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李雪冬
(1.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河北 唐山 063210)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依托網絡平臺衍生了各式各樣的新型就業形態,并成為就業增長的重要來源。高校畢業生已進入95后時代,95后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自信大膽,思維活躍,敢于挑戰,重要的是他們對網絡具有獨特的依賴性。在“互聯 網+”新就業形態迅速發展情況下,他們的就業傾向將會改變傳統就業形態,及時調查研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傾向問題,科學引導畢業生在新就業形態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規避新就業形態給畢業生就業帶來的困擾,全面促進畢業生充分、穩妥就業至關重要。
據2019年1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的網民數量高達7.51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8.21億人。不斷增加的網民數量以及各種互聯網平臺的快速興起,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模式。“互聯網+”塑造的各種類型的組織形態,擴大了就業規模,也給就業者帶來了新的就業形態。
新就業形態是與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傳統就業形態相區別的就業形態,主要包括伴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與大眾消費升級而出現的“去雇主化”就業模式及借助信息技術升級的靈活就業模式。新就業形態是傳統就業形態的延伸,具有準入門檻低、雇傭模式不固定、共享等特點。簡單來說,新就業形態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能夠及時便利地滿足社會不同組織、群體、個體對商品和服務、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面日益復雜多元、多層、多樣、不斷變化的廣泛需求。新就業形態是未來主要的就業形態,具有同共享、大格局、微就業的特點,因其具有工作內容碎片化的特點更加讓求職者青睞。國內學者認為新就業形態在也后的職業發展中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肯定了新就業形態對我國實際就業的貢獻,同時也要求要加強對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新就業形態降低了就業服務的交易成本,從就業領域、技術手段、組織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同時,新就業形態呈現去雇主化、平臺化趨勢,這就使得新就業形態雇用關系更加靈活化,在高校就業工作方面,為畢業生靈活就業提供了大量新就業形態就業的機會。
95后高校畢業生是在互聯網信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高素質人才,他們對互聯網的依賴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他們思想解放、觀念革新,他們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適應和接收新就業形態的崛起。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在線經濟”、“無人經濟”等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這必將影響95后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越來越多,多呈現新取向、新形態就業,目前流行的“斜杠青年”群體正式新形態就業的代表。經調查發現,高校畢業生大都認為新就業形態相對于傳統就業形態有著更加靈活、豐富、共享的形式和內容,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加充足的選擇空間和更大的發展平臺。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逐漸打破了傳統的追求“鐵飯碗”的就業觀念,新就業形態就業將成為95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風向標,在充分認識社會發展形勢和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打破傳統就業思維,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不斷提升適應社會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能力。
新就業形態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而產生的,具體表現在就業領域新、技術手段新、組織方式新。這種新就業形態是相對于傳統就業形態而言的,是一種大格局、微就業、同共享的就業形態。同時這也對當下的一些工作領域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進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傾向產生影響。在“互聯網+”新就業形態時代下,了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傾向尤為重要,這就需要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有針對性地對畢業生進行就業傾向調查,進而適時適勢地進行就業指導,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新形態就業幫助。
1)就業思想動態。當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思想普遍表現為追求自我,同時也有部分畢業生自我認知存在缺陷。據調查有43%的高校畢業生在面對愈發激烈的競爭壓力產生了消極的就業心理。消極就業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對就業前景心灰意冷,就業壓力增大,缺乏就業信心;二是,缺乏獨立意識,依賴就業心理嚴重,不能主動做好職業規劃,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選擇逃避。三是,就業焦慮心理嚴重,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個人就業的主觀能動性。
2)就業價值取向。經調查發現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普遍過高,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情況普遍存在,同時功利心比較強,選擇職業帶有功利化趨勢。當下“網紅經濟”盛行,不少畢業生羨慕熒幕前輕輕松松便可賺錢的方式,揚言要當網紅,殊不知,每一份職業背后的默默付出是用多少金錢也無法衡量的。這種“過娛”導致畢業生就業傾向低俗化,嚴重扭曲畢業生的就業價值取向。因此對高校就業工作而言,首先要做好畢業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科學引導工作,通過思想引領、創新載體、實踐培育等機制,激發就業激情,拓寬就業空間,增強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自建能力。同時引導畢業生就業時不局限于傳統形態,要放眼于未來,確立有效奮斗目標,有序提高網絡素養。
3)就業考慮因素。整體觀之,新就業形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傾向的影響是綜合性的。95后大學生在職業選擇時最注重考慮職業發展、聲望地位以及保健因素等。具體表現為就業城市的選擇,大都是經濟發達的大中型城市;就業薪酬期望偏高,注重物質基礎;在職業發展方面關注就業企業的發展前景,就業的激勵機制等,可以說95后畢業生就業傾向注重綜合因素的考慮,兼顧長遠目標。在新就業形態的沖擊下能夠端正畢業生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就業思想,引導高校畢業生要全面的考慮就業因素,經過主觀能動性的判斷后,做出相對正確的選擇。
新就業形態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部分壓力,同時因其工作內容碎片化也暴露了他的短板和弊端。政府、社會及高校應多級聯動制訂政策保障新就業形態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傾向良性發展,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梳理新就業形態,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同時,高校方面要注重融入多樣化就業指導內容,將新就業形態就業指導工作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持續開展下去,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傾向,鼓勵學生面向新就業形態就業創業,勇于善于到新就業形態中尋找新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