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嶠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
企業人本支出項目,作為人們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途徑,極具民生效應,備受社會、政府的廣泛關注。在新時期,人工成本管理逐漸發展成為頗具重要性的工作項目。企業視角觀之,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諸多單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在企業宏觀角度層次,影響因素有:政策、企業發展戰略、信息社會、物價變動、收入分配,從企業自身開展人工成本管理活動,影響因素有:智能化成本管控、精細化管理、激勵機制。為此,從宏觀與微觀兩個視角,研究裝備制造業人工成本管理的外部影響與內在策略。
國家政策看待人工成本管理時,以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收入分配科學性兩個視角作為研究方向。政策對人工成本管理發起的倡議:一政府在會議中對居民收入賦予了發展方向,即2020年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應比2010年相應指數高出一倍;二收入分配方案應作為關鍵性內容,相關工資條例應形成文書,提升政府角度對人工成本管理的約束性作用。因而,在政策指導作用下,裝備制造業在開展人工成本管理時,應關注收入分配的科學性、收入標準設置的規范性,以此順應政策相關要求。
裝備制造業在開展人資管理活動期間,應遵循戰略指導為原則,保障人資管理符合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求。人工成本管理作為人資管理的一個項目,具體工作項目包括:人工成本總數、人工成本占比、職工人數、人均生產價值等,此類數據指標的認定,是以裝備制造業發展為其前提,分析人工成本占生產價值中的作用,解析人力作業的創造力,為裝備制造業未來戰略的制定具有參考價值。
將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作為外部因素,究其原因在于:裝備制造業在發展期間,應結合人工成本、生產力、人均生產價值等數據,綜合確定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以便于為裝備制造業發展制定具有高度適應性的戰略,而人工成本管理作為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的生存力,相比企業而言,市場環境作為外部因素,其發展趨勢、產品需求等,均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工成本管理,具有間接影響作用。為此,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以企業發展戰略為基礎,結合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趨勢,開展人工成本管理,具有發展的必要性[1]。
在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社會各級組織逐漸改革自身的生產經營模式,信息技術不對稱、發達水平不一致等問題,已獲得初步改善,如若裝備制造業相關單位在信息社會中,采取的信息獲取方式,較為傳統,尚未制定創新、全方位的信息獲取方式,極易造成信息層次的管理不足,引起企業多方面存在管理問題,比如生產產品市場受眾率較低。企業之間存在信息差異,作為必然性事件,而企業之間針對差異信息,采取的相關管理辦法,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此,企業外部關于人工成本管理、企業相關產業發展等信息,應采取多元化方式予以獲取,便于企業第一時間獲取重要的相關信息,為企業提供發展助力。
市場環境的通貨膨脹,對企業發展具有一定影響,連帶人工成本管理具有多重影響。資料顯示,2010~2014年,國內通貨膨脹指數較高,分別為:103.2、105.3、102.7、102.6、102。在五年的通貨膨脹指數中,2011年的通貨膨脹指數最高,隨后三年發生下滑現象,然而下滑趨勢尚不明顯。此種現象說明:人們經濟收入水平呈現下滑,即物價增長能力>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人均生產價值尚未發生提升,企業面臨著人均收入提升的市場壓力,成為人工成本管理的關鍵性內容。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城鎮居民,其人均實際可支配的資金,以兩位數速度獲得穩步增長,若干一線城市,比如北京,人均年薪總數增漲幅度為原有薪資的10%,例如原有年薪為6萬,月薪為5000元,10%的年薪漲幅為0.6萬,6.6萬元年薪,其月薪為5500元,如若某企業職工為100人,漲薪調整每月增加的人工成本為100×500=50000元。相對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而言,每月增加5萬元人工成本,具有一定經濟壓力。如若企業內部的平均收入水平,尚未達到相關標準規定的數額,極易引發外部因素(其他企業)人才競爭事件,發生人才流失不良現象,不利于企業發展。
信息化社會中,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應引進前端的信息化技術,搭建人資管理系統,開展人工成本管理活動,將人資管理制度以信息形式分享予員工,并將人工成本工作內容加以細化,提升人工成本管理功能。信息技術背景下,人工成本管理的工作內容為:成本預算、成本統計、成本核算、績效管理等,逐步將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改革成智能化成本管控體系,為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技術的科學力量,增強其管理效率。
在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中,制定人資管理制度,配置相應的薪資管理條例,從考勤、事假、公休、病假等方面逐一詳細開展工作,在員工發生作業變動時,在人資管理客戶端予以登記,系統為其自動標注工作狀態,提升人工成本管理效率,防止人工統計失誤事件發生,增強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的實效性,為企業落實人資管理,加強績效管理,奠定發展基礎。為此,在新時期,裝備制造業相關企業內部,借助智能化成本管控手段,提升自身人資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2]。
2.2.1 生產價值
裝備制造業相關單位,在開展人工成本管理期間,引進了ERP系統,即企業資源細化系統,借助其數據整合、系統運算等技術,促進管理項目得以詳細劃分,為開展精細化管理活動提供可能性。精細化管理優勢為:偏差小、管理全面。ERP系統的應用中,以SAP為代表的應用型技術,建立在智能化成本管控的基礎上,企業以OA管理途徑,實現人機數據的實時共享。在企業資源相關數據有效獲取的基礎上,集合監控系統,實時統計員工的工作狀態、規范度、失誤率等情況,為企業開展績效管理提供參考數據。為此,裝備制造業相關單位,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為實現人資管理的有效性,增強人工成本管理的時效性,應借助ERP系統、監控系統等信息技術,開展精細化的智能管理活動,準確獲取員工的生產價值,落實績效管理活動,促進人工成本管理良好發展。
2.2.2 工時考核
裝備制造業相關單位,在開展智能化成本管控時,應關注原有人工成本管理的核心內容,比如考勤、工時統計等。在用人規模較大的企業中,考勤與工時統計工作,具有一定繁瑣性,極易發生統計錯誤,造成工資錯發不良事件發生。為此,企業借助智能化工時考核方式,讓員工工作時采取打卡形式,統計工時以實際打卡為準,提升人工成本管理效率,減少人工統計失誤的發生。在裝備制造業中,存在倒班的班制管理,員工工時數據不具有一致性,無法按天計酬。在相關勞動法規定中,明確指出了一周的工時限制,每周工時最大值為44h。
為此,裝備制造業統計員工工時,有助于加強企業人工成本管理,為合法開展人資勞務管理提供平臺。如若人資管理人員發現,某員工在替班期間,連續作業5天,工時達50小時,于是對其采取休假安排,以此加強人工成本管理,踐行人資管理的合法性[3]。如若相關管理人員在發現員工超出工時,尚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極易引發工時經濟糾紛,針對加班部門,勞動法有明確規定,應給付1.5倍工資。為此,以經濟性視角,合理規劃員工工時,有助于減少經濟糾紛事件發生,優化人工成本結構,盡可能地將1.5倍工資的部分剔除,防止用工成本增加。
2.2.3 激勵機制
裝備制造業開展經營活動期間,為完成重大項目、科研生產等活動時,采取投入較高人工成本,以獲取積極性勞動力,推動項目發展。激勵機制,作為人工成本管理的一種措施,具有應用風險。如若激勵機制時效較短,在激勵機制結束時,極易造成人才流失現象,不利于企業發展。為此,裝備制造業在開展激勵機制活動時,應以人工成本管理視角出發,采取階段性發放形式,提升獎金形式感,防止人員流失。
綜上所述,裝備制造業相關單位,在開展人工成本管理活動期間,應關注企業內外部的發展趨勢,結合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制定相適應的人工管理制度,增強企業人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