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華
(廣東白云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德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話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我國教育的首要任務,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里不可缺少的領域,同樣肩負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陣地。隨著民辦高校的發展壯大,民辦高校的德育工作變得日益重要。
雖然我國目前民辦院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1)德育主體不多。因民辦高校的特殊性,其持續發展的經費來源是學生學費,因此學生的招生和就業是學校的生命線,辦學者會把重點放在能夠提高學校生源和就業率的工作當中,而對于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欠佳,也就是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同時,在高校中,很多人認為德育工作只是老師的工作,而在各方面資金有限的民辦高校中,德育工作者可能就只僅限于思政老師和輔導員了。
2)德育內容和形式單一。雖然目前民辦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德育的內容和形式上缺乏多樣性,有很大一部分都還是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和榜樣的宣傳上,這種方式對于學生吸引力不足,也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育效果不佳。
3)德育對象認識不高。民辦高校層次決定了其生源質量相對于公辦高校是有差距的,民辦高校的生源質量相對是不高的。同時,民辦高校的學費相對于公辦高校卻又高很多,因此,民辦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家庭條件都比較好,甚至有的非常優越。因此民辦高校的學生對于德育方面很少有主動的意識,同時對于德育的認識也不高,了解和理解都不足。
4)德育評價體系滯后。目前民辦高校的德育評價體系相對滯后,體現在評價方式和主體簡單、評價標準不科學。目前各高校都開展了德育的相關課程,對于學生的評價更多地只是體現在課程的成績上。而實施評價的主體主要是老師或者學生干部,這樣會造成評價容易受到評價人主觀意識的影響,從而讓評價缺乏客觀性。同時在評價標準上也存在不科學的情況,道德品質是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的統一,而很多民辦高校在進行道德評判時把二者進行了分離,要么只是對學生某一個單一的行為進行評價,要么只是進行道德問卷調查。這些評價標準使得道德評價的效果相當有限。
針對目前民辦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進行針對性的方法探究。
1)擴大德育主體。 高校育人的工作不只是老師或者是輔導員的工作,高校應該落實全員育人的要求。首先,學校的辦學者應該在德育工作上給予更多的思想和物質的重視和支持,只有首先培養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質的學生才能給學校帶來更多更好的形象和美譽度,才能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另外,學校其他各個行政職能部門和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也要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要提高他們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讓他們認識到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專業老師和輔導員的事情,身為高校工作人員的一份子,都應該有進行德育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只有落實了全員育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育人的氛圍,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質的人才。
2)豐富德育內容和形式。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對于教育的效果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民辦高校德育工作很大程度上只是注重理論層面的學習,而且主要是在學校的固定場所進行學習和討論,或者進行視頻的觀看和宣講,缺乏足夠的實踐,沒能很好地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校應該積極實行校內外的德育實踐活動,以各種紀念日和重大節日為契機,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敬老愛幼活動、社會工作實踐活動、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活動、德育主題的知識競賽和辯論賽活動、品德榜樣評選活動等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線上和線下、課時和課外、校內和校外等多種形式的結合呈現多種不同的德育內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3)提高德育對象認識程度。德育工作是面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如果教育對象不了解或者無法理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說德育工作就從根本上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讓受教育對象本身了解到和理解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才可以讓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學生對于德育的認識和理解,不是一蹴而就地,需要循序漸進,通過社會的需求、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榜樣代表的宣講、通過社會實踐的體會和通過課程考核的要求等等方式逐漸提高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品質教育的認識程度,讓學生主動去參與和接收相關的德育內容和活動。
4)改善德育評價體系。德育的評價標準、評價的方式方法和評價主體的合理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德育的評價標準上應該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通過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的各種表現、效果分別給予定量的考核成績,考核人員再根據這些考核成績進行定性的“優良中差”的評判,這樣通過理論和實踐的表現、通過定量和定性的結合,德育考核的正確性會提高。在評價方式上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也就是說對學生的德育考核不是通過一門課程或者一個活動,也不只是通過一個學期來評價,而是要通過大學整個四年每個學期在理論和實踐的表現、在課上和課下的道德行為進行評價,把德育工作落實到大學學習的全過程中。在評價主體上不能僅僅只是老師和學生干部進行評價,而且是要在學生參加的各項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的主客體都要進行評價。比如任課老師、輔導員、學生本人、同班同學、相關活動的工作人員等等都要進行評價,從而提高評價的合理性。
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管是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始終是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對于本身就具有特殊性的民辦高校,更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學的第一位,不斷探索研究德育工作的方法,使德育工作在民辦高校中綻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