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瑄
(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湖北 武漢 430000)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中,已經逐步認識到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國家及相關的主管部門已在有意識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資料采錄工作,并通過收集、整理資料等方法來使非遺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和光彩。但是,即便國家已頒布相關法規、在各地建立非遺傳承館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建檔工作仍有許多亟待完善的細節和疏漏的方面。
口述檔案是出于研究或使用信息,采訪詢問特定的個人,用錄音或文字記錄的方式從其口中記錄下預期獲取的信息而形成的一種結果。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就是對非遺傳承人進行的、用錄制影音像或文字記錄的方式保存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資料[1]。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檔案的特點是原始性,表現在其采訪對象是進行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度學習與參與的傳承人。依據傳承人的講述并如實記錄,由于其講述是未經雕琢且是親身體會,有一定的可信度,也逐漸被認可作為學術研究時的重要參考資料。第二,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的內容具有動態的發展性,表現在其內容會隨傳承人的后續口述補充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傳承人所掌握的資料會隨其閱歷的增長、在技藝上的進步而不斷增加,所以其所掌握的檔案內容也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處于變化中。同時,新一代傳承人的出現會帶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新的認識。
1)發展現狀。目前,我國已在所有省、市、地區中均設置了非遺保護中心,并開展了部分非遺項目及傳承人的建檔工作的探索。然而,由于各地發展水平和保護意識存在差異,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建檔工作的開展并不樂觀。國家對于非遺保護政策不夠明確,地方試點的工作在理論性的指導方面有所缺失,因此,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的建檔工作陷入了進程緩慢的局勢之中。
2)存在的問題。(1)資金投入力度不足。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深藏在民間的傳承人身上,并非唾手可得,因此非遺傳承人口述建檔工作的目標是將深埋于歷史和偏僻角落的寶貴文化財富挖掘出來,加以整理和加工,以便后用。但目前建檔工作所需的投入資金與政府部門分撥的資金并不成正比,原因是非遺保護組織并未規定具體的支持資金,也并不重視建檔工作的需求。因此,建檔工作缺少探尋民間非遺、修復館藏檔案和引進技術和管理人員的資金,建檔工作難以順利開展[3]。非遺建檔工作所使用的資金有限,不分對象地進行傳承人的采訪,將會使非遺傳承人口述建檔工作缺乏目標性和計劃性,使真正急需搶救的非遺資料消逝在歷史之中,如對年輕傳承人進行優先采訪將會阻礙掌握有效信息的老年傳承者的講述,這樣最后導致的結果只能是非遺資源的失傳。(2)組織保障有所欠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指出:“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建檔工作應在文化和旅游部門的規劃中有序發展,其收集、整理及記錄的非遺資料能夠為學術科研工作提供支持。然而非遺主管部門一直未給予非遺檔案管理應有的重視,也未將其正式列入工作規劃并定時檢查,使得非遺傳承人群的珍貴口述檔案在疏忽和輕視中難以得到有效的保存。(3)缺乏建檔及管理檔案的標準。目前,我國在申報和傳承人評定方面已制定相關標準,但在非遺建檔及管理方面尚未健全或出臺。此外,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恢復、數字化建設、非遺知識產權等方面也缺乏規范性的標準,制約著我國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體系的建立。(4)建檔流程不規范。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的建檔工作分為收集口述、保存、整理和鑒定口述檔案真實性、回訪非遺傳承人等流程,每個環節的到位實施都保障了口述檔案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但目前我國相關部門仍未確定有效的口述檔案建檔流程,使建檔工作在整理方面面臨了較大的阻礙。
1)加大對于建檔工作的資金投入。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文檔建檔工作應列入非遺保護工作規劃中,逐步實施,并給予專項資金投入保障其正常運行。同時,可尋求社會團體及個人的資金的投入,國家對于法人、公民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是持鼓勵支持態度,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檔案的來源復雜、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多維度的資金支持能夠有效采取運用征集、接收、史料挖掘、購買等多途徑多渠道開展建檔工作。
2)構建非遺口述史研究機構。構建負責收集、整理、保管、評定的非遺口述檔案的內部機構、并培養專業人才,使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的建檔及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及有效實施。非遺口述史研究機構還需加強同圖書館、非遺保護組織和民間中從事該領域的專家或工作人員的聯絡,深入探索檔案專業同非遺口述建檔工作的深度合作。
3)構建傳承人群口述建檔及管理標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零散、種類繁多,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體育與雜技、民俗等等分布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這使得非遺檔案在建檔、管理、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決定了必須采取統一的標準和方法,以便集中統一管理、長期保存和后續利用。傳承人群作為非遺的承載者,是非遺檔案的重要部分。它的建檔工作的流程也應當嚴格按照非遺檔案管理進行,分為收集、整理及保存三個步驟。首先應當選擇采訪對象并設定采訪方式,在收集時應采用溫和謙遜的方式進行采錄,整理檔案時應當采取必要的鑒定措施。同時,在一定時期后進行回訪來補充檔案信息。
4)搭建信息數字化檔案庫。信息化背景下作為檔案管理的對象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必然離不開信息化。完善非遺口述文檔的記錄,結合現代的科技手段,將口述信息以各式各樣的數字化形式保存下來,如文字影音、圖片視頻等。在資源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寶貴的遺產資源,不僅是數字化非遺長期保存的需求,也承擔著培養非遺后繼人的重擔。所形成的視頻、錄音、資料等整理成出版物也是非遺將來開發利用的方式之一。系統全面的數字化檔案庫便于科研材料的查詢及下載,也可以實現社會信息資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逐漸成為保護非遺工作中重要的資料支持,因此,保持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工作有序開展是當下國家和政府部門應當關注并為之努力的目標。保護工作需要從資金支持、技術人才支持和規范建檔工作流程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