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玉蓮
雙重財務體制運行以來,中央和地方對支持保障氣象事業發展,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財政作為氣象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的主渠道,承擔全國統一布局的天氣、氣候監測系統、氣象臺站、分析預報業務系統建設和運行維持,保障人員和機構運行經費等支出。地方財政則承擔為當地經濟建設、防災減災服務建立的氣象業務項目所需基建投資和運行維持,以及地方編制人員經費保障。
1.進一步明確了地方政府對氣象公共服務的責任。公共氣象服務的受益范圍主要在地方,保障公共氣象服務供給的責任應主要在地方政府。地方財政對公共氣象服務的支持,有效帶動了地方政府加強對公共氣象服務的組織領導,有利于強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責任意識。
2.較好地解決了地方經濟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通過地方財政投入,構建了中央和地方長期、固定的公共氣象服務經費投入渠道,切實形成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良性保障機制。從貴州省地方各級財政對氣象事業投入看,每年約在億元左右,較好地支持了地方基本公共氣象服務體系的建設,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3.鞏固體制基礎促進地方氣象事業協調發展。中央財政對氣象部門發展的有力保障,引導帶動地方財政及時地跟進,促進了地方氣象事業協調發展。以“三農”服務專項為例,貴州作為農業生產大省,中央和地方按1:1比例投入用于為農服務建設,著力推進貴州省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兩個體系”建設,基層氣象臺站觀測、通信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形成了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在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的支持下,氣象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但是從地方經濟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以及氣象事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看,尚未切實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關系,地方財政對氣象部門尚未建立長效穩定規范的投入機制。
1.各地財力不同導致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缺失。從實質上看氣象部門是體制在中央而服務在地方的行業。地方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受所在地財力制約,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通常地方氣象事業的投入相對較好,財政收入較差的地區,地方氣象投入一般都較少,甚至有時出現零投入。這種狀況造成地區之間氣象服務發展的差距逐步加大,基層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無法實現均等化。
2.地方財政尚未形成對氣象部門穩定的投入機制。地方財政特別是貧困地區財政往往只關注氣象項目經費的配套投入,一般性、常規性預算經費十分有限,經費安排波動很大,尚未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地方財政對氣象工作支持力度大小,地方氣象事業發展快慢,除了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外,往往與地方黨委政府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重視程度和認知程度密切相關,地方氣象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往往也因地方領導的改變而改變。
3.部分地區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未得到全面落實。氣象部門支出納入所在地政府一般性年度預算的比例相對不高,對于為地方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服務的氣象業務項目,多以項目配套等形式予以支持,具有不穩定性和不連續性,且建成后維持經費沒有納入一般性常規預算保障范圍,存在好建設、難維持的現象。
1.科學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權。事權的清晰界定是財力與事權相匹配、責權利相協調的重要前提。按照責權對稱原則和受益對稱原則,科學地劃分中央和地方氣象事權,主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業務服務項目屬地方事權,應由地方財政承擔支出責任。
2.建立事權財權相統一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氣象服務事權基礎上,應充分考慮氣象工作的業務特點、受益范圍,建立與事權相匹配的中央、地方財政預算和投資體系。發展地方氣象事業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維持經費應由地方各級財政安排,確保建立穩定的基本建設和一般預算投資渠道。
3.規范基層投入保障,實現服務均等化。市縣級是落實民生政策、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責任主體,因此,發展市縣級公共氣象服務更為突出和重要。可將部分適合更高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和財權統一上劃,強化省級政府在公共氣象服務領域的責任,提高民生支出保障程度。
4.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引導示范作用。涉及氣象服務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項目以及貸方責任項目,中央財政在提供經費支持時,要注重資金的引導示范作用,以中央資金投入吸引和帶動地方政府的投入積極性,引導和增強地方財政支持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促進氣象事業的發展。
當前氣象部門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需要我們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破解發展中遇到的新難題,對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將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效能充分發揮出來,推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強化政策傾斜和資源配置,加大對氣象事業支持力度,為氣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