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慧娟
關鍵字:基層企業 統計 問題分析
企業的經營統計工作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國家統計層面,企業需按月度、季度、年度向企業所在地統計局上報有關經營業績、能源使用等多角度報表;二是物流行業層面,企業需每季度向相關行業協會上報涉及工作量、政策影響等信息的報表;三是總公司層面,企業需每月向上級上報涉及收入、利潤、資產、負債、用工情況等數據的財務報表、勞資報表、經營統計報表;四是企業內部層面,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統計,大到公司統計,小到項目組核算,都涉及到數據統計、臺賬建立。
上述四個層次,數據環環相扣,相互關聯。因此,基礎數據是否有效、數據質量是否得到保障,關系著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各項決策。
1.基礎數據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基礎數據尤其是業務數據,由于數據量大、統計時間緊迫、業務情況復雜等主觀或客觀的原因,易產生數據誤差或錯誤。基礎數據的失誤會給總體匯總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牽一發而動全身,而統計數據與財務數據方面的勾稽關系會將數據錯誤暴漏無疑,影響企業經營統計、財務統計中六大要素各方面的數據。尤其是在做全年數據任務量最重的經營預算和財務預算工作上,這一點體現的十分明顯。
2.統計臺賬的準確性和針對性需進一步提升。基礎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主要依賴與原始統計臺賬數據,基礎數據分析的充分性主要依賴于原始統計臺賬的設計與填報。目前企業基本做到臺賬健全,但統計數據口徑的一致性有待進一步規范,臺賬的針對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縱向數據口徑(年度或月度間的比較)的不一致可能掩蓋業務運作的真實情況,橫向數據口徑(企業或部門間的比較)的不一致可能影響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的分析。不同業務填報統一臺賬可能會使人忽視某些重要經營細節,臺賬結構的一成不變會使人忽視業務可能正在出現的危機。
3.報表體系有待進一步優化。報表體系的設計依賴于基層統計人員與信息處理人員雙方溝通磋商,不同層級的統計工作都會因個體實際情況而存在特殊性和差異性。目前報表的上報均已實現信息化,報表的設計均由數據需求部門與信息部門協商,并未進行“自下而上”的征詢過程,在報表的設計中容易出現各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填報要求,因此易產生統計口徑不一致、填報數據有誤差等情況。此外,由于目前統計歸口單位不同,出現多個填報系統,填報數據量大且重復,極大的增加了基層統計人員的負擔。
(1)企業對基層統計工作重視性不夠。基層統計工作存在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業管理層對統計工作重視不夠。目前多數統計人員是兼職,既做部門內勤工作又兼做統計核算工作,事務繁雜,沒有精力學習統計相關知識、研究如何進行數據統計才能更大效果的發揮數據作用。(2)經營業務情況復雜。①部門或項目組所負責統計核算的業務內容,經常會隨著市場變化而不斷改變。例如公司出于市場發展的考慮,將某業務從部門拆分出,成立新的部門,原部門經營情況的同比對比就需要剝離該業務后再進行對比。②部門或項目組所負責運作的業務中,會因實際情況分入不同單位核算。例如某部門所管轄的經營業務由于種類繁多,分別在本級、分公司、子公司三個單位核算,在公司整體匯總時,各業務必須按照對應的核算單位一一對應統計,防止算重算漏,造成對比口徑不一致。③業務收入、成本結算方式、周期,會因業務實際操作情況而有所不同。例如某業務多年以來一直按照壓月方式進行結算,因國家政策或客戶結算方式的改變而調整為當月結算,業務同比對比時,如不了解該情況,可能會誤以為數據為同口徑,無法反映出經營的實際情況。(3)基層統計分析人員素質不全面。基層統計分析人員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是統計工作能夠進一步優化的先決條件之一。統計工作是對大量數據整理分析的過程,不懂統計,就無法明確填報統計報表時基本的統計原則;不懂業務,就無法在數據匯總初期及時發現上報數據中存在的錯誤之處;不懂財務,就無法將財務報表與統計報表中需要的信息聯系起來;不勤學好問,就無法了解數據背后的真正原因。
1.經營者轉變觀念。企業經營者要充分認識到統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統計人員提高專業水平提供途徑和資金;對各項統計工作的開展給予重視和支持;暢通溝通渠道,鼓勵統計人員提出工作改進意見。
2.加強統計制度的建立。基層企業應根據實際工作建立持續統一的統計制度,對統計崗位、統計責任、統計思路、統計內容、統計時效進行規定。日常統計工作掌握著業務數據一手資料,對經營業務起到事中跟蹤監督、事后反饋的作用,與財務數據相互映證、相輔相成,多角度呈現經營情況,為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3.動態調整統計數據。統計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難點在于具體到每一項業務都是有其特殊性的,統計可以將業務的共性內容提取分析,但特殊性必須經過加工、說明,以達到統計的統一口徑。所以統計工作必須緊跟企業業務發展,關注趨勢變化,查找特殊情況,避免擴大其對統計數據的影響,造成決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