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仕開
(海南省圖書館,海南 海口 570203)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范圍較廣,主要有公共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美術館等,而數字圖書館服務中僅有以公共圖書館為主體的服務,屬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由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方面的相關研究較少,而數字圖書館服務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有著許多共性,僅在供給主體范圍上存在差異,因此我們可以參考數字圖書館用戶信息需求中的相關研究。建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不僅可更好的滿足社會公眾對于文化的實際需求,且其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文化事業健康穩定發展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與數字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以滿足公眾基本的數字文化需求為目標,以資源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技術智能化、服務泛在化、管理實體化為形式,具有平等性、互動性、公眾性、數字技術性等特點。隨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數字農家書屋工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等的持續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但是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利用率不高,滿意度不高,利用過程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因此,我們一方面需要了解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認識當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促進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利用。
1)文化認同危機。文化治理的關鍵和落腳點在于核心文化認同的建構。我國各項事業特別是經濟建設與科技創新的飛速發展為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從無到有穩步發展。但是,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和地域、城鄉、行業差異的普遍存在,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和文化分化不可避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種文化與價值之間的矛盾沖突多種多樣,社會核心價值觀念與文化認同的基礎出現危機,成為文化治理的難題。
2)主體體系不健全。2002年以來,中央先后組織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農家書屋計劃”“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大型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搭建起了中央—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但是,工程實施中出現的資源同質化碎片化、設備重復鋪設、場地設施空置、監管考核缺位、共建共享機制缺乏、管理員專業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效能不高等問題不斷引發人們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反思。
3)網絡文化治理成為瓶頸。泛數字時代的數字文化顯現出跨界融合性、內容獨立性、社群隔離性和擴散揮發性等四個顯著特征,并由此帶來秩序、管控、跨越和評價等四個方面的難點,這些難點恰恰都是數字文化治理的重點領域。由于數字資源傳輸的速度和方式與既往的文化傳播差異巨大,在技術上實現內容擴散和封閉都非常簡單,因此,網絡文化治理一方面有“管不住”的危險,另一方面有“管不到”的隱患,要實現數字文化“管得好”的目標,必須從技術方面建立預警和清理機制,同時在規則上做好設計。
由于整合資源數據類型不同、格式差異較大、資源來源面廣,因此整合技術及標準的建立是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工作的關鍵。圖書館只有建立一套完備的資源整合技術標準,才能使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更加高效規范。
1)云計算技術。云計算技術是一種新的數據運行計算技術,它結合了網格化數據計算、數據并行計算等,實現了云計算服務的動態化、虛擬化,同時具有易擴展的特點。云計算技術可以將互聯網服務、應用等相融合,提升數據運算速度,為用戶提供動態的、易擴展的虛擬數字資源。
2)云計算技術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中的應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目標是將現有分散的數字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處理,挖掘資源中潛在的有效信息,在提高公共數字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提高公共數字資源服務的精準度。作為一種數字資源整合技術,云計算技術可以將分散的數字文化資源有效利用起來,為數字文化資源系統化提供支持:(1)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交互式服務。云計算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數據信息的交互性,用戶通過云計算平臺可以便捷高效地查閱信息或調用資源,云計算技術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高效提供數字文化資源,同時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挖掘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特點,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2)實現大規模數據的云存儲。云計算技術是一種分布式計算技術,對資源存儲設備沒有要求,它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存儲設備連接起來實現數據資源的互通,達到資源整合的目的。云存儲不僅為用戶提供了海量數字資源,同時為運營商節省了購買大量硬件設備的資金,節約了系統管理維護成本。(3)為用戶提供高效精準的智能化檢索服務。云計算技術的數據運算速度較高,相當于一臺超級計算機,云計算技術可以將用戶需求信息智能轉化為多個特征描述,再結合用戶的個性化特點為其提供精準智能的檢索服務,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獲取資源的效率。
3)對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網絡的發展由門戶到平臺,并發展成為平臺對接已是必然,歐洲數字圖書館等發展歷程來看,都高度重視協作化體系的建立,不斷提升數據品質,便于人們實現利益共享。當前,打造數字公共文化平臺多以數字圖書館為中堅力量,打造對接平臺需要解決以下問題:首先,館藏元數據管理問題。這其中包括元數據標準制定問題、構建最佳實踐模型、評估元數據質量和開放共享元數據。比如說大英圖書館近年來發布的館藏元數據報告,其內容主要基于實施館藏元數據戰略,實現了館藏資源和社會信息的交融,進而得到用戶的認可。又如近幾年國家圖書館開展的數字資源聯合建設項目,通過該項目,將全國各省市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元數據進行資源整合,通過資源平臺,實現了館藏資源的服務共享。其次,技術性問題。其中包括系統搭建問題、更新和維護問題,比如說IMLS國家數字平臺項目,歐美國家借助該平臺打造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合作共建的平臺,還有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的國家公共文化云項目,通過該項目,建立了一個集全國各省市圖書館、文化館、群藝館的文化資源服務平臺。對于數據的保存、關聯以及計算解決方案做出周密部署,并且實現了技術的整合,對難點技術制定明確的作戰方案。
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成為廣大學者的關注對象。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卻被少數公共文化機構掌握,所以民眾在使用此類數字文化資源時往往會受到時間或者空間的限制,極大地造成了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浪費。近年來,公共文化資源機構也嘗試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數字化共享工作,以期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公共文化資源的服務水平。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