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靜
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同時還將會直接決定地區福利發展水準。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對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的重視程度越發提高,人們已經清晰地意識到財力強大的地方政府將會為地方經濟發展建設帶來何種推進作用。我國地域寬闊,各個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是否存在較大差異?為什么會產生此種差異?此種差異是否會帶來積極或者消極政治影響?對此類問題進行深度探究,有助于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能夠行之有效地改善我國中央以及政府之間的關系。
同等價值的金錢在不同人手中會締造出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同理,同等數額的財力,在不同的機制的籠罩下,其使用效果也將會存有相對明顯的差異,進而便會展現出完全不同的財政能力。地方政府財政能力是對地方政府能力強弱以及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的度量,如果產生負面影響,那么就說明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較差;反之,如果產生正面影響,那么就說明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更強。由于人們長時間認定財力與財政能力處于對等狀態,因此導致財政受到了數字化理解,導致其成為籌集資金的工具,在潛移默化中限制了地方政府履行自身義務的作用,同時也導致地方政府的執政水準下降,財政能力非均衡性問題越發嚴重。所以,針對性地分析地方財政能力就顯得頗為重要。
各個地區的財政發展情況均不相同,地方政府的職能范圍也存有相應的差異。就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來看,其主要有四種,每種能力均涵蓋不同的發展任務以及發展目標,同時還有與其對應的財政制度以及資源要素作為支撐。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所有能力中的基礎,就某個時點而言,最為核心的生存條件、最為基礎的道德信仰以及對政府所產生的信任感是社會向心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發展而言,極具重要意義。尤其在我國人口數量極多的情況下,如何保障政府財政能力的平衡顯然是需要重點考量的問題。除國內不均衡之外,還存有區域內部的不均衡問題。此種經濟發展現象導致我國不同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產生相應的差異。面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能力在當前社會下正在不斷增強,此外,現下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速率越發提升,因而導致部分社會群體產生大量利益沖突,同時還面臨著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大量安全事故,如果政府財政能力無法滿足上述要素需求,那么就很有可能導致財政運作處于不穩定狀態。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地方財政能力目標產生嚴重差異,因此才導致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產生嚴重的非均衡性。
政府間事權的劃定清晰將會有效增強地方政府財力配置基礎,反之,如果間事權的劃分不夠清晰,那么就會導致政府間事權產生交叉問題,發生問題后會出現上下推諉,政府部門無作為的現象。我國憲法并未對各個層級政府的權利以及義務作出明確劃分。雖然有相關法律法規對各個層級政府的職能作出判定,但是其均為系統性框架,流于形式,在執行過程中,部分政府部門并不會根據其來作出相應工作。就財政事項來看,中央可以自行承擔相應的支出要務,同時也可以將支出要務交給下級政府執行。出于各種原因,中央政府會將事權下放給地方政府,但有可能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缺乏深度考慮。中央政府可以對地方政府財政事項作出干預,但若是負面干預,那么最終結果只能是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下降,導致地方政府財政非均衡性問題進一步加重。
地方主義是指在某種地方意識的驅動下而進行聯合的地緣性利益集團,其直接把握有某個區域的權利,企圖能夠直接脫離中央的管轄范圍,甚至還會在自認為發展壯大的情況下挑戰中央政府,使得地方行政機關轉變為自主機關,獨立在中央政府的管轄范圍之外的政治現象。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之所以會產生非均衡發展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央政府所為地方政府提供的權利劃分并不明確。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工作積極性,全面推進地方生產建設,我國中央政府為地方政府提供的分權逐漸從原有的政治性分權轉變為經濟性分權與政治性分權相互融合的方式。在此種分權模式的影響以及經濟市場不斷推進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逐漸轉化為權利主體,其自身財政能力的非均衡性逐漸映射在地方政府追求利益的行為之上,部分政府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嚴重偏離中央政府需要。
就某種意義上來講,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的非均衡性主要是因為中央以及地方關系的非均衡所引發。中央對部分地區進行特別對待,在“先行帶動部分區域致富”的理念的影響下,我國沿海地區城市從中央政府處獲得大量經濟特權,如此便導致我國地方政府的自主利益認識越發增強,進而使得后續出現大量負面后果:首先,地方保護主義越發嚴重,外地企業競爭嚴重,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在市場中;其次,地方政府為爭取中央特權的幫助,致使各個區域的矛盾頻發,地區非公平競爭問題有待解決,地區宏觀經濟發展環境明顯偏離現下時代發展主題,無益于地方政治經濟的深層次建設。
地方政府財政是政府干預社會發展進程以及經濟進步的重要工具,在不斷優化自身工作形態的過程中,需要大量創新思維做支撐,不斷推進理財觀念的優化革新。例如,我國山東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較快,但是卻存有較為顯著的社會矛盾問題,因而這就要求地方政府部門能夠針對于山東地區的整體情況,優化革新觀念,仔細處理發展以及穩定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大量缺陷中尋求優點,在大量矛盾中尋求平衡,以此來全面推進自身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影響下,行之有效地處理經濟市場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系將會為社會經濟資源利用率提升帶來不可或缺的推進作用,同時還會直接關系到政府的各項行為的合理程度以及財政資源的利用程度。如果尚未達成相對成熟的市場運作狀態,那么可以明確政府以及市場關系處于動態發展中,需要結合市場的發展變化形態來優化政府干預的情況,相關部門需要充分結合經濟市場的發展進程,有目的性地拓寬政府職能范圍,以此來保障地方政府能夠在資源配置方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實現互補發展。
在政府的制度供給之中,最為核心的制度便是政治機制以及經濟機制,其將會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與中央之間的聯系以及地方政府與經濟市場之間的聯系。地方政府能夠合理地處理上述兩項關系,那么將會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以及資源利用率。地方政府的形成效率以及資源供給率將會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健康生活,是建構自由、和諧社會的前提要素。例如,我國山東地區從屬于締造GDP產值的主要區域,其地方經濟發展速率頗高,為使地方資源的應用效率提高,需要全面強化在公共產權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鑒于此,在進行資產管理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全面強化對國企資產的有效管理,避免我國資產的丟失,而且還需要重點強化對事業單位的管理,對政府資源予以整合處理,以此來以更低的施政成本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全面推進自身發展。由于我國山東地區財政資源的限制較大,因此更加需要注重于財政資金的可持續應用,避免后續政府部門資金供應不均衡問題的出現。以此來全面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水準。
根據我國山東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深度契合近幾年我國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機制的變動,可以明確發現,全面增加山東財政能力的首要目標是中央財政保持在當前既定的支付核心下,契合地區的實際需求,全面推進注資工作的進行。就目前來看,我國中央政府為了均衡各個地區的財政能力而采用的財政轉移支付主要借助于財力性轉移支付完成。如果說將其看做是成文體系,隨著中央的各項政策的推行而衍生出的各類轉移支付無疑會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就目前來看,我國財力性轉移支付的核心是民族地區轉移支付以及一般性轉移支付,這是目前我國獨有的發展情況,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伴隨著人們對轉移支付認識的不斷深刻,結合不同目標,對現下轉移支付形式進行有效革新處理,這將會是我國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不斷受到強化的重要推進力量。
總之,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的高低將會直接關系到地方的正常發展,其最終均會映射在各項政治、經濟活動中,并且將會在此類活動中完成衡量。政府的組織經濟建設主要包含市場監督、經濟調節、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服務這四項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趨勢越發推進以及知識經濟越發重要的當下,更為清晰有利地辨別地方政府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解決區域競爭問題顯得極為重要。財政能力的非均衡性的有關問題的解決并非一蹴而就,這就要求相關單位能夠破釜沉舟,全面提高在財政能力非均衡性方面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