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玉香
(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實現農村區域的土地流轉,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可以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效率。因此在對農村區域的土地流轉率進行管理時,會對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地方政府在對農村區域的土地流轉形式進行管理時,必須根據區域內的實際情況,結合土地流轉的改變可能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對相關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和具體解決。還要根據當前土地流轉存在的各項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措施,才能對土地流轉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促進農村經濟進行更好的發展[1]。
自從我國開始對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進行改革之后,農民的農業生產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也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日常收益,幫助農民群眾從繁重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促進了農村區域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通過在農村區域進行土地流轉,進一步提高了農村區域的土地利用價值,農民群眾即使不從事農業生產,也可以通過土地資源的租借和流轉,增加自身的收入。在這種形式下,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多樣,也促進了農村區域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2]。
例如我國山東省郯城縣最近幾年外出務工的人員總量正在不斷的增加,已經超過了農村區域勞動力的60%以上。在這一區域進行土地流轉之后,從事農業生產的一些婦女和老人也可以獲得額外的經濟收入。政府在對新型的主體進行培育時,也實行了新六產的扶植政策。不僅為其發放了補貼資金,還扶持了一些地方企業,規范了農村合作社。這種建設方式不僅為區域內培育了新型的職業農民,而且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帶動了全體農民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的升級和優化[3]。
在對農村區域的土地流轉工作進行管理時,深入推進這項工作,有利于實現農村土地經營的規模化發展。還可以進行集約化建設,同時能夠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因為土地資源在流轉的過程中,自身的價值主要是由市場的供需情況所決定。通過市場的建設來對土地價格進行引導,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在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流轉時提高流轉效率,有利于改變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方式。當前我國大部分區域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小農作業形式,向著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方向進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土地資源的生產效率也在不斷提高。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可以減少農村區域閑置土地和荒廢土地的面積[4]。
現階段農村區域土地流轉工作的深化開展,使得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發展,并且擴大了農業的發展前景。在對土地進行流轉的過程中,可以使區域內的畜牧養殖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不僅促進了產業的發展,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一些休閑服務業和旅游業也順勢出現,打造區域內的旅游觀光業和休閑農業,可以為農民群眾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5]。
例如我國一些縣區的鄉村積極配合農業合作社,在原有的農業基礎上發展了旅游業,將旅游業和農業進行深度融合,帶動了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提高了區域內的經濟效益。同時地方政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借助改革的春風,推動了區域內多要素的集聚發展。通過多項產業的結合建設,聯動了多領域的企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不僅培育了一些特色的農業產品,還建設了新生態的農業產業,發展了新型的主體,加快了生態經濟帶的建設。通過田園綜合體和美麗和諧村等示范項目,帶動農業的全面升級,推動農村的全面進步,幫助農民進行全面的發展[6]。
在農村區域實行土地流轉之前,農民群眾主要是通過獨立的生產經營進行農業生產。特別是近幾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區域內的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正在不斷降低,在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可以聯合一些具備經濟實力的企業和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租用一些個體種植戶的土地,實現了農村土地的集約化經營,進一步開拓區域內的土地資源。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全體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還可以將企業和種植大戶聯合起來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建設,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引進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由此可見,進行土地流轉可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和設備的推廣使用[7]。
地方政府也可以進行農業和企業以及合作社三位一體的建設,并且進一步發揮這些組織的資金和技術優勢,使得一些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得到廣泛的使用。將這些農業的科技產品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現基層生產力的轉變。在農村區域進行土地流轉,還可以縮減農民群眾和高科技之間的距離,使得農民群眾能夠從內心接受一些高科技產品,轉變農民群眾的生產理念和模式,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和消災能力。地方政府促進企業和農民群眾合作,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綜合實力,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8]。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建設程度正在不斷加深,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時,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門并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權力,沒有對土地流轉形式進行有效的監管。因為部門的職能定位不明確,導致區域內的土地流轉形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農村區域的土地流轉需要在市場的幫助下開展,而且需要相應的社會服務,這一發展形勢與政府主導存在較大的差異。在對農村區域的土地進行流轉時,如果缺乏市場的監管,就會導致土地流轉毫無秩序。如果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職能部門的權責劃分不明確,第三方中介機構的發展落后于土地流轉速度,就會導致市場信息與實際流轉形式不對稱,土地的使用權和經營權也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護。
土地流轉效率和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區域內的農業發展程度,如果區域內農民群眾的流轉意識比較差,就會影響區域內土地流轉效率,現階段我國雖然制定了社會保障制度,但農村區域的社會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尤其是土地養老保障影響了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如果區域內的農民群眾流轉意識比較差,就會阻礙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進度,也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會影響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和發展。
要想促進農村區域土地流轉工作進行更好的發展,就要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的使用。首先立法部門要從法律層次上對土地資源的所有權進行明確的規定,要對土地產權的邊界進行界定,確保農民群眾在土地流轉之后依然享有土地的所有權。不僅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還要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通過發展第三方中介組織,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要對現有的土地流轉制度進行改革和規范,避免出現無秩序的盲目流轉。政府和第三方中介要對土地流轉過程進行全面的監管,防止違法行為的發生。
政府要對現有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進行優化和完善,要在現有的流轉市場體系基礎上,建立更加完善的配套設施。通過培育流轉市場,使得市場的影響力度不斷加深,因為在對農村區域的土地進行流轉時,會受到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能對整個農村區域進行全面覆蓋,很多農民群眾離開土地資源之后,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保障。政府要對現有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制度進行健全,同時還應該對現有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農村區域勞動力的轉移,使得土地流轉之后的農民群眾能夠再就業,提高自身的就業收入。
地方政府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加強區域內基礎社會保障設施的建設,為農村區域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更加優異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要通過多種方式促進區域內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招商引資的能力。還應該建設農業示范園,帶動區域內的剩余勞動力再就業,解決農民群眾的生存問題。因為在進行土地流轉時,還存在各種問題,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區域內的市場要求建立統一的流轉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土地資源的流轉效率和速度。
綜上所述,在進行農業經濟建設時,盡管我國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對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重點管理,促進我國農業發展逐漸向著規模化和集約化以及綠色化的方向進行了發展。但因為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土地的流轉,要想提高區域內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就必須對土地流轉問題進行妥善的管理和解決。相關人員必須根據區域內土地流轉的特點以及存在的各項問題,做好土地流轉改變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才能制定針對性的措施,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進一步加大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