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通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從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闡釋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這既是對我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方針的發展和完善,也是對高校人才培養使命、任務和實踐問題的進一步明確,為高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根本的遵循。
過去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多半重視知識的傳授、教學模式的創新、理論的講解,使得學生畢業后走到社會,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就算費勁千辛萬苦找到工作,又因為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勝任而苦惱,因此,急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考核形式、頂崗實習、就業指導等教育發展理念等一些列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改革,重新打造大數據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氛圍,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和契機,既能構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又要有扎實的實踐實訓能力,真正的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人才,既有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又要有通識其他專業知識的能力和潛質,對知識具有橫向貫通的能力和靈活駕馭的能力。同時應建立校企、校社用人聯動機制,高校應該跳出培養人才只在校園的主渠道主陣地的狹隘思維,應該突破系統的框框,開展與社會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構建一種全社會參與關注教育大格局。教育是全社會的大事,也是全民族的大事,高校擔負著倡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責任和引領的任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需要。
1.教育的發展與時代的步伐不是協調的。首先一點,我們呼吁高校辦學理念還應該更新,應該跟上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需要,應該適應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是一味地在校園里熱火朝天守渠耕田,一定要根據社會實際發展的客觀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眼界要高遠,格局應大氣,具有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不但要審視我國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和過去的歷史,更要研究國外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現狀和歷史,善于借鑒國內外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趨勢和經驗,及時更新教育發展理念,瞄準國際市場發展的態勢,適應國內社會發展的需求,調整教學模式、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和監督評價體系、實踐實訓環節,讓這一切形成動態的發展體系。
2.人才標準和評價體系僵化。現在是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變化之快驚人,不能制訂一套培養方案,執行幾年不改,應該站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高度,秉持教育是動態的發展特點,在整體框架的基礎上,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適度實時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把實踐和理論緊密結合起來,把監督和評價緊緊跟上,同時不斷變化。不應該是固化的僵化的硬性的,力爭動態的變化著的人才評價指標和體系,各項指標和標準要全面客觀準確反映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
3.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多年高校教育由精英到通識發展規模逐漸擴大,然而社會問題也逐漸暴露,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涌入社會,就業壓力大,一方面企事業單位招聘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明顯表現出供給與需求間的矛盾,也暴露出人才培養中的弱項就是實踐實訓不到位,頂崗實習時間不足,教育實習實踐環節時間不長,走到崗位實習剛剛有點感覺,實習的時間結束了,還沒有形成對崗位認知的基本了解以及職業心性的養成,更談不上對專業技能的強化訓練和把握。況且課堂學到的理論是固化抽象的枯燥的,而崗位的需求是變化動態的,這樣的矛盾不及時協調解決,理論和實踐都不能取得預想的實效,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擁有理論知識的人,把理論知識學得不靈活,變成知識的堆砌,實踐實訓的能力不到位,沒有賦予知識應有的靈性和活力,缺失知識本身應有的實踐性特點。
4.監督評價不同步。在各級各類的教育中,監督評價環節是弱項。大中小學普遍存在人才培養中監督評價不受重視的現象。教育本身就是綜合性的實踐過程,實踐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理論課程的考核評價,還應該有與課程相對應的實踐的考核評價,二者同步進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如果二者不同步,勢必造成因為理論課程考核成績好而自以為課程就學得好學得通的假象,等到走上工作崗位才發現,實際上自己的能力差得很遠,這樣就存在一個時間差的問題,這個時間差就給畢業的應聘人和企業的招聘人都帶來麻煩和不如意,因此造成人才荒和用人荒的矛盾,因此,我們倡導全社會的大教育系統論,系統內部層級之間要協調發展、貫通融合、協向同行,互相監督評價借鑒彼此,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人才服務。
1.對教育方針領悟不深刻。伴隨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方針不斷凝聚新的話語體系。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已經是多少年的共識。然而我們在某些環節是薄弱的甚至是缺失的。尤其是勞動環節和責任意識。我們的學生每年每個學期進行多少實踐的勞動量積累,沒有具體要求,也沒有考核標準,更沒進入到評價體系的構成中。德智體美勞在人才評價體系中的權重如何體現?綜合成績如何實現并沒有準確的依據和標準,大學生畢業后投遞的簡歷,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更不能綜合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從側面反映出教育管理者對教育方針的解讀和實施不夠深刻。沒有完全領悟到教育的真諦和實質。
2.創新性思維不足。在黨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以后,全國人民的智慧和思想比從前解放了許多,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民智提升的速度更是驚人。但是,從社會問題和教育本身反映出來的問題不難看出,我們的教育是存在問題的,有些方面是缺失和缺位的,有些方面是重視但還不到位,比如創新性思維訓練,雖然現在非常重視創新創業問題研究,但創新思維不到位,創新創業的活動不能大步朝前走,也就是說創新創業活動的的瓶頸實質是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開發不夠。學生缺少質疑思維和思辨的能力,缺少獨立面對問題和獨立思考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對于是什么類的知識挖掘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對于為什么類的知識發散的不靈活、不到位。知識遷移的本領就更顯得薄弱了。
3.實踐教學層面重視不到位。多年來的教育發展,人們都認為已經很重視實踐了。但有必要先澄清到底實踐的內涵是什么?如何落實?教育改革學界理論界的研究,人們普遍重視人才培養的問題研究,但也多半是在理論層面的研究,即使是有關于實踐的研究,也是多半停留在理論上的。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踐意義上的,課程設置的實踐環節量不夠,教育實習的實踐環節時間短,同時缺少嚴格的考評機制,頂崗實習的實踐環節也有敷衍之嫌,走出校門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實踐更不足。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實踐的活動明顯不夠,有的學校課程設置中有理論和實踐學時的,但是基本上理論上完也就沒有更多的直接參與的實踐內容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經看不見蹤影,教育在某種程度與社會脫節,遠離生活,變得奢華沒有實踐的意義。
4.監督評價不科學。高校人才培養的監督評價體系處于靜態,不是動態的發展體系,而社會現實是發展的,因此,在貫徹落實方針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對其完善。目前,多半是從分數上量化考核,而且實踐的成分并不明顯。不能科學合理地反映出一個人實踐能力的高低,而且,實踐環節課時量太少,沒有反復提升的過程,只是象征性地有這個環節,活動開展得不到位,缺少一貫性可持續性和發展性,這本身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于監督評價不到位,使得師生和家長以及整個社會沒有形成共同關注實踐中監督和評價的思想意識,因此在實踐環節也就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教育本身應該是一個實踐的綜合過程,在過程中少了監督和評價的環節,那么整個過程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活動的意義。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同時教育也不單單是學校的任務,整個社會都應該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負責。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在這一實踐活動中,人的整個身心的發展和社會實踐活動應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然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些與社會脫節,遠離社會的發展,教育變得奢華貴族氣十足,學生每天只考慮自己的“學業”,外界的事啥都不關心不關注,缺少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缺少家國情懷。教育要終身化全民化,就應該不斷整合教育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把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協調運轉,從而真正發揮教育的功能。
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決定,教育要具有前瞻性的思維理念,培養現實和未來社會有用的人才。一是適應社會。二是社會需要。既不能輸出“劣質”的也不能輸出“廢品”。因此,高校人才培養標準體系的構建是關鍵,不應該僅僅是停在書本上的理論上的,一定要落實在真正意義上的實踐中,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要求,既要反映出培養什么樣人的要求?又要能夠反映出怎樣培養人的理念,要把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得實用和科學。既能反映出全面整體,又能具有培養學生具有可持續的學習力,既善于鉆研理論的內在聯系,又善于注重理論的發散特點,既有人豐富的學識內涵,又有人的品德素養,同時還要激活人自我學習的內驅力。
我們一貫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然而我們在實踐環節堅持不夠。究竟什么是實踐?怎樣去實踐還要不斷創新。在育人過程中也要堅持實踐觀和問題意識原則和根本。怎樣做好實踐環節的工作,也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的。目前意義的實踐觀還不夠全面,還不夠到位,有時流于形式,真正意義的實踐是時刻牢記和體現教育方針,緊扣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導向的前提下,能把課堂上的理論外化于行,巧妙融于生活中實踐中,高校要善于打造家庭社會政府聯動機制,實現區—塊—鏈有機結合,大中小學點—線—面聯動效應,讓社會全員關注教育參與教育,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力量,讓學生感到理論和現實的密切關聯性,要讓學生感受到實踐體驗貫穿于教育的全程,不要只局限于理論的研討,要關注理論涉及的社會問題的研討,提升學生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實踐中體現全方位育人的實效性。
教育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按照教育目標把監督評價同步進行,二者協向同行,改變以往的監督評價顯得滯后的弊端。只有二者協向同行才能及時發現教育實施過程中的缺點和不足,并得到及時糾正,不能帶著問題缺點成長,應該在不斷完善修訂缺點和錯誤中成長,監督評價要實時要科學,及時止損及時糾錯,才能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才能真正反映教育的實質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