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路育 溫雅婷 劉姝婷 劉博文 武芮琳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脫貧的核心問題是關于扶貧脫貧的有效性問題,鞏固和提升精準脫貧成果,并建立可持續的防返貧困機制,以此預防貧困的發生和再次返貧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各級政府切實調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推動“輸血”向“造血”轉變的實踐過程中,就業扶貧所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眾所周知的多種精準扶貧方式中,精準就業扶貧是成效頗為顯著的精準扶貧方式之一,旨在通過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幫助這些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勞動意愿的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并早日擺脫貧困。精準就業扶貧毋庸置疑可以充分調動貧困地區脫貧發展的潛在動能,與此同時激發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從根本上助力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是各級貧困縣在脫貧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河北省巨鹿縣作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縣委縣政府結合巨鹿縣實況,積極、切實推進精準就業扶貧工作的高效落實,針對不同的主體設立了精準性較強的就業扶貧政策,創立了多元一體的就業扶貧模式,同時該模式也成功入選全國20個人社領域精準扶貧典型案例。本文將對巨鹿縣精準就業扶貧的模式與成效進行總結,深入探討其在實踐過程中尚且遺留的一些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企業+扶貧微工廠+農村勞動力”模式與成效。“企業+扶貧微工廠+農村勞動力”模式指在扶貧微工廠的基礎上去激發貧困農村勞動力的內生發展動能,推動企業在符合條件的農村地區建設生產工廠,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給無法脫離本地工作的貧困戶。政府落實了多種激勵政策:企業若能夠接收十人以上的貧困人口,或者其整體規模在員工總體的三分之一,便可成為扶貧微工廠享受相關政策;企業若能夠保證接收的貧困人口穩定就業時長達到半年,那么便可以獲得每人次1000元的補助金額。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巨鹿縣圍繞種植業、食品加工業、手工業、服裝制造業等產業建立了200多家扶貧微工廠,設立就業扶貧崗1300多個,農村人口紅利借此得到了充分的開發。該模式成功將企業與農村貧困勞動力共同聯動,企業為農村勞動力解決就業難題,農村勞動力則為企業提供了生產動力,從而實現了雙向共贏。
2.“互聯網+特色產業”模式與成效。“互聯網+特色產業”模式指借助互聯網的信息開放性與獲取信息成本較低的特點,結合本地產業資源開發互聯網銷售空間,建設網絡營銷模式,從而開拓創業增收新路徑,提高貧困戶收入①。政府雙管齊下,一方面完善村鎮物流體系,將倉儲物流與縣鄉村融為一體,解決了農村對外銷售產品的基礎設施問題。另一方面扶貧先扶智,建立電商操作技能專門培訓機制,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一步開展具體到村的培訓項目,加強電商人才培養力度。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巨鹿縣開發了多種電商產品,總數達到了20類以上,包括中華血杞、金銀花雞蛋等,這打通了貧困人口就業和增收脫貧的新渠道,同時有助于農村信息化服務水平的提升,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另外,巨鹿縣在291個村全面開展了電子商務培訓工作,其中包含86個貧困村,共計培訓8700人次,有效培育了電商人才。
3.“扶持創業+就業”模式與成效。“扶持創業+就業”模式指結合創業孵化與精準扶貧,基于各地優勢資源建設創業孵化基地,根據創業需求優先安排貧困勞動者入駐基地,提供免費的創業場所、創業培訓與指導,協助辦理多種與創業有關的服務,從各方面解決創業難題②。同時整合扶貧資金,依據農村就地就近轉移人員、進城創業人員等8類人員自主創業情況,每人給予兩年不超過10萬元的創業貸款,對貧困勞動者首次創辦且已穩定運營6個月以上的企業給予一定的創業補貼。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巨鹿縣綜合考慮到各鄉鎮產業特色,選定包括閻疃鎮在內的五個鄉鎮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并于2019年5月成功掛牌運行了河北省首個鄉鎮創業孵化基地——閻疃鎮創業孵化基地,開始了為期3年的孵化期,該基地輻射帶動效果明顯,有效促進了貧困戶創業能力的培養與自我創業的實現,使得一批有創業能力和創業意愿的貧困戶達成了就近創業脫貧的目標。
4.“勞務協作+輸出”模式與成效。“勞務協作+輸出”模式是一種通過勞動力轉移,互為補充、相互合作、求得共同發展的一種地域間經濟合作模式,推進勞務協作是促進貧困勞動力增收脫貧的有效路徑③。政府首先對貧困勞動力進行精準識別和統計,然后將有需求的貧困人口組織為對外勞動輸出人員,通過線下“一對一”幫扶與線上“點對點”招聘的方式,及時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政策咨詢、技能培訓、創業指導、權益維護等一系列的服務。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巨鹿縣成為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勞務輸出人口規模達到3萬人以上,為大量貧困人口提供了就業服務。2020年巨鹿縣進一步創新實行了政府組織、機構牽頭、企業安置的“1+1+1”勞務輸出模式,通過巨鹿縣“智慧黨建”平臺進行網絡招聘會,對接全縣291個行政村的在家富余勞動力,并成功向浙江省成功輸送了一批務工人員。
5.“‘三無’人員+扶貧專崗”模式與成效。“‘三無’人員+扶貧專崗”模式是指針對無法離開家鄉、目前待就業以及無力自主脫貧的殘疾和大齡貧困勞動力,政府結合整治農村環境、建設綠化廊道等,因地、因戶制宜開發公益性崗位,定向提供農村保潔員、護林員、社保村級協辦員、防溺水巡邏員等崗位用于安置農村大齡貧困勞動力。
在該模式的指導下,巨鹿縣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三無人員”設立了就業扶貧公益崗1300余個,共吸納貧困群眾就業800余人。這些崗位滿足了大部分特殊貧困勞動力的就業需求,為貧困戶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補助,同時有助于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雙贏效果④。
精準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巨鹿縣精準就業扶貧政策在精準脫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做出了顯著的貢獻,但是其在精準就業扶貧實施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現實困境。
1.精準識別就業扶貧對象難。貧困家庭致貧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因病、因學、因缺乏勞動力等方面。精準識別就業扶貧對象的主要標準是家庭成員特征、家庭收入狀況等。由于對家庭年人均收支界定較為模糊,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在實際的過程中也難以真正落實。程序化地依據審核標準識別扶貧對象往往會遺漏由于突發的意外情況而致貧的家庭。
動態識別就業扶貧對象,細化貧困戶收支條目。政府應該采用動態的方式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疏通報備家庭突發情況的渠道,使得因突發事件而致貧的家庭可以及時獲得政府的救助。除此之外,政府在識別扶貧對象時,應該細化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條目,特別是斟酌家庭支出用途,如此可以更加精準地幫扶到真正需要幫扶的對象。
2.培訓貧困人口就業技能難。市場經濟下,貧困人口因各方面原因致使其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因此政府需要對貧困人口展開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由于政府缺乏對勞動力市場發展動向的動態把握,使得培訓內容往往難以對接市場需求⑤。
政企合作,多維度評估。政府可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讓企業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學習能力的貧困戶提供技能培訓,同時對貧困戶的培訓結果多維度評估,實施中要求只有貧困戶培訓合格后才可進入企業就職。對愿意幫扶貧困戶的企業,政府可實行適當的稅收減免政策。如此一來可有效提高就業技能培訓效能,使勞動力和企業雙向匹配,共同發展。
3.精準就業扶貧信息傳遞難。政府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往往采取上傳下達的模式而忽略了與貧困戶的溝通,使得貧困戶了解政策信息途徑單一;與政府雙向溝通的渠道少,使得政府無法及時獲知貧困人口的真實情況,不利于就業扶貧工作有效開展。
暢通信息傳播,加強雙向溝通。政府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的宣傳方式吸引大眾對政府工作的注意力,通過互聯網通信工具,及時更新發布相關就業政策的信息,豐富貧困戶對扶貧就業政策的了解平臺;政府還應該積極接受大眾的監督,使貧困戶反映問題的渠道更加暢通,及時為貧困戶解決問題。
4.貧困人口思想文化素質低。貧困落后地區的貧困勞動力往往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保守陳舊。個別貧困戶甚至存在不思進取、“凡事等政府包攬”的懶惰思想,使得他們自主改變生活現狀存在一定的困難。
扶貧扶志結合,重視思想幫扶。政府可以分鎮分村成立“思想扶貧工作小組”,采取一對多或一對一的思想幫扶模式,給貧困戶長期做思想工作,慢慢改變貧困戶保守落后觀念,幫助他們積極的融入社會。對于“懶漢”可采取個人評估機制和適當的獎罰機制,以增強懶漢的憂患意識。后期要持續跟進這些貧困戶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并為他們提供及時的幫助。
精準就業扶貧轉“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路徑,對解決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有重大意義。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對就業扶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從實際出發,從多方面著手,針對當前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有效的應對策略。相信在政府及相關部門、企業、貧困勞動者的共同努力下,精準就業扶貧必然能發揮其作用,助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注釋:
①楊艷軍.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河北省“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J].經濟論壇,2019(07):123-126
②李冰冰,彭華濤,彭貝貝.精準創業扶貧模式的運行機制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5):77-84
③賀安杰.勞務協作,脫貧攻堅的一個有效途徑[J].新湘評論,2017(24):31-32
④俞海.生態公益崗實現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雙贏[N].中國環境報,2019-11-26(003)
⑤元林君.我國就業扶貧的實踐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8(09):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