■田迎新 譚惠仁
(廣東省湛江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編碼所)
中國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大國,中國的水產品出口量和出口額均居世界首位,但是,據有關研究,近年來我國水產品進口貿易快速增長,并且進口增長速度逐步超越了出口增長速度,貿易順差持續收窄[1]。在水產品進口貿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總體應持適度開放的政策,但也要提前做好貿易保護政策的功課,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保障進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國內市場的正常秩序。
技術性貿易措施是指WTO框架下《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實施衛生與植衛生措施協定》(SPS)所涵蓋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及動植物檢疫和食品安全措施的統稱[2]。技術性貿易措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它具有限制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性質,如果被濫用會阻礙全球經濟自由化的進程,但是,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在國際技術標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能夠促進進口國生產技術進步。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對于促進水產品對外貿易發展、維護國家和人民生命安全以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將具體分析我國水產品進口的質量安全監管機構、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及認證認可現狀,以期為建立健全我國水產品行業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提供參考。
2018年3月13日,黨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改革后中國涉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機構主要有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海關總署。此外,還有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TC I56 )負責全國水產標準化工作。
農業農村部在水產品監管方面主要職責:①漁業監督管理,組織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和生產、經營體系,指導漁業標準化生產;②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追溯、風險評估,提出技術性貿易措施建議,參與制定水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指導農業檢驗檢測體系建設;③有關水產品生產資料和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制定獸藥質量、獸藥殘留限量和殘留檢測方法國家標準并按規定發布。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是國務院組成部門,涉及水產品的職責是組織開展水產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依法制定并公布水產品安全標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負責制定水產品相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并開展相關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交流,對水產品相關的新原料、新添加劑等進行安全性審查。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是正部級的國務院直屬機構,其在水產品監管方面主要負責水產品安全監督管理,建立覆蓋水產品養殖、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制度和隱患排查治理機制并組織實施,另外其主要負責組織開展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風險監測、核查處置和風險預警、風險交流工作。
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后,原國家質檢總局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管理職責和隊伍劃入海關總署,中國海關總署主要負責水產品進出口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工作,其中包括進口食品企業備案注冊。
負責全國水產標準化工作的是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TC I56)和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TC64/SC1)。TC156下設8個分技術委員會,分別為淡水養殖分技術委員會、海水養殖分技術委員會、水產品加工分技術委員會、漁具及漁具材料分技術委員會、漁業機械儀器分技術委員會、觀賞魚分技術委員會、珍珠分技術委員會和漁業資源分技術委員會。
目前,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食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 ,為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其中最主要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主席令第四十九號)于2006年4月29日通過,并自2006年11月1日起施行。該法規定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以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保證食品安全,保障我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993年9月1日起施行。目前施行的是2018年的修訂版本,主要規定了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生產經營;
《進出口水產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總局第135號令)于2010年3月10日通過,并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該管理法規規定了進出口水產品的檢驗檢疫及監督管理。
《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是《食品安全法》出臺后我國第一部水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性法規,《條例》從法律層面強化了社會共治,明確了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行業協會、社會公眾等各方職責,建立了齊抓共管的監管體制[3]。
中國現行的與水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主要強制性國家標準如表1所示,至2019年12月,現行水產品相關基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21項、水產品相關的國家標準46項,無公害食品水產品標準38項、綠色食品水產品標準17項。現行的水產行業標準104項,包括基礎標準36項、鮮凍水產品標準有39項、干制水產品標準12項、熟干熟制水產品6項、海藻化工品7項、水產調味品、魚糜制品及其它制品等4項,水產品中藥物殘留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及檢測方法標準56項。

表1 中國現行的與水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主要強制性國家標準
我國水產品技術法規和標準,基本覆蓋了漁業生產和加工的各個環節,包括了漁業生產過程中的種苗、種質、養殖技術規范和產品加工技術規范,還包括了檢驗、檢測方法等,對水產品生產加工行業的全面監管、提高水產品質量、加強市場管理以及維護公平貿易等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對中國出口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來說,必須通過HACCP體系認證,進口食品企業須取得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備案注冊。此外,由于水產品屬于農產品范疇,水產品還可以獲取下列自愿性質量認證:無公害產品認證、綠色產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
未來一段時期,因國內漁業生產結構調整和消費需求增加,中國水產品進口依然會保持持續增長,貿易保護是貿易大國必備的策略和戰術,雖然現有的中國水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已初步形成體系,但與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質量安全監管部門繁多、各部門配合協作性差、標準及認證門檻低等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著眼于新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挖掘技術性貿易措施在水產行業的發展空間,完善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檢驗檢疫制度,通過建立完善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提升進口水產品質量,引導水產品進口貿易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