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瑜
事業單位一般是帶有公益性質的組織,為國民提供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人員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各項事業的整體發展,是新時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因此,提升事業單位干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至關重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有機體。當今社會,各行各業改革不斷深入,競爭壓力日益激烈,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只有堅持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教育培訓工作,做到知識的更新和儲備。
事業單位招聘人員往往比較嚴格,挑選的是各個行業中較為優秀的人才,對自身的成長成才有較高的訴求。按照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和歸屬需求后,更看重的自我實現的成長需求。因此,良好的培訓體系能夠滿足單位職工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有助于單位留住優秀的員工。
公共服務水平高低取決于事業單位人員素質水平的高低,良好的人員隊伍是保證公共事業發展的基石,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增強行業競爭力,所以教育培訓是事業單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方面一個事業單位職工教育培訓工作的好壞往往由單位的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管理者對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還沒有把教育培訓當成事業發展的源動力,這就導致職工教育培訓的具體組織者可能存在應付心理,在落實上表面化。另一方面有些職工重視程度還不夠,事業單位職工可能存在進入事業單位就是“鐵飯碗”的心態,對自己的要求有所降低,提升自身本領的的憂患意識不強。正是從管理者到廣大職工這樣的心理狀態,導致教育培訓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化。
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職工培訓體系可以保證組織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順利開展。事業單位教育培訓普遍存在著零散、片面、不成體系的現象,培訓課程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課程內容往往是一些共性的、通識性的知識,沒有針對不同層級的人員、不同部門的人員、不同學歷背景的人員設計多樣化、特色的課程,這在培訓效果上大打折扣。
事業單位培訓課程一般以內部人員、外部專家講課的形式舉辦,基本還停留在傳統教學課堂的模式,互動性比較差,存在著被動吸收知識的情況。同時,在培訓課程中實踐類的課程太少,職工興致不高,學到的知識往往在工作中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長此以往導致職工學習熱情下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有所作為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一是管理者要充分意識到培訓對業務工作的推動作用,注重人才的培養,充分認識培訓的重要性,積極學習和借鑒好的做法和經驗,創新培訓理念,增加教育培訓投入,加強對職工的管理培訓,提高職工素質。二是讓職工增加危機感,充分體會在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學習知識、增長本領的緊迫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提高培訓的效果。
1.制定完善的、切實可行的培訓體系和規劃。教育培訓規劃是整個活動的首要環節,為培訓的實施指明方向。制定規劃前期,應充分做好培訓需求調研,了解單位員工培訓需求,針對不同群體分層次、分類型、分階段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比如構建新入職培訓、崗位繼續教育培訓、任職培訓、學歷學位教育培訓等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培訓體系。
2.制定內容豐富的培訓課程。在每年的培訓課程中,不僅要充實理論性課程內容,而且要豐富實踐課程,讓職工在實際操作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在注重專業課程設計基礎上,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在情緒管理、領導力培養等綜合素質提升課程方面應有所增加。
3.培訓課程形式應多樣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事業單位的培訓工作也應該與時俱進,通過創新培訓形式上提升培訓的效果。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開通網絡在線課程,員工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不受時間和工作的限制,提升自身的能力。二是采取研討會、座談會等多種方式,不局限于授課模式,增加授課人員和聽課人員之間的互動,增強參與感,提升培訓效果。
教育培訓的目的在于改進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運用教育培訓成果推動工作。一是加強培訓后的效果反饋。通過考試、實踐操作等方式進行評估,主要測試培訓效果。同時在具體工作中,根據培訓人員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工作態度等方面是否有所提升,確定培訓是否達到相應的目的。二是建議培訓考核和績效考核相掛鉤。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將培訓考核結果與績效獎金、職位晉升相掛鉤,讓職工從中感受一定的壓力,也提高學習的動力,努力用完善的制度保障達到最好的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