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鐸 邵紅梅
(1.四川旅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黨委行政辦公室)
“‘海恩法則’即是國際安全領域著名的一條準則,它認為: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背后有約 29個事故征兆,每個征兆背后有300個事故苗頭,每個苗頭背后約有1000個事故隱患。如果將三個數連乘所得的積是 870 萬。也就是說近870 萬個微小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只要任其發展都有可能釀成一起重大事故。許多大事故都是因小事而引發的,因小患而造成的。海恩法則提示,每起事故都經歷從隱患到苗頭到征兆,最后到事故突發的變化過程,是從量變積累到質變的暴發。”面對復雜系統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結構,只有把握基于復雜性科學“協同”原則,才能從戰略的、系統的和全面的高度重構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思維路徑。
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就是為相關主體在思維任務負荷作用下在主體間進行信息、知識和思想交流、碰撞和復合功能的復雜適應系統的調適過程。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是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參與乃至決定的,相應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易產生“路徑依賴”現象。
觀念依賴是指當前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相關者對實施理念、傳統框架程式和相應方法的依賴,表現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整體性、思辨性和復雜性認知不夠,未能從觀念形態上意識到復雜性科學思維方式的核心價值在于構建新型的、全景式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元素復合衍生、全面透視的復雜巨系統,而是將其簡約為一種新的分析方式來看待。其中,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操的具體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指參與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中多元的、碰撞的、交互交鋒的,并與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效果具有關鍵性、利害性的相關群體、組織機構或者有關個人。這些利益相關者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認知狀況、認知水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思維路徑和實施路徑。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主要是通過和依靠民主、說服教育等柔性策略引導和整合社會觀念、社會思想和社會輿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觀念依賴現象是主體思維惰性和固化的結果,是對復雜性科學認知方式忽略的結果,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
從制度依賴維度上看,當前我國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相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滯后于在具體的相應實踐探索,同時對現有的有關制度精神的尊重和落實也不夠到位, 致使相應的利益相關者對現有的制度和“潛在”慣例產生依賴。“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的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當前,我國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制度供給和落實方面的情形和慣例使得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思維及其實施中產生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依賴。從供給層面來說,有關制度供給存在著許多問題與不足,如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配套機制不健全、指導籠統、隊伍相對薄弱、溝通機制不暢,面向社會轉型制度變遷和重構不夠等。作為社會治理體系巨型復雜系統,需要從整體上、系統上構建一個統攝全局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制度適應系統,使得相應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操 “自組織”運行得到機制上的支撐。
所謂線性思維模式是指主體將復雜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活動整體割裂、簡化和分解為它們的組成部分和元素,簡約為各種元素復合及映射關系,通過研究這些被簡化的元素、被簡約的聯系來詮釋和反映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自身的一種思維模式。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操的隔離、分割和還原,尋找各種類型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本質的同一性、普遍性和不變性的基石。鑒此,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在運行中被遮蔽起來的相關功能和意蘊,經過還原釋放可以梳理分析相應功能,挖掘其內在意義。當然,這種直線單維的、缺乏變化的線性思維模式對于簡約化、條理化呈現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結構,分析和認識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元素的功能和價值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復雜系統中,回聲模型是對主體自身微觀結構的相互作用的運行機制刻畫和表征,是對復雜巨系統內部微觀主體相互作用發生機理和運作機制的詮釋和應答。回聲模型的相互交互的活動都是微觀主體對能夠交換資源的其他主體的確認和尋找,與其他微觀主體進行資源交換、加工和儲存。照此來說,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復雜系統內的微觀主體都會主動與其他主體接觸,同時對其他主體的接觸進行相應的回答,如果匹配則執行相應的敏感資源交換,在自己內部儲存于加工敏感信息資源,如果信息資源足夠,則繁殖新的敏感預警主體。
基于此,當兩個或多個預警主體在某個位置相遇時,他們通過條件交換與復制、資源的變換和黏著,以及選擇性的組合和交融使得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復雜系統產生合適的內外部環境,保障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實施運行。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回聲型思維邏輯,將微觀結構的運行深入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深層機理中,這是對傳統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主客體之間的二元對話的超越和擴充。后者更加強調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能動作用,更加強調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施的主體運作,但往往忽視其微觀結構的內在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要破解觀念依賴思維,就既要充分重視主體論的運用,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也要統籌考慮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施過程中的回聲型模型中的思維構建和觀念生成,協同統籌好灌輸型預警思維與回聲型預警思維邏輯的嬗變。
復雜性科學認為,任何組織的生存和位置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各種外在條件的支撐和給養。這些外在條件雖然多樣,但大致可歸類為:資源和位置。所謂資源,是組織適應維生所需要的輸入條件,是一個廣義的資源的概念。譬如思想政治教育經費投入,政策投入和物質性保障等。類似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在具體機構的研發投入、經費投入、精力投入、條件保障等,能夠提供其正常運轉的物質載體。另一概念是位置(site),它是組織適應維生所需要的空間場所。它是一個可以容納若干個體活動的“容器”,具有一定的環境條件和資源條件。例如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設施和“文化水準”等。個體還可在位置之間發生位移和選擇,各個位置之間還有“距離”等概念。這就好比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實施過程中主體對話、中介元素、環境要素等多種質料復合碰撞映射,可以看做是相應資源互相組合、重構、吸取、吐納的進程,從而使得主體的思想觀點和境界不斷發生變化。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外部供給思維嬗變,就是要從傳統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過程自身跳出來,將其復雜系統各層次各元素共同作用的互動效果予以呈現。
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系統整體具有涌現性的構架,線性思維在審視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時就將其整體相應地分為若干部分。正因為如此,線性思維簡單地將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看做“灌輸”“轉變”“對話”等使得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系統的整體涌現性被忽視和遮蔽,看不到其相應的整體性思維和動態化的觀念生成和思維創新。
概括地說,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活動運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其復雜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結果,是組成部分相互作用構建的結構效應、組織效應和功能效應的釋放和表征。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是依靠理論預測、情感感知的以及典型案例的回顧暗示,是對群體性訴求的關注和對爭取人心實踐的指導。基于此,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相關主體是平等的、平行的、是系統中各自“相互作用”“互相纏繞”的復雜生成認同。這種情況下,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諸因素諸環節的線性的、簡單的因果鏈已經不復存在,實際情況各種反饋作用的交互影響和互構互饋的復雜關系。正因為如此,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效果才會如此難以預測,才會不斷增強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也正因為如此,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才需要徹底打破傳統對線性思維模式依賴,協同統籌好整體性思維和動態性思維的嬗變,倡導基于復雜性科學的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思維的嬗變。
從“海恩法則”視角來說,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千頭萬緒,紛繁復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于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我們都要研究借鑒,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態度。”通過借鑒和融合科學的思維方法,舉要馭繁,強化“隱患征兆” “苗頭趨勢”識別和發現的及時、有效預警,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工作方能取得良效實績。文章基于復雜性科學“協同”的原則討論相應“路徑依賴”的破解之道, 探討對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思維嬗變的些許思考,以利于不斷增強突發性群體事件預警的針對性、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