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霞
作為全國經濟中的一大組成部分,鄉鎮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鄉鎮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卻表現出一定的問題,急需通過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優化鄉鎮經濟建設發展系統,確保與環境得以統一、和諧發展。
1.經濟發展加快和污染治理緩慢的矛盾。目前,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行業,鄉鎮工業發展得越來越快。伴隨多鎮工業的跨躍式發展,相應的環境管理、經營、專業技術、結構等,卻保持著滯后發展形態。同時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也會提升環境污染水平。這么一來,經濟的飛速增長和滯后的環境管理之間便產生了明顯的差距,以至于環境污染惡化,甚至破壞可持續生產力的發展,令其產生的破壞遠大于城市工業的,進而嚴重危及農村自然環境。
2.經濟成分的豐富加劇污染惡化趨勢。伴隨外貿開放的日益擴大,極大地促進了外貿份額的增大。而伴隨經濟體制的持續創新改革,在鄉鎮企業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同時,流動人口的急速增多,形成了新的污染源,而新的生活方式也帶給鄉鎮環境新的壓力。在這種經濟成分越來越豐富的環境下,嚴重影響了全球環境。
3.南北經濟環境的不同增大了鄉鎮經濟的管理難度。一方面,經濟水平的明顯差異,往往會影響相同環境標準的執行。在不發達地方,往往會更重視經濟承受力,卻下調環境標準,忽略環境執法,引起不公平的經濟競爭。另一方面,在南北鄉鎮經濟發展不同的影響下,往往會造成污染地區發生轉移問題,而引起轉嫁污染,令不發達地方出現經濟繼續滯后、環境問題快速加劇等問題,并且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4.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日益區域化加劇整治問題。現階段,鄉鎮環境問題愈發區域化,在當今社會,跨行政轄區出現了新的的污染問題,帶給統一規劃治理更大的難度。尤其是小鄉鎮工業迎來了相對較好的發展機遇,且逐步發展成為本地十分重要的財政來源,最終令本地區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而放任污染企業,令污染根治難度進一步增大。
1.重點管理鄉鎮企業的發展環境。目前,面對城鄉同步惡化污染的態勢,必須積極進行有效處理。伴隨城市污染的有效控制,鄉鎮企業帶來的污染卻愈發嚴峻,以至于發生“鄉鎮(污染)圍攻城市”的不良現象。因此,應認清鄉鎮企業帶給農村環境的重大影響,注意鄉鎮經濟飛速增長帶給環境的激烈沖擊,并在環保戰略中,傾斜向鄉鎮農村環境。這便需要進一步全面實施動態監測鄉鎮經濟污染的策略,及時引進先進的計算方法及監測裝備,做好后續管理與調查工作,真正保護好鄉鎮環境。
2.及時調整產業發展結構、改造企業技術。在鄉鎮工業中,引進城市工業時,應確保設備、工藝的先進性,嚴禁涌入淘汰、落后的產品。同時,在引進外來工業時,在購置生產主設備時,還應注意配套的環保設備,避免生產與環保方面的設備出現脫節問題,而形成新的污染源。于鄉鎮工業而言,應強調內涵擴大與再生產,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加快改造投資的更新速度,及時改造傳統工藝、替換陳舊機器,廣泛推廣清潔工藝,嚴禁再鋪攤子。同時,鄉鎮工業在規劃發展時,還要以本地資源為基礎,彰顯“鄉鎮”固有特色,做到圍地制宜,以地區優勢提升競爭水平,及時調整經濟結構,避免浪費資源、蔓延污染源。
3.及時成立鄉鎮環境治理管控部門。目前,也應緊抓政府機構創新改革的時機,在政府公務員中,多多納入鄉鎮環保員。同時,還應盡可能快地頒布環境保護的有關法規、條例,以指導鄉鎮企業更好地管理環境污染問題。為了有效強化環境保護的執法,鄉鎮企業應響應政府的決定,單獨或者分片成立必要的鄉鎮生態環境管理監督站(所)。同時,積極組建起監理團隊,及時運轉各項污染設施、嚴格執行環保政策、確立排污收費標準、協調污染事故糾紛等,真正加強執法、監督力度。
4.科學地規劃鄉鎮工業區。在鄉鎮企業目前的發展中,應大力興辦必要的工業小區。鄉土環境為了擺脫影響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行政隸屬障礙,則應針對鄉鎮企業,及時完善市場系統,及時跳出行政桎梏,贏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先進企業制度的引導下,鄉鎮企業應及時擴大規模、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通過集中辦企等措施,實現這一目標。同時,在綜合整治環境中,還應大力引進用直模式,并且推行集中發展鄉鎮企業的模式。通過工業小區的建設開發,加快小城鎮現代化的步伐,以緩解區域化污染矛盾,在集中發展的帶動下,打造更具規模的鄉鎮工業,贏得更強大的經濟支持。
綜上所述,自加入新世紀以來,鄉鎮經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在這個過程中,生態環境的惡化又阻礙了鄉鎮經濟的增長,以至于形成了各種矛盾。所以在大力發展鄉鎮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及時提出有效的應對對策,充分協調、處理好和鄉鎮環境發展間的關系。這樣便需要及時改善鄉鎮經濟系統,正確定位鄉鎮經濟的地位,合理規劃相應的發展思路,以及時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提升我國鄉鎮經濟的實際質量,進而推動鄉鎮環境朝可持續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