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晟
基于特定的社會關系,生產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基本實踐活動。也就說,生產是在特定社會關系下進行的生產。現實中的生產總是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具有特殊社會屬性的生產。對于生產活動的理論概括與總結,這就產生了生產理論。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場,這就會出現不同的生產理論。馬克思生產觀與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是兩種不同的生產理論。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時形成了他的生產理論。這一理論主要由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和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組成①,是一個完整科學的生產理論。剩余價值生產理論與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都有各自的研究目的,具有豐富的研究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可以說,馬克思生產觀是一種完整科學的生產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流派的生產理論超過馬克思的生產理論。
剩余價值生產的基本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沒有勞動力成為商品,就沒有剩余價值的生產,也就沒有馬克思的生產觀。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礎上,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剩余價值不是全部資本而是由可變資本生產出來的。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反映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工資掩蓋了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剩余價值生產是馬克思生產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生產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為了得出剩余價值生產理論,他曾說:“在第一卷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②這個過程既是一個生產一般的過程又是一個生產特殊的過程。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勞動與資本按一定比例配置或結合在一起,對勞動對象加工和改造的勞動過程,它還是一個勞動在資本的支配和監督下按照資本的意志去行動的價值增殖過程。勞動過程“是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的。③”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④”生產都離不開這兩個過程。“資本的直接的生產過程,就是它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是商品產品,它的決定性動機是生產剩余價值。⑤”價值增殖就是為了賺錢。它的一切生產目的和決定性動機無不如此。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之發動的動機和決定的目標,是盡可能大的資本自行增殖,那就是盡可能的剩余價值生產,也就是資本家的盡可能大的對于勞動力的榨取。⑥”為什么呢?除了資本的本性外,因為激烈的競爭客觀上要求他們必須如此。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采取了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前者是前提與基礎,后者是前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沒有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沒有馬克思的生產理論。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這種再生產過程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是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的再生產。生產是具有連續性的,中斷了是很難想象的。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作為不斷重復和更新的過程,它同時就是再生產過程。只有保持再生產過程,社會才能得以延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是二者的統一。大家都知道,馬克思深入地分析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⑦,不僅適應資本主義社會,而且也適應社會主義社會。他的觀點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理論前提是兩大部類和三大產品的劃分,實物替換和價值補償的實現問題是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比例關系問題即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的關系、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的關系、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實物替換與價值替換的關系、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內含擴大再生產與外延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問題,社會總資本再生產兩大部類的平衡關系問題即價值平衡、實物平衡以及價值與實物之間的平衡,平衡被打破后出現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
剩余價值生產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也為社會主義積累財富提供了參考。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不僅揭示了資本的流通規律,而且揭示了商品和生產一般的流通規律。列寧在《對布哈林<過渡時期的經濟>一書的評論》中也指出過:甚至在純粹的共產主義社會里,不也有Ⅰ(v+m)=Ⅱc的關系嗎?還有積累呢?這說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也需要科學的再生產理論的指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需要保持生產的比例才能順利進行。斯大林也曾指出:馬克思的再生產公式決不限于反映資本主義生產的觀點;它同時還包含對于一切社會形態——特別是對于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發生效力的許多關于再生產的基本原理⑧。就是說,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反映的是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一般規律,沒有社會形態的區分。不僅微觀經濟活動,而且宏觀經濟活動也都需要保持恰當的比例關系。今天,只有保持恰當比例關系的經濟發展才是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這一理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西方經濟學是指20世紀30年代以來流行于西方國家并成為這些國家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的主流經濟學。西方微觀經濟學以均衡價格理論為核心,形成了效用、生產、成本、市場、分配等方面的理論。西方經濟學生產觀,包括生產的三個基本問題,生產可能性邊界,各種不同的生產函數,一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兩種以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等。它為私有制服務。它進行大量的定量分析,撇開生產的社會屬性,為私有制的利益服務。嚴格的邊際產量或許難以得到,但它所包含的增量分析方法是研究生產理論的重要方法。
生產是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通過將人的勞動作用于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各種物品或服務的過程。任何生產都必須做出選擇。西方經濟學生產觀就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進行了分析。生產什么,是就多生產黃油還是多生產大炮進行選擇。在此基礎上,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甚至用何種生產技術進行生產也需要進行選擇。生產出產品后,誰會得到它們也就歸投入者了。這些就是西方經濟學所涉及到的資源配置問題。西方經濟學家通過對生產者行為的微觀分析,形成了一套以廠商如何才能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產量為基本命題的廠商生產理論。在既定資源約束下,這就出現了生產可能曲線。它是指充分利用現有經濟資源所能生產的最大限度的產品組合或集合。西方經濟學認為,找出最佳生產點,找出實現最佳選擇的途徑,是全部經濟學的中心課題⑨。
生產是生產者為獲取收益運用資源制成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即生產者把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行為。這就出現了不同的投入與產出結果。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經濟資源稱為生產要素,它們也稱為要素或投入。這些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也就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講的經濟資源。勞動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以體力和腦力的形式提供的各種服務。土地是指一切自然資源,不僅包括土地本身,而且包括河流、森林以及地下的礦藏。資本是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物品和貨幣資金等。企業才能是指建立、組織、經營企業的企業家所表現出來的發現市場機會并組織各種投入的能力。這些資源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是稀缺的,因此,西方經濟學觀回答了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稀缺資源問題。
于是,有了生產要素,就有了各種生產函數。這些函數包括可變生產要素投入使產量增長的生產函數,生產要素同比例投入使生產增長的生產函數,兩種互相替代生產要素投入使生產成本達到最小的生產函數,投入等量生產要素使多種商品獲得最大收益的生產函數。最簡單的生產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也稱C—D函數即Q=ALαKβ。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揭示了一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和兩種以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前者包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不同的產量曲線等內容。在生產從小規模向大規模擴張過程中,大規模生產被認為有利于發展分工和專業化生產,可以充分利用不可分性投入要素,從而提高要素生產率,帶來遞增的規模報酬。后者包括各種成本理論,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各種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等內容。此外,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還包括長期生產理論、短期生產理論和生產者均衡理論。這一理論就是如何達到在收益一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或成本一定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目標。
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為企業加強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了參考。這一理論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和結論研究資源配置是有借鑒意義的。它從技術的方面較為系統地分析了物質生產過程的效率原則,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和發現的某些投入產出規律,對于分析社會主義物質生產過程有其合理性與啟示。以既定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大的產出,選擇合理的要素投入進行生產,也是企業應當遵循的效率原則。但是,它的錯誤在于,它把資本主義生產視為一般的物質生產過程。它把生產過程看成生產一般,是在既定的資源生產最大產量的技術選擇過程。它只承認生產追求利潤最大化,但不承認剩余價值規律,更不承認剝削。這一理論以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的技術性關系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的分析,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特別是這一理論因忽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導致其對資源配置和利用問題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揭示其本質,難以科學回答資源配置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所以,西方經濟學生產觀具有歷史的局限性。
馬克思生產觀和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是生產理論。它們都把生產過程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任何生產都離不開生產對象、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的利用。否則,這種生產就會不存在。現代的生產都是為交換的生產。馬克思生產觀也是為商品交換的生產理論。他說:“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生產的價值所在。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則認為:“投入或生產要素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系列的有用物品或勞務所構成。”?這些生產都是為交換而進行的商品生產。任何商品生產過程都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不進行商品生產,就沒有現在的社會化大生產。
不管是馬克思生產觀和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注重在定性分析基礎上的定量分析。盡管馬克思的生產觀以定性分析為基礎,但其中的利潤率、剩余價值率、剝削率、再生產的比例關系等都有精確的計算公示。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比例關系,一系列基本的實現條件Ⅰ(v+m)=Ⅱc,Ⅰ(c+v+m)=Ⅰc+Ⅱc,Ⅰ(v+m)+Ⅱ(v+m)=Ⅱ(c+v+m)都包含了大量的量化分析。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更是極致。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更加注重量化分析。CD函數?、生產可能性邊緣曲線、總收益、平均收益、邊際收益、總成本、平均成本、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等產量線、等成本線、生產擴張線等涉及到生產的方面都用了量化分析。這些量化分析使得生產理論更趨于完善。
馬克思生產觀較少進行邊際分析,而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更注重邊際分析。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邊際產量、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投資傾向在西方經濟學生產觀中隨處可見。這是這兩種生產觀的重要區別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是更精細的生產理論。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性動機和目的。正是剩余價值生產或價值增殖過程,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征,也蘊含了不可避免的內在矛盾,規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性。資本主義的生產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西方經濟學生產觀研究的目的是要研究廠商如何才能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要么在產量既定的條件下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要么在收益既定的條件下如何實現成本最小化。不管現代西方經理型廠商理論如何自我標榜生產不是為了賺錢,有的說是為了增長最大化,有的說是為了銷售最大化,有的說是為了市場最大化,有的說是為了經理自行決斷,但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
不管是什么生產觀,都有生產一般與生產特殊的區分。生產一般反映生產的自然屬性,生產特殊反映生產的特殊屬性。生產一般反映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特征。生產特殊反映的是不同階級屬性的個別特征。我們進行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混淆二者的區別。不然,這有可能不是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總之,馬克思生產觀與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從古典經濟學中吸取了營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只看到它們的相同性,這就會抹去兩種生產觀是根本不同的生產理論。如果只看到它們的差異性,這就會抹去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生產的共同特征。這對于如何搞好生產,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不利的。
不管是馬克思生產觀還是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是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理論。市場經濟是以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馬克思生產觀分析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得出了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市場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軸心。商品生產者始終圍繞市場運轉。市場促進生產的發展和分工的深化。“當市場擴大,即交換范圍擴大時,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生產也就分得更細。”?這時,市場就能更好地促進生產。西方經濟學生產觀強調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都是由市場說了算。這些生產理論反映了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要進行生產,都要遵循社會化大生產的一般規律,沒有例外。過去曾有過社會主義不重視生產,沒有發揮生產理論的指導作用。這是吃過虧的。
用什么生產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結果大不一樣。在用馬克思生產觀指導、借鑒西方經濟學生產觀中的有益成分,對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生產發展,有著非常現實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筆者認為,馬克思生產觀和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各有適用范圍。圍繞市場進行生產,這無疑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所用的口罩的生產,不管在資本主義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都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市場是判斷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生產后誰將得到它們的主要標準。所以,兩種生產觀都是以市場為基礎的生產理論。
不管是馬克思生產觀還是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注重資源配置。正是如此,兩種生產觀都是研究資源配置的理論。資源配置就是各種資源投入的方向和分派或分配和安排。這些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等。根據提出創新理論的熊彼特的觀點,資源包括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由于資源的稀缺性,為了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這就要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在生產活動中,生產就是解決資源如何更好地配置的問題。所以,各種生產問題都可以歸結為資源配置問題。代表不同利益的經濟學家具有不同的資源配置觀。
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是一種高度市場化的資源配置,難免出現生產各自為政,特別是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2020年在全球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問題暴露無遺。政府不僅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在配置資源方面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就是其表現。這種生產各自圖利的現象暴露出資源配置的市場無序化現象。正如恩格斯說,“每個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社會都有一個特點:這里的生產者喪失了對它們自己的社會關系的支配權。每個人都用自己偶然擁有的生產資料并為自己的特殊交換需要而各自進行生產。誰也不知道,他的那種商品出現在市場上的會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誰也不知道,他的個人產品是否真正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或者是否能賣出去。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占統治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時曾預料,未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必須有計劃地組織生產和分配,取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方式導致生產無政府狀態。盡管社會主義社會用市場配置資源,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它卻完全可以克服生產無政府狀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于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能夠在短時間內非常成功地打贏新冠肺炎疫情戰就是其表現。
西方經濟學非常強調資源配置的作用,因為實行完全的自由競爭,采取這種配置方式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馬克思也非常強調資源配置的作用,因為既要利用市場又要用好計劃手段與方式,采取這種配置方式使得社會主義人力、物力和財力使用效率比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為什么呢?凡是市場能夠配置好資源的就讓市場配置,凡是市場配置不好資源的就讓計劃配置,計劃配置資源可以彌補市場配置資源的不足。可見,資源配置并非資本主義所獨有的經濟問題,任何社會都會以一定的生產目的為出發點,將資源配置到不同的用途之上。
不管是馬克思生產觀還是西方經濟學生產觀,都注重收益的最大化與成本的最小化。成本與收益始終是經濟學中的核心問題。馬克思特別強調經濟效益即收益的最大化與成本的最小化。社會主義生產需要進行成本核算。只有社會主義經濟效益比資本主義經濟效益更好,社會主義才更有競爭力。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戰勝了各種天災人禍,而且戰勝了西方一些國家的軍事威脅與各種形式的制裁。靠的是什么呢?除了其他許多原因外,這就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特別是有好得多的經濟效益。追求這種經濟效益的目的是為了使廣大的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所以,這種經濟效益能夠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西方經濟學生產觀在研究廠商生產時,不僅把納入生產過程的土地、河流、礦藏、森林、草原、海洋、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動力、運輸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等都計入成本,而且資本主義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成本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這一理論特別注重邊際分析,包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產量分析、邊際收益分析、邊際成本分析等。這些都是為了追逐剩余價值的需要。它們講的經濟效益就是如何使資本家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所以,這種經濟效益只滿足少數資本家的需要,不能得到廣大勞動者的支持與擁護。
總之,通過兩種生產觀的比較,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需要吸取西方經濟學生產觀的合理性,堅持馬克思生產觀,西方經濟學生產觀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需要批判地吸取,馬克思生產觀比西方經濟學生產觀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注釋:
①前者主要是在《資本論》第1卷中分析的,后者主要是在《資本論》第2卷中分析的。
②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上冊)[M].人民出版社,1975,29
③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上冊)[M].人民出版社1975,208-209
④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221
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1,29
⑥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396
⑦參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中對研究單個資本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論述
⑧參見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9
⑨薩繆爾森.經濟學(上冊第12版)[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25-30,43-54
⑩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上冊)[M].人民出版社,1975,223
?薩繆爾森.經濟學(上冊第12版)[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39
?C.W.Cobb and P.H.Douglas.A Theory of Produc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Vol.18,Issue 1,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Fortie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r.,1928),139-16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1,10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文第1版)[M].人民出版社,1971,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