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仁廷
現如今,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迅猛,依然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依然關乎于我國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實力的強與弱,對我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將圍繞中小企業發展趨勢迅猛、加快轉型強化中小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以及“互聯網+”推動中小企業優化發展三個方面展開分析,以期強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態勢十分迅猛,并延續前一階段井噴式發展形勢,約有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具體來看,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立足于政策角度展開分析,我國政府將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當做關鍵核心,已經持續幾年,為了大力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先后頒布一系列制度政策,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向政策、商事制度變革取得不錯成就等,再到監管各個方面頒布支持與推動中小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不斷強化中小企業的營商外部環境;立足于經濟發展新階段展開分析,新經濟新商業形式,也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把握新經濟發展脈搏;立足于社會氛圍的角度展開分析,當下,社會各界不斷構建尊重企業家精神的和諧發展氛圍,為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奠定良好開端;立足于“互聯網+”背景下,基于“平臺+小微”形式,使中小企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并給予中小企業相應的平臺支持,強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水平。
但是,當前中小企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固有的要素資源,例如融資、用工、土地、技術等方面,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起到限制影響,同時營商環境特別是擁有顯著“外部性”特征的公共產品比較缺少。同時也不可忽視大型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貸款問題,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呈L型發展趨勢,這也使其上述問題更加顯著;這些問題都需要憑借單個市場主體無法有效解決的,還需要政府部分通過“放管服”改革舉措得以實現。
基于當前現狀,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普遍較低。根據有關數據統計表明,大多數中小法人企業,企業營業收入不超過100萬元的概率已經達到75%左右,不超過1000萬元的中小企業約有82%概率,只有少數中小企業營業收入不低于5000萬元,然而超過億元以上的企業只有1%。
因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屬于服務行業,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期間,特別是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中小企業是否在高質量服務供給能力上有所突破與改變,能夠為社會提供滿足個性化與高質量的服務,是強化中小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基于此,服務型中小企業應該牢牢把握新經濟與品質轉型的發展機遇,立足于“移動互聯網+”的背景下,借助新型的科技手段,實現服務形式與質量升級改造。然而針對制造型企業而言,應把握住物聯網與智能改造時代的發展脈搏,強化制造型企業個性化制定、柔性制造以及智能化制造的建設能力,從而為優化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有效運用“互聯網平臺+小微企業”的商業形式,促進中小企業市場影響力、籌資能力、科學研發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實現中小制造型企業的快速升級。
為了推動中小企業高速發展,需要加大科研支出力度,增強科研能力。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優勢,利用科技創新手段,使中小企業向密集型產業發展,促進企業產品改造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實力。同時,將優化人才作為第一資源觀念,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想辦法留住人才。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平臺機構的研發,建立以產、學、研一體化機制,運用科學技術課題合作形式,引進優秀人才,構建輕松、自在、公平公正的內部環境,幫助人才解決居住、醫療、社會保障、科研風險等核心問題,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的利用率,才能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奠定基礎。
另外,還要積極組織借腦納智實踐活動,借助產學研示范基地,為中小企業優化內部培訓,制定行之有效的輔導方案,引用人才機構相關優秀師資,開展主題研修班,為中小企業提供相應的診斷服務,建言獻策,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合理運用各個區域政府構建的服務平臺,如技術創新、工業設計、質量監測、電子商務、教育培訓等多元化服務,加快中小企業產品創新改革的進程,幫助中小企業形成競爭能力與地區特色較為顯著的創新產品,提高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實力。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小企業要意識到緊密結合新經濟的必要性,從而立足于中小企業實際發展現狀,利用科技創新手段,如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等,遵循市場發展基礎,對企業內部展開系統優化,提升中小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轉變固有的經營發展觀念,才能使中小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促進中小企業長足穩定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建設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