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婕 王鳳雙
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個人發展、成功解決生活中問題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素養,強調的是思想、人格、態度的培養,這一發展是持續的過程,隨著家庭和學校的培養,在成長中不斷完善。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獲得學科能力與成就的體現,是思政課程育人價值的體現,也是國家教育的大政方針在思政學科的細化,主要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政治認同是要培養公民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政治制度、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同,并且能夠規范自身行為成為合格公民。學習思想政治應該使學生堅持和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樣的基本公民價值觀,讓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感。青少年的政治認同有利于堅定政治立場,保持清醒的頭腦,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化解矛盾,也是他們未來獲得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支柱,有利于學生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公民,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科學精神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理性精神。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科學精神,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去認識問題,形成正確的“三觀”,具備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對個人、社會、國家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進行正確的選擇。高中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時期,他們對于事物具有強大的吸收力,但同時也缺乏對事物的辨別能力,主要是因為長期生活的環境比較單純,并且缺少社會經驗。所以要培養中學生具有科學精神素養,讓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能夠堅守正確的“三觀”,不受外來腐朽文化的侵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成為有理想,有思想的中國公民。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律源自內心的認可。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民的法治意識主要表現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履行義務,積極參與國家的法治建設。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法治國家的靈魂,法治意識需要在民主政治實踐中形成,一經形成,便會指導人們的行為,為其提供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課有利于培養學生法治意識,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立法意識、規則意識、權利意識。懂法守法是高中生必備素質,法治意識要從基礎抓起,高中生作為國家建設的后備力量,更應該培養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使學生在規則之下,有法必依,讓他們時刻用法治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讓學生能夠依法行使自身的權利,同時履行自己應盡的公民義務,維護法律的權威,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積極實踐者。
公共參與就是公民關心公共利益、參與公共事務,發揮自身才能維護社會利益,承擔公共責任的能力。我國公共參與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公共參與的意識,以小見大,從班集體開始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其次,要在課程中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系統,完成知識積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行使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最后,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不斷地實踐中積累的,多解決公共參與的問題,才能不斷地提升公共參與能力,才能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升華,實現知行合一,增強學生作為國家主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長時間的灌輸教育,導致學生已經不會思考,沒有自主性。首先,學生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認知有限。部分高中教師的對于學科核心認識尚且不足,學生對于其認識就更是一知半解。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對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也不同,參與也不強。其次,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不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填鴨式的講授法,教師提的問題,大多是為了提問而提問,提出的開放性問題,也無法給老師一個滿意的答案,導致學生也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本身就缺乏自控力,而教師所講授的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毫無參與感,導致學生對政治課毫無興趣。最后,學生缺乏對知識的總結和反思。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不僅僅需要學習,更要進行總結反思。要想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就要打好基礎,做好政治課的基礎知識積累,那就要經過不斷地學習積累,分析問題,再進行總結反思。
首先,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科核心素養理念,講課缺乏活力,對于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重點是育人,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政治課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僅僅圍繞高考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認識片面,僅僅走形式,認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教師不講課,忽視了學生在環境中的動態生成,讓學生自由發展,導致課堂秩序混亂。
其次,教師對于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把握不到位。教師沒有把教材和學科核心素養很好地聯系起來,對于教材的把握不夠熟練,挖掘不深。政治課的內容比較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這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深入挖掘必修和選修教材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最后,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師缺乏對于學科教學的思考總結,把講授法作為唯一的方法。政治學科需要識記的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多,很多教師只采用講授法,這讓學生對于政治課感覺單調,單純地灌輸,會讓學生不能自己思考,思想政治課核心素養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能力,單純的講授法無法實現核心素養的培育,所以要求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堂評價方面,學生沒有辦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學生喪失主人翁意識,導致學生自身沒有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在一種消極的環境中失去對于參與的主動和熱情。首先,評價主體錯誤的定位。現在的教學依然是以老師的評價為主。以教師個人的評價為主是有弊端的,這會導致評價結果失去全面性和客觀性。個人進行評價多少都會帶些主觀意愿,這就會導致評價結果有失偏頗,學生對于這樣的結果很難認同,評價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同時,這也不利于師生關系的發展。教師是評價的主體,學生無法參與,可能有些學生就會走捷徑來應對,時間久了,師生之間就會產生對立。因為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種不良影響會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能正常地發揮,不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
首先,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學科核心素養的知識,加深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多多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學生愿意去了解,增加相關知識。其次,激發學的自主性。對于學科核心素養有所了解之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聯系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真實的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有所體會。要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最后,引導學生做好總結反思。學生要對于政治基礎知識進行掌握,對于錯誤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為正確解決問題做準備。要讓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要讓學生對學科核心素養有所了解,自覺主動地學習,并且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反思,形成邏輯思維,能夠在以后面對問題時,以此來解決問題,才能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加深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提升對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學科核心素養不是僅僅傳授知識,更是要讓學生獲得應對未來生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以高考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不斷地探索,讓學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去主動探索生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其次,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改變單純的灌輸,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把學科知識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增強政治課的實用性。教師要以時政信息為引,將政治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以貼近生活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內容得有整體把握,提高教學能力。
最后,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師不僅僅采用講授法,還可以用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情境教學能夠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在環境中主動探索,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案例教學法以案例貫穿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于知識進行梳理,建立清晰的邏輯體系。活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遺忘。多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對于學科的興趣,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采用形成性評價這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實現手段。傳統地以成績來評價太過于片面,需要采用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評價也不僅僅以最后的考試結果來評價,還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提出的觀點,要及時地進行反饋和評價,還可以適度引用學生的觀點,及時肯定學生,哪里不對也要及時指出,有助于學生及時修正自己。用成績加實踐,可以基于法治意識、科學精神、政治認同、社會參與來進行評價。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政治認同這些難以量化的,可以寫體驗筆記,評價不只是老師來評價,可以讓學生們互評,這有利于激勵學生多多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素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