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克濤
(沂水縣諸葛鎮財經服務中心)
我國當前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而大部分地區農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是會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問題,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對于我國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現階段新農村建設但現階段在充分落實新農村建設工作下,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標準與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和部門在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中,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以此來保證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進一步加強,從而保障能夠逐漸實現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發展目標。
在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隨著新農村建設發展的快速推進,農村經濟管理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各個地區農村相關人員與部門,按照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只是一味重視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嚴重缺乏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正確認識,這樣就會阻礙農村建設的腳步,導致農村環境與經濟無法做到協調發展。另外,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農村經濟還經常會遭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農村自身文化水平較差,并且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也較低,進而直接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相關人員與部門應加大對相關政策落實的力度,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有效措施,從而提供有力的支持,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管理的工作水平。
經濟管理對于新農村建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由于我國扶貧工作面對的是基層農村人口,所以通過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能解決廣大勞動者的生活困難;其次,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當前我國農業種植逐漸朝著自動化發展,特別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大大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同時,在他們不斷涌入城市后,由于缺乏一技之長,也會對城市發展造成一定壓力。所以,為了保證農村工作的穩定開展,需要重視經濟管理工作,推行黨的各項政策,以下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在深入分析我國新農村建設經濟管理工作后,提出了一些新舉措,希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應有的力量。
在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應正確落實與貫徹國家與黨的政策精神,這是非常重要的,并以此作為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對于國家相關政策,基層經濟管理人員必須正確認識,并將國家政策的真正意義向基層民眾進行詳細的解釋。近一些年來,有許多基層及惠民政策在我國先后出臺,而對于這些上級政策,基層民眾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需要經濟管理人員為農村群眾謀取福祉、堅決落實、細致講解。此外,還應結合農村經濟實際情況,在領會黨的精神前提下,對農村經濟狀況進行分析說明,及時與鄰近基層政府溝通交流,不盲目開展工作,隨時將新的發展理念注入到工作中,并學習先進的經驗。
在實際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過程中,對于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應加強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水平,并加大對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村基礎設施可以將自身的價值與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來提供一個更加優良的環境,促進農村的長遠、穩定發展。
保證政策落實的基礎就是制度,所以在實際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農村工作人員與相關部門應結合農村經濟的發展特點與情況,充分結合黨的政策精神,對管理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建立,這樣才能保證滿足國家相關規定和標準,通過這樣的方式,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促進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使工作人員將自身的價值與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明確其自身的職責,避免出現不合理的問題。以下幾個方面是新農村經濟管理制度完善中需要注意的:首先,明確獎懲。應建立完善的獎懲制度,明確工作人員的職責,及時懲罰那些不能做好本職工作的人員,并獎勵認真完成工作的人員,以此來避免懶政怠政現象的發生,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劃清權責。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較為繁瑣、復雜,極其混亂,缺少相應的制度來規劃各方面工作,導致經濟管理問題無法做到高效處理。因此,必須明確每個工作人員的自身職責,劃分經濟管理工作權責,依照規章制度完成相關工作;最后,理清賬目。應進一步優化經濟管理賬目,在對制度體系進行明確的前提下,通過賬目能對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發現,并不斷完善針對問題優化的管理模式。
由于增加農民收入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開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所以,農村經濟管理應結合實際情況,拓展農村經濟收入渠道,拓展勞動者的經濟來源,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在此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與部門應為農民提供創業的機會,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還應保障資金方面的支持,采取相關的政府優惠政策,從而保障農村經濟能夠健康發展。以下幾個方面是拓展經濟收入渠道時需要注意的:首先,發展經濟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發揮先天因素的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例如我國有些地區土地流轉規模不大,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本土企業發展情況不佳,主要以資源開發為主,農村閑散勞動力都外出務工,而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尚有不足,作為一個經濟增長點,仍需增進發展規模。其次,經濟發展需要全面多樣化,例如,我國一些鄉鎮現已對幾個私有企業活力進行重新激發,在對當地特色經濟情況的發展下,增加服務業在經濟體系的占比,完善經濟結構,推進產業全面發展。最后,通過優惠政策措施,減少城鄉差距,鼓勵人才回流,通過城市經濟帶動農村經濟增長,使農村經濟在對農村剩余人口的充分利用下得到發展。
近一些年來,國家和黨多次強調綠色可持續發展,自古就有“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理論,而傳統經濟發展又過于依靠資源,因此在新農村建設工作落實的情況下,只有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相關人員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時,應加大宣傳工作的力度,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從而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發展造成破壞,保障能夠逐漸實現生態環境和農村經濟和諧發展的目標。
一些農村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具備大量可開發資源,但是由于沒有科學合理地開發資源,過度開發造成鄉鎮資源匱乏,出現了諸多問題,導致依靠資源開發難以發展。所以,農村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依照農村自身的特點和狀況,對農村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相關部門與工作人員應加強對當地的種植業發展的進一步思考,例如我國一些地區茶葉、桔子、楊梅等樹木生長較好,氣候較為適宜,可以適當發展果樹種植業。同時,在政府規劃前提下,對于當地特別有名的茶油產業,也可以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由此可見,農村經濟發展在綠色健康產業的帶動下,不僅更加響應國家號召,也比較符合當地的經濟狀況。此外,配合種植業類似自摘果林,還可以發展配合的服務業,如茶山游覽等旅行項目,可以極大地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綜上所述,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落實,逐漸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標準,因此,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有效落實,保證日常管理工作水平的進一步加強,從而提高對農村資源的利用率,逐漸實現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目標,最終保障新農村建設能夠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