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曼
(浙江大學計劃財務處)
2020年初,因疫情防控需要,“無接觸式”服務在全國范圍內流行起來。而傳統的高校財務報銷模式卻因客觀條件限制,難以完全實現不見面、不接觸。與此同時,全國積極倡導“最多跑一次”進校園,傳統財務報銷模式正受到多重沖擊。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我們需要反思如何在現行基礎上改革完善,構建更科學、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財務報銷新模式。
傳統財務報銷模式依托紙質發票(電子發票一般也需要打印后報銷),隨附費用清單、合同、付款記錄、發票查驗結果等材料,經主管單位審批后,遞交至財務部門報銷。其局限性如下:
一是紙質發票和附件材料獲取途徑相對單一,一旦遺失,難以追回或替代。如火車票、傳統紙質發票等。二是以紙質材料為基礎的傳遞方式不夠便捷,必須依托本人、代理人或快遞送達,與“最多跑一次”精神相悖。在報銷材料不齊全時,矛盾尤其突出。
一般情況下,報銷材料整理后,需經項目負責人簽字、所在單位(學院或部門)加蓋公章;特殊項目還需校級科研部門審核簽章。當前很多高校存在多校區辦學的情形,層層審批有時需要兩至三個工作日方能完成,拉長了報銷周期,拖延報銷時效,對科研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
高校財務、科研、人事、學生管理等大多“各自為戰”,缺乏系統性整合。涉及跨部門辦理的事項,往往需要耗費更多人力、精力,溝通成本較高;各類系統彼此孤立,數據難以直接調用,形成信息孤島,極大影響了工作效能。
材料費和差旅費報銷往往占據一半以上的報銷工作量,但業務內容和報銷流程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明顯,財務工作重復性強,逐單處理的方式效率較低。此外,高校各類經費資助額度與日俱增,報銷業務量有增無減,如遇項目驗收節點,只能通過加派人手或加班方式解決,加劇了人員壓力。
按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會計憑證等需要保管三十年,準備足夠的檔案存儲空間成為高校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受時間、天氣影響,會計檔案老化、發潮、損毀風險變高;因審計驗收等原因查詢檔案時,需要專程至檔案室找出憑證、拍照留證,程序復雜。
為提高財務報銷效率,實現“無接觸式”服務,達到“最多跑一次”的目的,傳統財務報銷模式亟需突破束縛,從材料、流程、管理方式等多方面轉型升級。
新模式應本著智能化、高效化的原則,既考慮到財務部門的業務流程,又兼顧到師生用戶端的實際情況,從報銷預約到支付反饋,全過程網上辦、掌上辦。重構的財務報銷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高校財務報銷新模式
3.1.1 預約審批環節
分散業務通過調用電子發票,財務報銷系統中自動填入相應金額,生成預約報銷單序號。該階段,師生可以上傳輔助材料(如會議費報銷中的會議通知、參會人員名單等)作為電子附件。相關材料準備齊全后,報銷單推送至項目負責人審簽;必要時,根據業務類型推送至相關部門二次審核。審批環節結束后,報銷單流轉至財務部門。
批量業務事先通過項目負責人線上同意后再提交訂單,平臺供應商完成貨物或服務,事后由平臺統一生成批量結算單,經學校歸口管理部門統一簽字、蓋章后,與發票一并推送至財務部門。
3.1.2 財務報銷環節
對于分散業務,財務人員接收預約報銷單后,根據師生上傳的材料,在線審核業務相關性、合理性、材料完整性等,檢查修改入賬科目,核對支付信息等,完成入賬與付款。
對于通過集中采購平臺推送的業務,財務人員根據平臺生成的結算單批量結算,核對入賬經費、發票總額、支付信息后,直接對公付款。
3.1.3 結果反饋環節
由于全程采用電子流轉方式,預約單物流、項目明細賬、會計憑證、對公支付結果等均以電子化形式實時反饋。
新模式與傳統模式的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財務報銷模式對比
我們預期的高校財務報銷新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優勢,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3.2.1 報銷材料無紙化
在5G技術日趨成熟的大數據時代,推動報銷材料無紙化、電子化勢在必行。脫離了傳統的紙質媒介,報銷單投遞可以不受工作時間、特定地點限制;電子化存檔方式也可使檔案查詢更便利,有效防止會計憑證損毀、丟失,也可減輕檔案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3.2.2 審批流轉線上化
在不減少審批環節的情況下,可以將審批方式由線下改為線上,由項目負責人在線簽字、所在單位線上審核后加蓋電子章;需經主管單位復審的,線上流轉至相關人員即可。如此,既可以節省找人簽字蓋章的時間,又能保證各個環節留痕處理,強化相關人員責任。
3.2.3 業務辦理批量化
將財務人員從機械重復的勞動中釋放出來,以“電腦”替代“人腦”,是財務工作的大勢所趨。對于金額小、數量多的材料費和差旅費,可以搭建全校統一的材料采購平臺和差旅平臺,由師生在前端發起需求申請,供方根據訂單提供產品或服務,并在后臺生成結算單,定期與財務部門批量結算。這種分散采購、集中結算的模式無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解決財務人員缺口問題。
為全力打造“新型”財務報銷模式,需要政府、高校、社會等多方面通力協作。具體來說,不妨從以下四方面逐步推進。
首先,全面推行電子票據,解決紙質發票流通性差的瓶頸,完善電子發票報銷管理。一方面,由政府牽頭,大力推廣電子發票,力爭在國內全面實施電子化票據;另一方面,深入開展相關技術研發工作,防止電子發票多次調用、重復報銷,填補現行電子發票報銷漏洞,進一步完善高校內控。
其次,繼續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減少審批層級,優化報銷流程。科研項目經費應當秉持“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進一步強化項目負責人監管職責,適當減少校內主管單位審批程序,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精簡財務報銷流程。個別情況下,確需經上一級單位審核的,應通過線上流程操作。
再次,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力度,有序推進“智慧財務”,實現數據共享。拓展財務工作思路,對批量業務進行智能化處理;充分利用校內外大數據,將發票及查驗結果、貨物或服務合同、付款記錄、近期同類業務發生頻率等信息予以關聯,通過綜合分析,輔助判別業務真實性、合理性;增加技術研發與硬件保障力度,確保系統存儲的電子憑證及附件材料的安全性等。
最后,加強部門協同合作,真正達到“最多跑一次”。通過與科研管理部門協同,實現“項目立項—經費到款—預算設置—分成入賬—報銷結算—結題驗收” 全流程對接;通過與出國境管理部門協同,實現“出國申請—校院審批—回國報到—費用報銷”一條龍式服務;通過與設備部門協同,直接關聯固定資產增置、折舊、報廢相關信息等等。只有把校級管理部門作為整體統籌考慮,才能減少材料重復傳遞、人工傳遞的問題,盡可能做到讓師生少跑路、零跑路。
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財務智能化時代正在到來。我們應當牢牢把握機遇,不斷優化財務服務,切實為科研工作者解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