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艷國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服務局)
職業技能培訓是我國扶持就業政策中的重要部分,經過多年的實踐與調整,已經形成了一套切實有效的體系。現針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深入探討職業技能對于促進就業的意義與渠道,更好的服務于企業與勞動力市場,切實解決就業難題。
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企業招工難、勞動者就業難的“兩難”境地,分析原因,一是部分有就業需求的勞動者在社會環境與他人的不良影響下,逐漸失去發展與前進動力,或是這山望那山高,對于就業方向感到迷茫,一直處于觀望狀態,不愿意主動就業。二是勞動者沒有技術專長,與招工的企業崗位要求不匹配,供求出現矛盾。三是求職者就業期望值脫離實際,又缺乏學習意識,即便一時就業,也存在不穩定因素。以上是造成了招聘和就業“兩難”境地的主要因素。破解“兩難”局面關鍵在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引導性培訓,幫助有就業需求的人群樹立起合理、正確的就業觀,通過技能培訓,可以掌握一技之長,一技在手就業不愁。同時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還有助于確立自身的職業規劃,基于最新就業政策基礎上積極拓展就業視野,投身于專業技能緊缺的企業、地區或一線崗位中,有效破解就業難題。
就業是第一民生,涉及千家萬戶,影響各行各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表面看,穩定的就業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提升發展動力具有重要意義;從深層次看,穩定的就業彰顯著就業結構的科學性、合理性。在科技變革高速發展的當前,知識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一背景下對勞動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實現穩定的就業除開展高校教育之外,更離不開集針對性、實效性、適用性、靈活性于一身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培訓可以使就業者快速掌握一門技術,獲得自我提升與創新的渠道,是切實實現勞動力優化配置并促進其能效最大化的必然選擇,也對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產業轉型升級,資源有效整合,人工智能發展,人力資源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就業,企業的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沒有技能的勞動力注定就業不牢靠、收入不穩定、職業沒規劃、晉升沒渠道。職業技能培訓形式靈活多樣,與市場結合緊密,具有時間短、見效快、針對性強的特點。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國家層面是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對求職者個人而言是能力儲備、綜合素質提升、實現穩定就業、體面就業的需要。
一般來說專業技能培訓信息的發布以市政府或社會保障部門為主,其他類型的宣傳方式占比較小,且宣傳形式單一,導致有培訓需求的求職者無法及時獲取到相關信息。另外,缺乏對職業技能培訓的了解,使待業者片面、簡單的認為職業培訓只是過往學習經歷的延長,而忽視了培訓對于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加之職業技能培訓的普遍受眾文化程度不高、基礎薄弱,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都會嚴重影響培訓的效果。因此職業技能培訓的宣傳途徑與方式都是決定培訓成效的重要因素。
職業技能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培訓內容脫離市場需求,只為完成任務而培訓,注重過程,而忽視實際效果。當主導方政府部門或組織方的培訓機構忽視市場反饋與信息收集,導致培訓課程設置與開展方式不符合實現需要,使受訓方無法從培訓中獲取到實用的專業技能,直接導致培訓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培訓方式缺乏創新。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工業生產技術快速更迭,而此時的培訓方式方法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嚴重脫離現實情況。即時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求職者,也無法達到企業相關崗位的任職需求,不但無法實現提高就業率,還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對于培訓機構的認定,在認定標準、程序與相關監督機制上,不同的監管部門都有各異的流程,使針對培訓機構的監督與統籌難以全面落實,增加了培訓受眾對培訓機構的選擇成本,培訓機構的運營成本也隨之增加。另外,由于信息的發布沒有一個統一的渠道,培訓機構、企業與政府部門之間容易形成信息孤島,也容易導致同一項目重復培訓,或培訓補貼重復申請的不良情況發生。
對于職業技能培訓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的不足,是導致技能培訓參與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業者還無法正確的意識到職業技能給自身職業規劃、就業范圍等方面帶來的長遠益處。因此,提高社會求職者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認知,做好宣傳、引導工作是增加培訓受眾規模、促進就業率提高的重要方向。首先,將定點培訓機構與培訓專業、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充分公示,考慮到不同的宣傳方式受眾,還要擴大宣傳渠道,利用網絡媒體、街道公示欄以及電視廣播等方式開展。另外,強化對成功案例的宣傳力度,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傳遞給大眾正確的就業觀,了解到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將培訓引導打造成為常態化,形成良好的繼續學習氛圍。
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初衷在于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有效解決企業用工難題,因而要以此為出發點,構建與就業需要與職業技能相匹配的培訓質量考核標準,強化培訓內容課程設定的有效性與針對性。以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為指導,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基礎工作,使受訓對象擁有較強的職業轉換能力與適應力。另外,打通校企合作通道,廣泛推廣定制型的雙向培養模式,即培訓機構向企業直接推薦具有較高專業技能與職業操守的求職者,企業也可以委托培訓學校定向培養某一技術方向的人才,使培訓機構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更加貼合企業發展需要,充分激活勞動力就業市場的活力與生命力。
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歷史培訓情況來看,職業技能培訓多以組織方供給為主,不但缺乏實際用人單位的參與及溝通,也無法滿足不同受訓體對于個性化培訓形式與內容的需求,長此以往難免形成培訓脫離市場現實需要的情形。不但造成培訓人財物資源的浪費,還在社會口碑上產生不良影響,打擊了企業與受訓方的參與熱情。因此,要切實深入到企業與培訓對象的真實需求中,收集第一手信息資料,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轉變到主動學習。同時還要強化師資水平的提高與硬件環境的改善,提高培訓教學的質量與實用性。最后,廣泛宣傳并積極引導公眾,擴大受訓群體的選擇面,以便做出更加有利于自身職業發展與就業的選擇。
一個成功的職業技能培訓組織無法勝任促進就業環節中的每項工作,其中還涉及到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工會組織以及街道辦事處等方面,各參與方應該就職業技能培訓相關內容充分溝通、協作,劃分各自職責職能,建立起暢通的合作伙伴關系。同時,為受訓者提供更多的培訓選擇,鼓勵、促進職業技能培訓提供者之間的良性競爭,加強學校、培訓組織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有利互補。如培訓機構與學校提供通用技能與職業規范類的學習,企業提供實踐場地與機器設備,組織專業性質的內容培訓。另外,還要充分調動技能培訓各參與方的積極性,構建新型的合作對接機制。
職業技能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穩定就業的方面來說,是可以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的有效作用,因此要圍繞著促進社會穩定、增強企業與就業者經濟效益,以及提高就業率的目標來開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擴大新經濟形勢下職業技能培訓規模與范圍,服務地方經濟與就業需求,更新理念、創新機制,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勞動者等多方積極參與,廣泛覆蓋、規范管理的運作體系。切實實現從供給驅動到需求驅動的思維轉換,滿足企業用工與勞動者提高就業能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