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嘉原 韓成軍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的興起,家居生產企業的生產柔性不足問題日漸突出。本文以S家居公司為例,從大規模定制角度分析S家居公司柔性生產的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S家居公司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大規模定制,對其柔性生產進行了考查與分析。首先,對于生產訂單流方面,S家居公司個性化定制訂單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公司客戶下達的個性化定制形式,批量在50-200件(整個流程45天左右);第二類是顧客在實體店下單。其次,對于生產作業管理方面,S家居公司生產人員領齊物料和資料,開始生產。產品的傳遞均由人工運輸。
1.生產訂單流方面。(1)客戶訂單到生產訂單轉化困難:從技術人員制版完發給客戶確認樣品到實際生產需45天左右。但在面臨大規模定制個性化訂單時,客戶一個訂單50-200件產品花45天,按傳統批量拆解成小單是25-2000個訂單,公司難以應對。這是產品柔性不足問題。此外,顧客在實體店下單的模式限制了其個性化定制的選擇。(2)制版工作效率低:S家居公司雖運用了CAD軟件制版,提高了制版效率,但并未在本質上提高版型設計的效率和準確性。每個制版師每天制作1-2套新版,調整5-6套版,目前公司共有五名制版師,公司接到10個新版型或30個調整版型時,他們工作就會達到滿負荷。這是系統柔性不足問題。(3)產品工藝、工序設計重復次數多:工序是作業步驟,依托是工藝,呈現形式是工站。工藝設計面對新的個性化定制訂單時需展開大量計算等繁雜的工作。而S家居公司技術人員提供給生產人員工藝設計時,部分信息會出現差錯或遺漏。若生產過程中有偏漏,得打回重新設計,導致大量重復性工作,周期時間長。這是工序柔性不足問題。
2.生產作業管理方面。(1)產線在制品過多:針對其現狀通過后期制作價值流圖,得出生產周期25.6天,交貨周期55.6天。這是生產柔性不足問題;(2)產線切換時間長:S家居公司每次換線時間在4-5小時左右,而應對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訂單時,一個訂單生產時間只有1-2個小時,甚至是幾十秒時,就需要調整。這是計劃柔性不足問題;(3)人員技能單一:目前S家居公司現場員工主要往往只會其中一個工種。面臨大規模個性化生產的訂單時,現場人員頻繁移動,造成現場浪費。這是人員柔性不足問題。
1.生產訂單流改進的對策。首先,采取產品模塊化設計方法。依照三層設計模型,第一層為廓形層(款式風格,如簡歐風)定義形狀,第二層為關鍵要素層(必選工藝,如門板)定義必備要素,第三層為設計細節層(可選工藝,如門板尺寸)定義個性化元素。最終,設計周期從5天降到0天,達到產品的柔性。其次,應用自動排版技術(融合CAD)。在定制家居時將顧客選擇的個性化模塊和戶型數據輸入系統,系統可以自動快速生成符合顧客需求的樣板。最終,打版周期從10天降到0天,達到系統的柔性。最后,采取數據庫集成方法。建立工藝資源庫(根據三層設計模型準備工藝圖片)、工序資源庫(拆解工藝匯總整合相同工序)、工序設計規則(通過工藝沖突表、工藝工序關系表和工藝流程圖實現),使工藝工序相互關聯。最終,生產準備周期將大大縮短,達到工序的柔性。
2.生產作業管理改進的對策。首先,進行一個流作業。合理配置作業場地、人員、設備,使產品在生產時,每個工序最多只有一個在制品或成品。針對設備柔性,導入數控開料機(小型化、對接CAD系統),小型化后,采用單元生產,分為四個單元,將板料片分配給各個模組生產,統一設定生產節拍,平衡工時。最終,產品庫存為零,生產周期從25.6天降到7天,達到生產的柔性。其次,設定訂單池。柔性生產可分為“事后構建”和“事前構建”,產品模塊化設計屬于前者,而產線柔性設計屬于后者。在兩者之間設定一個緩沖地帶,集中投產類似工藝流程的產品。最終,大大節約了產線切換時間,縮短了生產準備周期,達到計劃的柔性。最后,改善生產人員技能管理。采用日本式的員工技能矩陣,即區分使用設備五個種類,對比實測工時與標準工時;工站重新排配,對應人員技能需求;調查員工技能,根據實測工時與標準工時比值評級。最終,針對技能單一的員工實行輪崗制并反復測量工時,直到達到多技能工要求,達到人員的柔性。
本文基于大規模定制的生產模式,對以S家居公司為代表的家居行業所存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有必要將柔性生產與大規模定制緊密聯系。為更好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公司應從生產訂單流和生產作業管理兩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公司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