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遠
政府信息公開在疫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決定著疫情預防、擴散、以及發展程度。那么疫情是否屬于政府必須公開的信息,根據有關規定,之所以必須公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從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出發,保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正常的生活與發展;另一方面是從政府自身的角度出發,發揮好政府管理社會的職能,加強依法行政,必須讓人們獲知危及到自身的信息,這也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重要體現。疫情涉及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并且還危及著人民的生存與健康,所以不僅要公開,且必須公開。
為了確保政府信息發布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確的是疫情發布的適合主體,根據法律規定,對于傳染病疫情的發布主體主要分為三個層面。針對全國性傳染病信息發布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來負責;而第二個層面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疫情信息的進行發布;第三個層面是在特殊情況下,省、自治區、直轄市經過授權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疫情信息,但授權主體只能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所以,疫情發布主體如何做到有效地發布信息,首先應該及時、正確地發布已掌握的官方信息。其次,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對一些虛假的、惡意散布謠言謊報疫情的行為人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
《傳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都相應的規定了疫情防控中相關人員的強制隔離的問題。疫情防控過程中采取的強制隔離措施,主要是為了防止傳染病的進一步擴大,阻斷傳播路徑,保護未被感染的人群,最終消除疫情。所以在疫情的防控過程中,被采取強制隔離的對象不僅限于已被感染的人群,對于疑似感染以及相關的密切接觸者也采取對應的隔離措施。當人作為傳染病的傳播媒介時,其傳播速度和范圍、以及死亡率都是難以想象的,所以強制隔離作為改變現狀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隔離措施從行政法的定性上看,屬于緊急強制。《行政強制法》第三條,將行政強制主要分為兩種,一個是一般強制措施,另一個是緊急強制措施,主要在時間的緊迫性上有著明顯不同。然而,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潛伏期,處于潛伏期的病人沒有進行緊迫性的強制隔離,就可能會導致被傳染者大量增加,無法防控。從隔離措施本身的定性上看,其具有強制性特點,主要是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但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手段有其正當性,從某個角度來講也正契合了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但行政機關在采取強制措施并不是不受任何限制,應當遵循合理性原則,能不傷害就不傷害,能少傷害就少傷害,平衡好利益與損失之間的比例。實施隔離的主體應遵循現有立法的相關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有權實施強制隔離的主體。
政府在疫情期間采取的措施,都要從人民的最大利益出發,在保護好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小行政措施帶來的損失。《傳染病防治法》提及,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可以采取緊急措施的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但必須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后才有此權力。其主要采取的緊急措施有:(1)通知公共性營業場所和人群密集型活動暫停;(2)可以根據本地區疫情的發展現狀決定產業停工停業、學生禁止返校并停課;(3)對于可能或有可能危機公共安全的公共資源進行停止使用;(4)禁止捕殺可能帶有傳染病毒的野生動物和家畜家禽;(5)對其他可能引起病毒傳播的情況采取措施。若疫情恢復安全狀態,原機關可以決定是否解除。
在疫情期間,各級政府采取的緊急措施,如果個人或企業拒不執行,行政機關可以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造成嚴重后果的可以交由其他機關處理。根據《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十二條,《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條、五十四條、六十四條相關規定,在企業復工后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檢查本單位采取的各項安全措施,對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情況根據有關規定應及時向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報告。
在抗擊疫情的艱難時期,全國每個行業、每個階層都充斥著困難,各種新問題需要政府出謀劃策,但還是有一些違法分子借疫情謀求個人利益,此次疫情最典型的就是經營者哄抬物價問題,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發國難財”。所以針對此問題相應機關制定了法律條例以及有關解釋。例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提到,在疫情期間,如果有經營者借機哄抬物價,破環市場規則,使消費者造成損失的應由有關部門做出相應的處罰。而《價格法》中不僅規定了相應的懲罰,且還規定了有關價格的監督機制,監督主體包括消費者本人、社會組織、政府機關和其他公權力部門,以及救濟途徑和救濟方式。
合法行政原則包括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兩個方面。政府在做出的行政行為必須以法律為依據,包括在采取強制性應急措施,其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是只屬于法律規定的范疇。緊急措施雖然是由行政機關來行使決定,但并不是不受任何約束,必須以遵循法律為前提。
程序正當原則包括公開、參與和回避三個子原則,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涉及的是行政公開和公眾參與兩個方面。行政公開是實現公民的知情權重要途徑,也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前提條件,只有將當前最真實、有效的疫情信息及時地公之于眾,讓公眾知道疫情的發展程度,積極參與其中共同抗疫。
合理性原則包括三個子原則,在疫情防控中主要涉及到的是比例原則,首先,行政機關所采取的行政措施,采用的方式與其實現的目的應該具有關聯性。其次,手段的采取應該是底線,是在沒有其他方法可用的情況下采用的手段,采取的措施應對公民個人權益損害最小。最后,相關法益與目的之間要均衡。采取措施是為了保護更大的利益,如果采取的措施所造成的損失已經遠遠超出了所保護的利益,就缺乏了必要性。
對于我國各級政府制定的防控疫情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體制,應統一標準。進一步細化一些原則和制度,有法可依是行政機關行使管理社會職權的前提。行政機關的行政強制措施,是可以以書面形式做出。例如,行政機關在采取強制隔離措施時,可以以“實施隔離措施告知書”的書面形式做出,告知書中應包括行政相對人、實施主體、實施強制措施的事實和理由、期限、符合行政行為要式條件的內容,隔離措施實施期間注意事項、違反隔離措施的法律后果、相對人對隔離措施的陳述申辯權和救濟途徑、實施隔離措施主體的落款(加蓋公章)和做出日期。在達到不需要繼續隔離時,應當立即解除,并以書面方式告知。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19年的新冠肺炎,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政府信息公開是不能忽視的核心要素。所以這就要求政府要完善信息公開體制,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從單位再到個人的完備機制。根據當代信息科技的發展,拓寬政府信息公開的途徑和方法。建立信息公開后的維護程序,必須在保證讓社會大眾參與其中的同時,也要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相關的立法來彌補法律漏洞。一方面是針對疫情中具體問題,另一方面是由疫情引發出的普遍性問題。細化行政措施實施的程序,如強制隔離中的隔離程序,以及被隔離人拒不履行隔離措施時行政機關強制力問題等。要進一步加強行政機關審查力度,細化審查方式,跨領域合作審查,這也與預防機制相輔相成。最后,拓寬群眾的救濟途徑方面,需要立法強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