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太慧
(豐城市博物館,江西 豐城 331100)
在贛鄱劍邑(江西豐城別稱)大地上,探尋歷史文化的脈絡,陶瓷文化的成就貫穿始終。從新石器時期的橋東寨上遺址到商周時期的拖船麗城遺址、從漢唐時期的洪州窯到宋元時期的石江鉗石窯……現代鐵路陂上古法制陶作坊,她們猶如鑲嵌在豐城這片紅土地上的顆顆璀璨明珠,串掇成一條條反映古代瓷業生產的輝煌線路,在深邃的夜空中閃閃發光。
萬余年來,豐城制瓷業集冶陶技藝之精華,創制瓷技術之大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最燦爛的一段歷史,為唐時期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生產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水火既濟而土合”。當人類知道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黏土而變得堅硬定型,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制作他們需要的器物,然水火土通過人類加以利用,而將一種天然物質(泥土)經600℃-900℃焙燒轉變為另一種有用材料或器物,于是人類最早的創造性活動之——陶器誕生[1]。因此,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不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據考證,豐城地區歷史悠久,遠在壹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橋東寨上遺址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勞動并制作生產生活用陶,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先民活動日趨頻繁,他們用石頭做成刀、斧、鏟等工具,找獵捕食,并逐漸學會種植農作物和馴養動物,商周時期居民已開始燒造和使用印紋硬陶。
“業精于勤”。在經歷史前數代豐城洪州先民的技術積淀和印紋陶工藝不斷進步的洗禮之后,她們已進入如下三大技術革新階段:
1)分別精選陶瓷原料。原料的選擇與精選取是冶陶工藝上的重大突破之一,據郭演儀教授考證,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決定性的因素是使用了瓷石、高嶺土作原料。建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對陶土已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先民已進一步懂得選用不同的黏土、瓷土可以燒制軟陶、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特點。即選用一般可塑性好的易黏土只能煉制軟陶;選用介于一般黏土和潔白瓷土之間的黏土就可以燒出溫度比軟陶更硬的硬陶器;選用潔白的瓷土,就是含三氧化二鐵很低的高嶺土就可燒出青瓷,且高嶺土在1200~1300℃時即具有良好的瓷化特性,這給瓷器的燒制成功提供了物質基礎。
2)窯爐的改進和燒成溫度的提高。“泥做火燒,關鍵在窯”[2]。器物成型優劣的關健因素主要體現在窯爐技術,窯爐技術的進步表現為人類在利用窯爐控制火焰,高效率地燒制陶瓷,石灘洪州窯址發現的清豐河沿岸成行排列龍窯遺存表明了秦漢時期豐先民已創造出能產生高溫技術的龍窯,而燒成溫度的提高為陶器向瓷器的過渡提供了必要的外因條件。龍窯的向上傾斜的坡度和長度,使之有更大的抽力,從而有利于溫度的提高,實現了窯爐結構上的第一次突破。
3)釉的形成和發展。隨著窯爐技術的改進,燒成溫度的進一步提高,使涂抹在陶胎上用來美化器物的裝飾土層在高溫作用與燃燒過程中產生的草木灰有機結合,而自然而然形成了原始釉,所謂“窯汗”的產生,即是這一結果的真實寫照,人們經無數次的生產實踐才認識到這一規律,爾后,自然而然由不自覺發展到主動予以施釉,這就表明釉的制作工藝是陶器涂層制作工藝的發展和演變的結果——即古代陶匠在涂層工藝的基礎上制作出具有一定厚度、在高溫下熔融而完全玻化的釉層,原始瓷釉由此誕生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劍邑先民在原料精選、窯爐技術、燒成溫度控制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時,并且成功地發明了人工釉,使得器物表面光潔發亮,更加美觀實用。至此,劍邑洪州褐釉瓷已進入到瓷器的范疇,并孕育著成熟青瓷的誕生……
縱觀世界瓷器燒制的演變歷程,其發展脈絡普遍為:陶器→硬陶器→原始瓷器→青釉瓷器;而洪州窯則為:陶器→硬陶器→泥條盤筑褐釉器→拉坯成型褐釉器→青釉瓷器5個階段。這是為何?
讓我們帶著質疑、肩負使命來共同探討[3]。豐城洪州窯自1977年發現以來,共計4次分別對石灘港塘、曲江羅湖等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經調查與發掘證實:其一,“青瓷”色調的產生,主要是由于胎釉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氧化鐵,并在高溫還原焰中燒制而成的。鐵經還原轉換成亞鐵狀態,亞鐵是一種強力的熔劑,而使釉呈現出青色。而豐城瓷土因含鐵不純及還原氣氛不夠充分,瓷釉使用石灰釉,以Fe203為著色劑,超過5%時,致使胎釉中的鐵分受到某種程度的氧化,釉的呈色就起了變化,釉呈褐色或黑色。因此,由青色變為灰褐或黃褐色純屬正常。其二,生產規模和時間。其分布以贛江為紐帶而連成一體,它們皆坐落于贛江或與贛江相通的清豐河、藥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崗阜地帶。從最南邊的河州鄉羅坊窯址到最北邊的同田鄉麥園窯址相距約20公里,現存39處窯場,橫跨6個鄉鎮19個自然村,共計40萬平方米,被“茶圣”陸羽譽為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且從東漢晚期到晚唐五代熊熊窯火創燒800余年。
為何洪州窯能率先在江西乃至全世界成功燒制成熟青瓷?進而成為青瓷的濫觴之地。
“術業有專攻”。這與窯匠勇于創造、善于創新、知行合一的匠人精神密不可分。眾所周知,“瓷器之成,窯火是賴”。2洪州窯場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完成了由龍窯到階級窯的演變,并結合窯爐長短等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對窯爐結構的合理布局技術展開“沙龍式”革命性探索,終于在東漢晚期創造出分段龍窯燒造技術,這種方法一直沿襲到今天民間瓷坊仍在使用。港塘窯址揭示出東漢至三國時期的龍窯長達13米左右,為同時期其他窯口所罕見。而龍窯的長度和傾斜度是焙燒瓷器的關鍵,傾斜度14-21度基本上都呈前陡后緩的角度,窯床前段坡度大,可以增加自然抽力和把火焰拉長,自然抽力加強,利于發火和升溫,后段坡度小,以減少抽力,延長火焰在窯內的停留時間,窯頂或窯室上部兩側設投柴孔,一段段地從投柴孔投柴進行燒成,把窯溫燒至1300℃左右,為瓷器的燒成創造必要條件。因而,我們說分段龍窯是成熟青瓷的搖籃。在解決窯溫同時,窯匠們清楚地看到龍窯燒造時坯件都采用“明火疊燒”,且無法隨時測定窯內溫度,導致成品率下降,這是擺在他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機會永遠鐘情于有著特殊準備的人們”,窯匠在無任何借鑒的情況下,經百年不斷探索革新制瓷技術,到東晉時期,洪州窯率先在全國使用焙燒時能隨時檢測瓷坯生熟的火照,以控制窯爐溫度和火候;同時,裝燒工藝開始使用匣缽。匣缽是專門用來放置坯件的裝燒工具,避免窯頂落沙和煙火直接接觸坯體對器物的污染,窯具的使用保證坯體疊壘后不易倒塌、受熱更加均勻,增加裝燒,提高產量和質量,可以說洪州窯產品物美價廉,特別在價格問題上下足了功夫[4]。
《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洪州窯位置水路非常便利。周圍瓷土原料豐富,柴火燃料充足,但瓷土土質不純,含砂、鐵,材質并不美。但洪州窯卻揚長避短,用“工有其巧”來促使其走向輝煌。使用化妝土,掩飾胎質差的缺點,以提高劣質瓷土利用率。首先使用匣缽燒造,提高了成品率。其次普遍使用火照,對窯溫燒成時間控制把握性增大。再次,采用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采用模具印花技術,減少手工勞動;擴大龍窯規模,借助山勢沿坡修建,制作成本低,降低了固定資本投入,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資金流通率。
洪州窯像一顆劃過歷史長空的流星,她宛如一位仙子,完成了自己歷史使命,一便悄然逝去。但是,當后世的人們在仰望繁星似錦的夜空時,是不會忘記她曾燃燒過的光芒,她的美麗與輝煌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