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吉林省信用融資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吉林長春 130000)
吉林省信用融資擔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林擔保)的前身是1999年吉林省政府出資成立的 “吉林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 和 “吉林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投資擔保有限公司”,2005年經吉林省政府批準實行同業整合設立,目前由吉林省財政廳行使出資人職能,是吉林省以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和民營經濟騰飛為宗旨的省屬重點融資性擔保機構。吉林擔保重組成立10余年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財政廳的領導和指導下,歷經 “創業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創新發展階段” 以及 “轉型發展階段” 等四個發展階段,一直致力于產品創新,在傳統的流動資金擔保基礎上,新產品層出不窮,主動服務于銀行、政府、企業,通過 “銀政保企” 合作,搭建投融資平臺,解決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需求。逐漸形成了集擔保業務、基金業務、投融資業務、小額貸款業務等多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為一體的全方位為全省中小微企業和 “三農” 融資、投資的社會平臺。近三年累計上繳企業所得稅3.05億元,上繳國有資本收益1.44億元,新增擔保額近600億元。
今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發,本次疫情的傳染性較2003年的非典更強,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和影響。對此,吉林擔保按照黨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融資擔保服務,多措并舉,充分發揮好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政策導向功能,為疫情防控相關企業及受疫情影響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與各相關部門協同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居民消費、企業生產投資、進出口等都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沖擊,餐飲、旅游、交運、零售類等勞動密集型領域影響最直接,特別是產業鏈較長的制造、房地產、建安類中小企業生產和銷售兩端受到擠壓,所受的沖擊將迅速傳導到相關產業鏈上的中小微企業。部分中小微企業經營中斷還可能導致訂單合同違約,對中小微企業違約形成連鎖反應,部分體量較少、期限錯配風險較大的的中小微企業將面臨破產倒閉的困境。與此同時,企業信用等級下降,如果銀行抽貸、斷貸、壓貸、收息就會導致包括吉林擔保在內的融資擔保公司代償風險增加,潛在風險壓力加大,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流補充就會被銀行形成擠兌,出現系統性風險也就是擔保危機。盡管,隨著國家刺激經濟的政策頻頻出臺,各地復產復工有序進行,但未來一段時間,疫情走勢仍會影響金融市場運行,特別是對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的影響更大,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的金融風險上升,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債務償付壓力將明顯加大,未來需要采取措施防范金融市場的過度波動和系統性風險。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經營發展,不僅涉及全省穩經濟,更涉及就業和民生大局。
為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充分發揮融資擔保機構增信分險功能,推出五項重要舉措,為疫情防控相關企業及受疫情影響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對于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企業,如醫療物資生產、疫苗研制、消毒產品、設備采購等企業(機構)的融資擔保業務需求,組織業務團隊優先保障,主動跟蹤服務,制定專項服務方案,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加大增信支持力度,滿足上述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需求,特殊情況下酌情放開擔戶企業擔保總額上限,確保疫情防控企業的融資需求。
對過往信譽好,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項目到期的中小微企業,吉林擔保會同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采取續保續貸措施,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根據企業復工復產資金需求,給予臨時增信支持,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計劃安排總額在50億—100億的擔保增信規模,為保證企業信用記錄并繼續運營,主動為企業緩交保證金及墊付利息。
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以及物流運輸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免收擔保費,對其他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小微企業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
為受疫情影響正常經營、暫時困難的企業創新擔保模式、酌情降低反擔保要求、簡化業務審批流程,采取網上評審的方式,為受保企業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對于疫情期間無法復工、無力籌資還款的中小微企業,協調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擔保展期,全力保障企業融資擔保渠道暢通,支持企業復工復產。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吉林省想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動能,推進東北振興,推動吉林振興,必然離不開金融業的助力。與此同時,振興吉林省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強有力的支撐,也為金融業轉型創新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吉林振興發展急需金融血液的養分。對此,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 “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風險” 新時代金融工作三大任務。近年來吉林省相繼成立了東北地區第一家民營銀行、第一家農村商業銀行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資擔保行業中吉林擔保、長春擔保、吉林農擔總體資本金規模已破百億,如果算上總部設在長春的區域性擔保公司東北再擔保,可謂四強并立,無論是資本規模還是行業細分都意味著吉林省金融改革初見成效。然而,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與國內金融業,特別是融資擔保行業發達省份相比,吉林省融資擔保服務實體經濟仍有短板,融資擔保改革集合度不高,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仍不夠。
那么如何充分發揮融資擔保對省內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如何加大對重點領域、重大戰略、重大項目的金融保障,吉林擔保認為:
“重點領域、重大戰略、重大項目” 這三個關鍵詞的關鍵便是 “大”,若想加大對這三方面的金融保障,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必須要做優做大做強;“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雖然從字面來看與 “優”,與 “大”,與 “強” 無關,但融資擔保企業若想參與解決這兩個問題,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必須要做優做大做強,我省需要打造多家在全國融資擔保行業具備競爭力、影響力的融資擔保企業。只有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具備全方位優質的服務能力,資產規模足夠大的實力,抵御化解經營風險足夠強的水平,才能實現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推動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做優做大做強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充分借鑒融資擔保行業發達省份的先進經驗。
吉林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在現階段助推省內經濟發展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型創新。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不應局限于各自的經營范圍,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應當大力做好轉型創新,加強與其他金融企業創新合作,實現多板塊,跨區域經營。吉林擔保自2010年首次在內部提出了 “發展模式轉型”、“資本積累轉型”、“業務結構轉型”、“風控管理轉型”、“人才資源轉型” 以及 “管理制度轉型” 六大發展轉型方向,并在十二五期間基本實現了這六大轉型。面向 “十三五”,吉林擔保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擔保、投行雙主業發展,突出發展轉型創新投行基金業務,通過吉林擔保總部國有股權重組改革、各分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做優做強做大。當然,轉型創新,多元發展不意味著所有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最終發展成規模相同,業務相近的多胞胎,而是要發展成擁有各自主業特色的綜合金融服務商,通過多元發展,建立各融資擔保企業的 “互聯互通”。
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在發展壯大自身的同時需要解放思想,開闊視野,跳出傳統固有的信貸資金支持,加強各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之間的溝通合作,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特別是充分利用好省屬國有融資擔保企業所掌握的省外資金、資源,在實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嚴冬期要更加注重抱團取暖,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通過組建融資擔保機構風險補償專項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的投資基金、產業引導基金、扶持中小微企業IPO上市等方式為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及重大項目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同時推動廣大中小微企業創業融資、技術改造、產業升級、股權融資和上市發展等多個融資需求領域獲得全方位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吉林擔保通過擔保重點支持了省內疫情防護物資生產相關企業,受支持企業積極響應吉林省委、省政府號召,開足馬力、擴大生產,緩解了全省疫情防控酒精、防護服等醫護物資緊缺局面,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雪中送炭。同時,吉林擔保還向省內其他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擔保,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壓力,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此外,疫情以來截止今年7月底,吉林擔保對企業共免收或減收擔保費1706.67萬元,為企業續貸墊付利息等3800.57萬元;擔保責任余額為221.79億元,在保企業233戶,支持的在保企業年就業人數約10萬人,支持的在保企業年貢獻稅收近10億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助力全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實現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