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倩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杠桿率高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全區企業流動性風險集中爆發,不良貸款明顯增長,擔保圈風險壓力增大,金融機構和各類地方金融組織經營困難、資產質量下降,非法集資、網絡借貸機構源發性風險和輸入性風險集中顯現,區域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形勢嚴峻。從地方金融監管角度思考如何做到針對企業面臨的高杠桿經營風險、債務風險,強化金融監管,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同時,通過借鑒溫州市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風險處置體系是如何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發展的經驗中尋求一些思路是本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溫州市為切實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爆發,由各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對全市企業進行了細致排摸,掌握企業債務風險隱患,提前給予針對性安排。一是排摸多類企業。分別對上市公司、公司債券發行企業等大企業大集團、規模較大企業進行全面排摸,詳細掌握上市企業股權質押、發債企業債券續存和企業融資規模、銀行授信等情況,并根據企業主要財務數據,梳理資產負債率高、債務關系復雜的重點關注企業名單,進行定期走訪、持續跟蹤,確保企業債務底數清、情況明。二是制定監管預案。由多個相關行政部門與企業所在地政府會商,謹慎評估不同規模企業群的總體流動性狀況,根據其可能的出險深度、范圍、影響,制定處置預案。同時,定期開展重點關注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分析,對其中杠桿較高、多元經營、流動性偏緊的企業提前制定個性化風險處置預案。三是提前介入風險化解。針對具有風險苗頭的企業,在掌握企業整體債務規模及經營情況、充分進行可控性評估的基礎上,提前介入進行幫扶處置。一方面,約談企業負責人,引導其根據自身債務及經營狀況,專注主營業務,審慎開展對外投資,適度壓降債務杠桿,消弭潛在風險;另一方面,落實預案舉措,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等有關各方“同進共退”,避免個別金融機構私下抽貸、壓貸、斷貸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個體風險擴大化。努力做到協調各家債權銀行達成共識,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幫助企業緩解資金流緊張,化解債務危機。
進一步加大重大風險擔保圈和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防止風險隱患沿資金鏈、擔保鏈傳遞疊加甚至是變異惡化,有效控制“兩鏈”風險傳染性。一是加快“僵尸企業”依法出清進度。運用專業部門專業職能,協調解決企業在司法破產中涉及稅收、信用修復、刑民交叉和企業參與招投標等當前法律和規章中尚未明確的問題,專設金融審判庭、破產審判庭,試點推進簡易破產程序,提高“僵尸企業”處置效率。二是提高處置類資產變現能力。引導溫州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揮主體作用,通過清收、資產轉讓等多種手段進一步化解存量不良貸款。大力推動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等機構為出險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和創新業務,提高不良資產處置效率和變現能力,加強資產流動性,為下一步可能出現的企業債務風險贏得空間。三是加大幫扶類企業扶持力度。推動處置工作重心下沉,發揮重點鎮(街)、行業協會貼近企業、了解情況的優勢,深入開展企業幫扶。引導銀行與企業建立互信互惠的關系,維持信貸規模,給予貸款利率優惠和還款方式創新,對發生暫時性還款困難的企業靈活采取信貸展期、平移代償、延緩追償、降息減費等政策支持,對涉及重大擔保圈風險的,優先進行司法、行政調解,維護其正常生產經營。
把嚴格落實長效監管,提高源頭防控和治理水平作為關鍵舉措,全力防范金融風險。一是深化民間金融監督管理,將小額貸款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等多類民間金融市場主體納入非現場監管系統,加大監管力度和頻次,防止企業通過民間金融私加杠桿、過度融資。二是探索建立企業金融風險聯合預警機制。搭建金融風險預警平臺,探索將公共服務領域數據同企業積累的生產經營數據進行對接,運用“大數據”技術,實施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數據的統一歸集和加工分析,提升對正常企業因銀行追訴擔保、民間借貸糾紛等被迫倒閉風險的感知預測能力,以及對風險企業及個人惡意轉移資產的防范能力。三是織密企業金融風險基層防控網。將地方金融風險排查工作與社會綜治網格化管理相融合,充分發揮“全科網格”作用,調動鄉鎮、街道開展企業金融風險化解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打造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按照外松內緊的原則,各相關部門定期在日常工作中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全方位的排查,注意側面信息的收集,不同維度全面收集第一手資料,排查區域企業的潛在金融風險情況。一是金融機構角度提供當季逾期情況,二是經濟發展部門提供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情況,三是人事勞動局提供員工工資及人員流動率情況,四是稅務部門提供當季納稅情況,五是平時與企業主聊天間了解同行企業的側面情況,多維度排查企業真實生產經營情況,全面評估企業的風險系數,提前做好預判。
經濟進入新常態,老思維、老經驗已不能解決新問題,需要創新工作方法才能有效積極應對當前出現的新情況。企業出險的關鍵點在于杠桿及企業利潤無法覆蓋利息,下階段要在這類流程再造上下工夫,在區域頂層設計上下工夫。一是要嘗試完善總額限定評估體系。按照領軍企業、高成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規上企業、用工大戶企業等層次進行摸底,掌握企業真實的實際負債率,實行授信總額聯合管理,防止過度授信及多頭授信。對于新入企業嚴格按照資產、負債、生產三者匹配關系進行綜合授信,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區域企業風險防控評估機制。對于歷史已授信、按現在評估顯示杠桿率過高企業,既不能讓銀行一下子貸款全收讓生產正常的企業出現新的風險,也要防止企業潛在風險一直展期,在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上,從其年度生產利潤中劃出合理比例分期連本帶息一起還,逐步降低杠桿。二是建立政府征信系統建設。減少或降低擔保融資,建議以科技風險池、知識產權貸款、風險池基金為切入點,完善評估體系,切實緩解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融資難問題。三是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要積極引導企業跳出間接融資的框架,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逐步降低擔保、互保比例。積極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走資本之路。四是防止惡意逃廢債行為。從源頭上管控逃廢債行為的發生,最大限度保障金融債權的實現。在一些復雜或影響面大的處置事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漏洞,相應的風險企業有利用政府、銀行等有關部門的協調空隙完成資產轉移等行為,需要加強聯動,密切關注,切實保障債權人權益。五是推進金融風險行政調解工作開展。以營商環境改善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基礎,緩解大量執行案件難以一下子解決問題。作為有效補充,從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一些案例,在滿足相應前置條件的基礎上,由當事企業或銀行提出,在處置辦、公證處的參與下,形成一個由公信力和約束力的協議,加快風險快速化解和標的物處置執行工作。
教育引導區域內企業、金融機構充分認識維護優良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加強正面宣傳引導,與各類媒體加強對接,加大對區域經濟建設、區內優秀企業、骨干企業、龍頭企業的正面宣傳,積極向社會、媒體推送正面宣傳報道,堅定各金融機構對區域的發展信心。引導企業及各金融機構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契約意識,以誠信促發展。完善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加強網上輿情監測,確保輿情信息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處置,為金融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溫州率先成立地方金融監管局,與金融法庭、金融犯罪偵查隊、金融仲裁院一起初步形成了地方金融監管基本框架。全國首部地方金融監管法規——《溫州民間融資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填補了地方金融監管的空白。
浙江省溫州市在監管架構組建,金融風險處置、維護金融穩定、源頭把控上,不斷創新舉措,完善機制,走出了一條具有溫州特色的創新之路,在地方金融風險穩定方面取得了先進經驗,在加快推進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提高金融功能和效率的時代,十分值得用來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