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婷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醫院)
研究表明,很長一段時間內,醫院普遍存在將醫療服務視為工作重心,卻忽略了物流管理與成本控制重要性的情況,不規范的管理模式,成為庫存大量積壓的主要原因,由此而引發的問題,還包括管理效率難以提升和經營成本不斷增加,要想使此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關鍵是創新物資采購所適用管理模式,本文所研究課題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供應鏈指的是消費者獲得商品前,此項品所流經環節的銜接,具體來說,就是以核心企業為依托,全面把控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以材料采購為開端、消費者獲得商品為結束,對制造商、供貨商等參與主體進行銜接,最終得到的網鏈結構。本文所研究的采購供應鏈,通常以消費者視角為切入點,通過企業協作的方式,達到使供應鏈更貼近理想狀態的目的。
在醫改持續深入的當下,醫院內部所開展管理工作的精細水平,較之前有所提高,這就要求醫院對現代管理策略進行引入,加大管理物資采購及相關工作的力度,為醫療安全與質量提供有力保障,當然,這樣做對醫院管理質效的提升,同樣具有較為突出的意義。另外,集成供應鏈強調以信息技術為依托,整合供應鏈成員所開展業務,確保各項業務均可協調、有序的開展,其中,需要引起重視的業務,主要有財務、采購及生產。政府采購所強調內容,可被概括為“政府投資設備進行采購,由采購部門負責招投標工作的開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醫院還可經由直接采購的方式,獲取部分所需物資[1]。
醫院所采購物資,通常由多個部門負責管理,采購工作也是分別開展。各部門往往會以自身需求為依據,對管理策略、操作流程進行制定,無論是一致性還是協調性,均無法達到預期。這樣做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是臨床科室難以適應此模式,所開展各項工作均存在效率低下的情況。另外,尚未做到完全透明和公開的采購流程,使尋租行為擁有了生存的空間。
一方面,常規采購模式將庫存視為采購導向,負責采購的部門,通常存在對臨床需求認知不全面的情況,而臨床科室往往無法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對自身需求進行準確且及時的傳達,以庫存、科室所提出申請為依據,對計劃進行擬定,自然難以保證所擬定計劃與實際需求高度契合,這也是導致應急采購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另一方面,醫院內部參與使用和采購物資工作的部門較多,各部門的溝通存在滯后性,有關人員既收不到物資,又無法獲得采購部門的回應,長此以往,各部門對此項工作的認可度不斷降低,這并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物資采購通常要向諸多部門提出相關申請,其中,以申領物資、處理訂單為代表的部分環節,仍然對紙質單據流傳模式進行沿用,人工處理相關參數,不僅要花費大量精力與時間,還存在錯誤率居高不下的可能[2]。由此可見,對技術進行實時更新,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頻率,具有重要價值。
醫院往往要對多種物資進行采購,供應商分散不同行業,若醫院未對評價體系進行建立,所開展管理工作的質效,自然無法獲得保障。調查結果表明,多數醫院存在采購、使用物資的信息,未能得到及時反饋與溝通的問題,一旦有問題出現,參與方推諉責任的情況較為常見,物資供應所表現出協調性與理想狀態相距甚遠。除此之外,臨時買賣關系極易使供應商出現短視行為,若醫院缺少擁有良好專業水平的管理人員,針對供應商所開展管理的效果,就難以得到保障。
物資供應鏈強調協調控制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確保三者可被整合為一個整體,通過對采購部門進行設立的方式,為集成管理助力。由研究可知,獨立采購可使醫院擁有更加理想的捕捉信息的能力,無論是采購成本還是運作成本,均會因此而得到大幅降低,總體成本自然可獲得全面控制。某醫院以自身所存在采購問題為依據,對原有架構進行了調整,具體表現為設立負責招標、采購物資的采購部門,待采購流程和主體明確后,有關人員提出了如下建議:首先,設立負責對決策進行制定的委員會,通過建立專家庫的方式,確保醫院擁有輔助招評標工作開展的專業人員;其次,將信息、設備及總務部門打造成管理部門,負責審批和管理物資的采購工作;最后,由紀檢監察室對招投標、采購過程進行監督,突出采購、管理部門的橫向制約關系,嚴格把控物資驗收有效性,為采購質量提供保障[3]。
由上文分析可知,醫院往往要采購大量種類不同的物資,若醫療業務量出現明顯波動,醫院對物資的需求也會出現明顯波動,對大量庫存進行堆積,極易導致物資被浪費的問題發生,庫存不足往往會導致物資無法得到及時供應。在開展日常管理工作時,多數醫院均未對倉儲引起重視,由此而引發的問題,主要是大量物資被浪費,對采購職責加以明確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除了上文提到的對采購部門進行設立外,可使采購職責以更明確的方式展現在有關人員眼前的方式,還有對崗位責任制、物資管理制進行落實。具體來說,就是對不同崗位的權限與職責加以明確,并對物資采購流程加以明確,在此基礎上,將不相容職務徹底分離,例如,招標和復核,保管和驗收,通過細化崗位權責的方式,加大監管力度,以此來保證物資采購的任意環節,均處于人員控制下。此模式對日常管理、物資采購進行了分離,這也是導致各部門無法做到協調統一的主要原因,要想使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最有效的策略便是以明確職責為前提,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此模式對人員所提出要求較常規模式更高,只有定期組織培訓,確保人員素質及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才能將不必要問題出現的幾率降至最低。
對信息網絡進行建立,可為供應鏈的有效運行提供保障。研究表明,要想使供應鏈效能得到發揮,關鍵是利用信息技術,全面管控由采購到倉儲再到管理的全過程,這就要求醫院以SPD為依托,通過引入信息技術的方式,完成改造采購過程的工作。落實此項工作的思路如下:以供應鏈視角為切入點,利用信息技術對物流進行一體化管理,確保各環節信息高度一致,另外,資金流應滿足可控、可視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閉環管理的效果。例如,某醫院選擇定期維護供應商、采購價格及物資字典,在梳理采購全過程的前提下,對下列模塊進行上線。
第一,采購計劃。對采購計劃進行制定,是采購管理的第一步。有關人員應確保所設計系統,具備以物資需求、庫存狀況為依據,對采購計劃進行制定的功能。另外,此系統還應對相關報表進行提供,例如,預算執行情況。
第二,訂單管理。此模塊強調以訂單管理為依托,向有關人員提供查詢、修改和打印功能,提升信息精確度,即便有問題出現,也可做到及時發現并處理。
第三,財務管理。事實證明,定期處理數據庫信息,可使操作更具效率性及準確性,采購周期自然會縮短。此系統可根據業務類型、財庫及物資類別,對匯總表進行制作,并確保所制作匯總表內容明晰。另外,此系統還支持對物資儲存、ABC成本進行分析,以及對賬表進行生成,這樣做可使成本核算、會計記賬等工作所提出要求得到應有滿足。
第四,庫存管理。此模塊通常由物資盤點、調撥與庫存管理構成,與此同時,還可為針對物資積壓、安全庫存及保質期所開展預警管理提供幫助。某醫院便借助信息技術,對庫存管理質效進行了提升,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術,主要有倉庫管理系統、條形碼技術,隨著二者得到有效整合,供應鏈產生庫存費用大幅減少,各部門及倉庫的管理和調配,均表現出了更為理想的效果,并且有關人員可對物流信息進行實時追蹤。
第五,供應商管理。要想使供應商得到有效管理,醫院應對數據庫進行建立,錄入廠商、產品所涉及信息,達到全面管理廠商、供應商和耗材證件的目的,并使預警提醒成為現實,而供應商被賦予權力,主要是在客戶端對證件進行修改或增刪。網絡互聯有利于醫院對供應商情況進行實時了解,同時還有利于供應商開展對賬及打印條碼的工作。當然,管理平臺的價值,還體現在為供貨商提供入庫查詢及發貨渠道的方面,醫院所獲得供貨服務,自然更加穩定并及時。
常規采購模式將供應商和醫院定位成商業競爭與買賣關系,二者更傾向于博弈而非合作,一旦有問題出現,往往會出現推諉責任的情況,從而使問題進一步發酵,由此可見,對新型管理模式進行構建,加大供應商管理力度,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醫院應針對供應商評價工作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建立評分系統及信用檔案,定期評估供應商資質與水平,淘汰評分低的供應商,將評分高、信譽優的供應商作為首選合作對象。另一方面,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醫院可對綜合管理機制進行構建,全面驗收供應商對采購合同的履行情況,確保服務、貨物和工程,均滿足所簽訂合同提出的要求。復雜采購項目及大型采購項目,應邀請獲得國家和行業認可的檢測機構,對工作完成度進行檢測與驗收。在日常采購環節,醫院應以透明、公開為原則,完成選定供應商的工作,并對服務、價格與質量評估進行整合。在開展管理工作時,有關人員應對以下內容引起重視:其一,定期收集供應商信息與資料,以評估結果為參考,確定合作伙伴的人選;其二,以物資采購所表現出特點為依據,以政府所制定政策為指導,對合作伙伴進行選擇,達到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目的。
綜上所述,醫院采購的綜合性極強,對其進行高效管理,可使支出得到顯著減少,經濟效益自然會得到提升,另外,這樣做所帶來積極影響,還包括使醫院所提供服務的質效得到保障。若以集成供應鏈為核心,醫院采購所依托主體應為信息技術,以優化常規管理模式為前提,對合作模式進行重塑,以此來確保采購管理獲得符合預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