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海濤
(中鐵十九局集團礦業投資有限公司)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我國企業境外投資總體趨勢穩步上升,但投資增長的同時,投資失敗項目不斷出現,除客觀原因外,主要是部分“走出去”企業盲目投資決策,急于實現業績,管理能力不足等原因造成。而原本可以避免投資失敗的財務控制被部分企業忽視,導致“走出去”的學費交了又交,給企業造成了巨大負面影響和沉重負擔。為何投資失敗項目先天存在的風險事前未能發現,或發現也未能避免,導致其產生的根源涉及多種因素。財務控制在投資決策時應該起到什么作用,為何未能發揮把關作用。本文旨在通過回顧境外投資失敗項目案例,結合我國當前境外投資及財務管理相關制度,思考財務控制對于境外投資決策的重要性。
據審計署2017年公布的部分央企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公告,數據顯示部分央企近幾年境外投資失敗項目不斷發生,境外投資項目存在諸多風險管控薄弱問題。其中,抽查的20戶央企的155項境外業務,有61項形成風險資產384億元。據審計署核查,2011年中海油以142億元并購一家境外公司,因前期論證不充分等原因造成虧損6.2億元。2012年中國石化收購境外項目49%股權,由于未對項目風險充分估計,造成虧損12.9億元。2011年中國中鐵被迫停止波蘭A2公路施工,公司的海外賬戶和資產被查封,不僅給公司造成巨大信譽損失,而且最終可能導致4億美元以上虧損。還有近幾年的馬來西亞高鐵、墨西哥高鐵、緬甸密松水電站項目,包括中鋼集團在澳大利亞計劃購買赤鐵礦,結果竟然買成磁礦。2014年中國商務部研究中心專家顧問吳東華教授直言:中國“海外礦產能源、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70%是失敗的。前招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也曾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失敗率比較高,效益比較低。上述投資失敗項目只是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風險事件的一個縮影。
由于近年來我國境外投資額不斷增加,部分央企在境外投資決策問題頻發,國資委和財政部2017年下發了兩個關于境外投資的監管辦法,分別是《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和《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針對央企境內和境外的投資項目分別建立負面清單,劃定投資紅線。兩個辦法在具體條款中不約而同的提到:要深入進行財務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與論證,提高境外投資決策質量。《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還重點明確:要構建境外投資事前決策合理機制。要求境外投資事前決策必須考慮財務可行性,對財務盡職調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形式和內容作出規定,同時強調履行決策職責的書面紀要等程序,目的是遏制違規決策和盲目決策等問題。國資委近幾年也公開表示,今后將不斷加強監督和指導,特別是對違規決策、盲目投資、違反規定,投資造成損失的,一定要嚴肅追責。
外源性風險是投資決策中必須首先評估的重要外部風險,是先決判斷條件。東道國的政治現狀、經濟發展、貨幣價值、匯率變化、法律制度、勞務用工、環境保護、材料采購、社會文化環境等都是最基本的外源性風險因素。具體還包括東道國與我國的真實政治和經濟關系,東道國政商界與我國的歷史合作狀況,是否能夠良好接納我國企業的規模投資。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金杰指出,在海外從事工程承包、基建的中國企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際關系、地緣政治、政黨斗爭等政治風險。例如墨西哥高鐵項目被取消就是典型的海外政治風險防范不足,而實際上政治和社會文化風險是可以防范的,一般可從查閱國際性報告或實地踏勘過程中發現風險端倪,這屬于前期盡職調查范疇。
內源性風險是除外源性風險以外的風險,即自身內部的風險因素,內源性風險的重要性與外源性風險同等重要,屬于先后判斷關系。內源性風險總體表現有:一是事前決策隨意,可行性論證流于形式,事前調研、測算、評估、準備不充分不規范;二是事中管理薄弱,項目施工管控和財務管控不力;三是事后監管缺位,對有關決策和執行主體約束不力。
事前決策隨意的具體表現為,一是未進行充分了解東道國及項目面臨的外源性風險,盲目跟風(追隨其他中資企業)盲目決策;二是對項目風險的主觀判斷與客觀事實嚴重背離,甚至把可行性報告變成可批性報告,在可行性分析不到位、能力不具備的情況下違規決策;三是未能對擬參與項目進行可靠的資金、成本測算,為應付評審而故意編造預期效益指標;四是未能充分預判東道國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導致實施后陷入較大被動。例如施工標準、材料采購、征地拆遷、現場管理、屬地化管理等諸多問題。
縱觀違規盲目決策等失敗案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單位負責人只注重規模,不注重質量,因為規模業績效果顯現迅速,項目質量效果反應稍顯遲滯;二是經營能力不足,嘗試用規模業績彌補,只能寄希望于規模形成的現金流維持企業運轉;三是考核評價體系未發揮作用,對于造成決策失敗付出的代價太小或無代價。
境外投資決策是一項系統性綜合判斷,應由不同子系統匯總構成,而部分子系統權衡考慮的視角和范圍有限,不能滿足企業實際決策需求。而財務控制方面的財務可行性分析始終圍繞資金效益這條主線,將內源性和外源性風險因素綜合評估考慮,最終又回到以權衡項目資金效益回收的可靠性和及時性作為落腳點,形成了從投資預期假設到預期結果驗證的閉合驗證考慮。所以財務控制作為決策關鍵點具備綜合判斷的職責和條件,這也就是為什么《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辦法》重點強調要求:境外投資事前決策必須考慮財務可行性的原因之一。但這里要說明的是財務控制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境外投資事前決策的唯一決定性判斷,而是應該與其他控制判斷有的放矢結合。
之所以提出財務控制一票否決和牽制作用,首先財務控制的視角更廣,綜合性更強,具備相對重要可靠的判斷依據和支撐。其次財務控制具備獨立性,會計法和總會計師條例賦予了總會計師相關決策職責,使得總會計師具備一票否決和牽制的資格和責任,并且內部控制的設置本身就帶有牽制的作用和目的。但是一票否決和牽制要在決策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一般會受到企業現實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可能與企業的不規范管理環境產生不相適應,即使某項目實際存在巨大風險,財務控制如果做出否定,則可能與企業主要領導的積極意愿形成背離,而在獎懲機制未能嚴肅執行的情況下,顯然存在管理缺陷,那么這時財務控制的一票否決和牽制作用正常發揮就會受到較大影響,最終可能導致投資失敗風險上升。
企業應根據兩個境外投資相關管理辦法結合自身情況及時制定適合本企業的境外投資及財務管理辦法,及時完善境外投資決策體系。在完善境外投資決策體系的同時,還應細化境外投資決策具體相關制度。一方面從指標設定方面細化,例如決策涉及的核心指標,預期資金效益回收可靠性和及時性的概率,包括與之密切相關的其他重要因素,對這些重要指標設置權重賦值,努力實現科學量化分析判斷。另一方面從決策流程方面細化,充分考慮事前決策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設計流程時要全面考慮外源性風險和內源性風險,合理安排調動財務、經濟及相關部門、前方辦事處,從前期跟蹤、盡職調查、實地踏勘、座談溝通、風險評估、詳細測算,實質性洽談,形成有價值有意義的決策依據,最后由決策層進行裁定。
財務控制作為最重要的境外投資決策環節之一,一般企業由總會計師或財務總監負責把關,崗位責任重大,崗位獨立性較強,勝任能力要求較高,因此企業應不斷加強財務控制崗位建設,注重財務控制崗位人員選派。首先要選用品德良好、敢于擔當、能力出眾、經驗豐富、思路清晰的優秀財務人員。其次要加強財務控制崗位的獨立性,例如總會計師定期內部交流、單獨設置總會計師績效考核、定期抽查總會計師決策履職效果等方式,注重對決策失敗的責任追溯,營造規范管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