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春
(調兵山市財政金融審計服務中心)
行政事業單位,是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總稱,主要是指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社會福利增進型組織,通常包含的范疇有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性領域[1]。雖然在實際社會運轉中,行政事業單位并不是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是在財務內控管理上不能有絲毫的放松。財務內控在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中承擔著優化管理流程、營造良好環境、降低無效支出等重要作用,良好的財務內控管理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更好地適應新形勢變化,進而提升各自領域為社會服務的質量。而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管理的實踐中,應當積極構筑起新型風險防范的有效機制,針對不同行政事業單位所在領域實施針對性財務內控風險評估,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的深度改革。
新形勢背景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內控管理,有助于切實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督力度,保障其服務職能的有效提升[2]。同時,在不同領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有效的內控管理制度,有助于制衡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權力,防止出現一言堂、屁股決定腦袋等一系列管理問題,也有助于防止貪污腐敗等問題的發生,規范內部工作流程。因此,有效的財務內控管理制度,有助于構筑行政事業單位安全防范的防火墻,減少內部管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行政事業單位在實施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過程中,資金的合理使用程度會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更有助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職能轉變,構筑良好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3]。同時,從財務資金的角度而言,增強內控管理并且制定公開透明的發布制度,有助于推動財務資金公開透明的使用,一旦出現財務預算制度不合理、財務內控效率低、固定資產去向不明等管理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責任人并及時糾偏,讓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監督中,起到約束財務人員的效果,進而推動社會公共服務工作走向透明化、公開化。
隨著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的飛速變化,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的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我國財稅改革不斷深化的同時,政府的職能也在逐步向著服務型政府開始轉變,因此要求事業單位積極開展自查自糾,同時應用精細化管理思路到行政事業管理實踐中。針對不同類型的行政事業單位,落實各個財務崗位的權利責任機制,對于財政審批流程不能一筆帶過形式主義,而是應當用制度管理程度,把握好財務內控的各個關鍵階段[4]。不僅如此,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推進財務工作的進一步改革,從財務內控管理細節出發,實現行政事業單位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
利用制度管理政府及相關行政事業單位并非新形勢下的創新,然而在新形勢下對于制度的要求更加嚴格,對于制度的落實有更多的關注。鑒于此,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運行狀態,構筑起與行政事業單位涉及領域相匹配的制度,尤其是財務內控相關的制度。例如,對于財務審計和物資管理兩個崗位,就應當通過制度落實職務的分離,加強對于不同崗位的針對性制度管理,利用制度對于相關責任人員的權力進行制衡,實現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與此同時,部分小型的行政事業單位中,涉及到的財務流動量并不大,會計核算等工作的難度較低,這就導致部分財務工作人員出現工作懈怠等問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個人的松懈情緒,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沒有合理的考核與競爭制度,積極引入競爭為核心的績效考核制度,有助于激發財務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有助于實現科學合理的財務內控管理工作。制定了合理科學的制度以后,制度的落實情況也至關重要,再良好的制度如果沒能落實,就相當于一紙空文沒有任何效果,因此需要積極通過強力手段保證制度的落實,一旦出現財務內控制度空懸紙上的問題,立即找到責任部門或者責任個人,保障制度具有良好的聯動機制,實現制度的實際應用,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科學管理。除此以外,行政事業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也應當積極引入授權審批等機制,授權審批有助于將財務中的業務與稽查兩項工作分離開,實現資金的管控力度提升,為新形勢下的行政事業單位管理打好制度基礎。
財務和審計部門作為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組成,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和監督具有重要的作用,財務審計兩個部門的聯動協調機制,有助于保證財務內控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為財政部門而言,應當積極披露非涉密的數據,做到財務數據有據可查、有責任人負責,作為審計部門,應當主動做到積極審計,而非應對有關部門而實施審計,將重點專項資金科學分配管理到各個行政事業單位的各個事業部門中,并且對于單獨的投資項目而言,從項目供應商的選擇到最后的驗收報告,都應當考慮到財務和審計兩個部門的聯動。首先,綜合考量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各個業務組成,通過每年的整個導向和往年業務收益的情況分析,制定新一年的財務分配方案,并且由審計部門進行綜合審計;其次,審計部門不僅對于經濟收入情況進行考核,對于民生相關的領域,也應當考慮到社會環境等綜合型效益;再次,積極披露財務數據,讓人民群眾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人員充分了解到相關資金的動向,展示出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變動及其規模,并且由審計部門實施嚴格審計;最后,引入外部審計機制,在預算編制、預算投放以及后期驗收等關鍵節點上,實施外部獨立審計與內部審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財務內控管理,并且結合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進行進一步的外部審計機制調整。通過以上方式實現財務和審計部門的聯動,切實提升新形勢背景下行政單位財務內控管理水平。
在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利用制度加強財務數據的管理,更應當重視固定資產的管理。通過固定資產的盤點和核查,確定固定資產數量的同時,深入到不同類型的部門開展固定資產登記管理工作,通過紙質和電子登記的方式保障固定資產歸屬明確性、出入庫時間目的明確性,同時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入賬后不會產生更多的賬外資產。另一方面,行政事業單位除了日常的固定資產盤查工作以外,也應當定期開展定點固定資產清點盤查工作,每年年末確定開展固定資產的清單排查結算工作,保障固定資產的變動都能夠實現動態記錄,避免出現由于固定資產盤點問題而導致的行政事業單位財產流失問題;最后,固定資產的管理也有助于保障行政事業單位風險識別和防范水平提升,內控部門通過固定資產的管理、分析和匯總,形成公開的風險評估報告,讓風險監督管理工作落實到財務內控的每一個細節中,做好風險識別和防范工作,盡量降低大規模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背景下,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控工作具有鮮明的實踐意義,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精細化、科學化、數字化管理等工作都意義重大。鑒于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從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審計與財務部門的聯動以及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等環節入手,積極提升行政事業單位風險識別和防范水平,保障行政事業單位更好地開展各自領域的行政事業工作,打造作風優良的行政事業隊伍,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綜合實力,實現保障民生、服務群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