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韻
(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廣東 廣州 510610)
校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校培育特色校園文化獨有的教育資源。尤其在師范學校,師德教育是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校史資源便是一座巨大的寶藏,為師范生的成長和師德養成提供了鮮活教材和精神食糧。
校史是一所學校從無到有到發展壯大的歷史,記錄了學校一代代教育人扎根教育事業、培育英才的歷程,是學校文化與精神的傳承。校史資源蘊含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育人素材,“表現為學校既往的實物存在、辦學思想、人文精神,以及直接反映某種思想和精神的師生風采等”[1]。校史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正向的引導力和厚重的文化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結合校史、院史、學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發揮其獨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精神和教育部的文件要求,都明確了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培養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當前,很多學校都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過多追求華麗花巧的學校景觀,而忽視了學校精神的積累、沉淀和提煉,忽視了學校自身傳統資源的發掘、開發和利用,作為校園重要人文記憶和文化載體的校史資源更是容易被無情忽略。主要表現為:一是沒有善待或者注意保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學校歷史物證,例如被砍掉的百年老樹、被拆掉的具有歷史感和人文故事的老房子;二是學校管理者沒有對學校歷史資料進行整理,更沒有深入的研究,難以讓師生有共鳴感,例如沒有學校史志、大事記,沒有建立校史館以及作文字、圖片等展覽和陳設;三是學校發展沒有延續歷史脈絡或傳統風格,例如在現代的校園建設中,只追求現代化的外在美觀,而沒有傳承學校在過去發展中留下來的特有顏色、建筑風格或規劃布局等。因此,有必要重視校史資源,思考校史資源的育人功能,特別是滋潤人的心田、提高精神境界方面的作用。
師德建設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出要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這是師范學校的社會責任。加強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是師范學校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的具體行動,也是師范學校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發揮校史資源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要、具有思想道德與知識技能的“四有”好老師。
校史資源既包含有充滿時代印記的歷史建筑、人文遺址等物質形態的財富,又有代代相傳的反映師生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學校精神等的精神財富。校訓是校史資源的一部分,承載著學校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精練地詮釋了“師范”的意義,具有較大的感染力,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師范生,并以此為標準和職業追求,在今后人生和職業中踐行“為人師表”。類似的校訓還有華東師范大學的“求實創造 為人師表”,華中師范大學的“立德樹人 求實創新”,東北師范大學的“勤奮創新 為人師表”,都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傳統和育人理念,意在激勵和勉勵學子成人、成才、為他人之范。
在一所師范學校漫長的發展史中,會涌現出一批批熱愛教育事業、扎根教育、有博大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他們是教育的楷模。如北京師范大學老校長陳垣,堅持書齋抗日,他的事跡讓師范生感受到深沉的家國情懷,他對中國近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要貢獻,為師范大學樹立了為人師表的榜樣。師范生在老一輩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情懷的影響下,會衍生出強烈的職業榮譽感,從而激發投身教育事業、奉獻教育事業的責任感。
一些師范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在校園建設中有體現“師范”特色的校名石、校訓碑、校友雕像、文化雕塑、校史館、學校文化長廊等,在校內形成師德的文化氛圍,讓師范生得到環境熏陶;同時,將名師先賢、人生格言、先進典型等元素融入校園環境和學生生活中,可以讓學生得到優秀校風的浸潤,更好地塑造自我,也使校史教育更加有深度、有廣度和力度;另外,還可以通過校友故事、參觀展覽、分享講座等,把為人師的優秀精神內化于師范生心靈深處,促使他們今后以正能量做人、教育人。
從校史的展現形式來看,可包括:文書檔案、文獻資料、口述檔案、影像資料、實物檔案、校園建筑等,值得深挖的內容很多,每一項都能成為師范生師德教育的源頭活水,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師范學校作為培養教育專業人才的搖籃,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積累了各種史料,蘊含著一代代人的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拼搏精神,傳承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范精神。這一切,都是對高尚師德的最好詮釋,成為師德教育取之不盡的素材。師范學校可以整合利用校史中的文脈傳承與人文積淀,將靜態的檔案史料轉化為動態的育人資源,讓校史資源活起來,讓校史知識得到有效傳播。
校史資源內容多,但較零散,需要經過整合才能為師德教育所用。可以立足課堂教學,把師德教育作為師范生教育的必修課程,融入德教雙馨好教師的典型事跡和人物刻畫,以史明鑒、以情動人、以事育人。可以開展師德儀式教育,在新生開學典禮、師范新生入學教育中專門學習校史、參觀校史館,在教師節由師范生致敬好教師,在師范生畢業典禮時進行師德宣誓,一方面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校史、辦學傳統和成人成才教育,另一方面體現傳承的力量。可以利用好優秀校友資源,編輯整合成校史書籍,向師范生講述杰出校友故事,讓師范生以杰出校友為榜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師德建設,不僅關系到教師自身發展,也涉及人才的培養,“必須將師德教育擺在教師培養的首位,貫穿于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2]。因此,要用好校史資源,為師德教育服務。第一,加強對學校歷史的整理與提煉,把校史作為師范學校一門必修的課程來大力開發,把成果轉化為“校本教材”,供一批批師范生學習;第二,加大對校史編研的力度,除了必須要記錄的大事記、歷史沿革、文件匯編等內容外,還可以增加學校特色活動、辦學成效、師生風采等內容的搜集,記錄既體現歷史真實性,也有文學可讀性;第三,開展校史的課題研究,真正將校史納入學術研究的范疇,結合時代特色、育人重點,升華學校的精神風貌、價值追求和辦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