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紹東
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體系縱向上分為國家、省、市、縣、鄉五級,上級規劃是下級規劃的依據,下級規劃是上級規劃的基礎和落實。鄉鎮層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屬于實施性規劃,規劃期限為15年,主要任務包括基本農田調整與布局、建設用地安排、生態用地保護、土地用途區劃定、土地整治安排、近期用地安排,規劃目標由約束性指標和預期性指標組成,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城鄉建設用地建設規模、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規模為約束性指標,所以,鄉鎮土地規劃是實施性規劃,根本是耕地的保護和建設占用耕地規模的指標控制。
總體規劃(總規)是地方人民政府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統籌兼顧、綜合部署,為確定城市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實現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區域空間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內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鄉鎮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20年,主要包括:鎮(鄉)村體系規劃、鎮區(鄉駐地)規劃,鄉鎮發展布局,功能分區,用地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地域范圍,各類專項規劃等。鄉鎮總規是一定時期內鄉鎮性質、發展目標、發展規模、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實施措施,主要任務是確定鄉鎮建設的發展方向和規模,組織鄉鎮各項建設項目的用地、布局,進程,以科學、有計劃的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是鄉鎮發展的“布局”控制。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發展規劃)是政府對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或重要領域、重點區域發展作出的謀劃、安排、部署,由五年計劃發展成為五年規劃。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分為國家、省、市縣三級。鄉鎮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屬于非法定規劃,因而編制起步晚,效力不如其他法定的國土空間性規劃。其規劃期限為5年,主要內容包括:鄉鎮整體發展戰略,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等發展目標,規劃期間一二三產業的發展戰略及任務,教育、衛生、交通、鄉鎮建設、農村建設計劃項目等。鄉鎮社會經濟與發展規劃也以約束性、預期性指標進行目標分解,包括經濟可持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總之,鄉鎮發展規劃的重點是對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建設項目的規劃安排,是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對于規劃體系改革,有“三規合一”、“三規”協調、“三規融合”之說。這是對規劃改革下對于規劃體系整合的不同看法。規劃的協調,不是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規劃,而是通過理順規劃體系從行政體系、法律法規、技術邏輯、規劃體系等方面存在的沖突、缺陷、矛盾,構建規劃體系從上到下,行政體系、法律法規、技術邏輯、規劃體系都可以良好銜接的新規劃體系。因而鄉鎮“三規”協調,是解決“三規”在技術邏輯、部門管理、規劃體系等方面的沖突、矛盾,建立協調、有序的新鄉鎮“三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