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宇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21 世紀當代中國的歷史維度,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回顧和總結中國和世界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清晰把握生態文明建設規律,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為建設清潔美麗的中國和世界提供了行動指南。
近代以來,工業革命在推動科學技術極大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面對19 世紀工業文明所導致的生態危機,批判性地審視了資本主義生產模式,揭示了生態危機的產生根源,創造性地回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并提出解決生態危機的有效途徑,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建設當代世界生態文明體系必須站在當前視角明晰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與自然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人類社會中同樣存在。然而由于彼時人類社會的總體生產力水平不高,對自然界的破壞往往能為自然界的自我恢復力所修復,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充分滿足人類需求。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地考察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的生活境遇:烏培河谷地區生態環境遭到污染;英國廣大工人居住在遭受嚴重污染的河水周邊;工廠高強度生產導致工人承受嚴重的工傷等等。以工人階級遭受的生態環境苦難為切入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種生產方式,其盲目追求生產擴大化,在追逐剩余價值和資本增值的過程中,使生產勞動背離人的本質,異化勞動所帶來的消費異化使人過分追求非必須的需求。在這種生產模式下,自然資源被資產階級無限索取和占有,從而導致生態環境逐步惡化。這一矛盾根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是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生態危機的鑰匙。
正是在資本的邏輯下,大量農民由于失去土地而成為城市工人,前者數量不斷減少,后者數量急劇增多,大量自然資源被資產階級占有并使用,而由此引發的生態污染卻由無產階級承擔。同時,城鄉二元結構體系使勞動力無法均衡分布于城市和農村之間,資源分配始終處于不平衡狀態。面對這種生存境遇,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逐漸覺醒。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并將承擔起解放全人類、建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的歷史使命,成為推動人類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同時是解決生態危機的重要力量。
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對自然界充滿敬畏。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縱觀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人通過勞動滿足自身需求,同時推動社會進步。人類勞動具有主觀目的性。通過能動的實踐活動,人類改造自然界,生產出自然界原本不具備的物質或物質形態,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搭起了有機溝通的橋梁,使自然界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即“人化自然”。當物質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就會達到一個界限,超過這一界限自然承載力無法滿足人的需求,這也就構成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限度。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列舉古代社會曾出現的由于破壞自然而導致的生態危機現象,提出現代人類文明應當包含生態文明維度,必須合理科學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首創性地將生態文明作為發展中大國國家治理的重大方略,對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具有重大實踐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圍繞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許多新理念,破解了我國生態治理難題,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框架,開辟了21 世紀中國和世界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回顧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發展演進史,生態環境與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生態興則文明興”,社會進步必然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今世界商品經濟高速發展,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已成為一項世界性難題。一般來講,人們對于生態保護的認識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時期,生態環境的功效和價值往往被忽視,經濟發展常常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第二階段,當生態環境惡化到一定階段并直接影響民眾正常生活時,民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增強,逐漸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同步的重要性;第三階段,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同向互動成為社會共識,“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均被視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兩山”之間的常態化轉化機制形成。目前,我國業已進入生態文明發展的第三階段,因此需要以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取代粗放式生產要素高投入的發展模式,在質量和效能兩個維度,既滿足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又將人對自然的利用保持在自然生態承載力的范圍之內。
長期以來,理論界以人類是否應當作為自然界的中心為標準,產生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兩大派別。前者認為,人類享有支配自然的權利,自然只有為人類所用才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后者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與自然界都具有各自存在的價值,人類并不當然具有超越自然而存在的權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多次作出重要講話、論述和批示,在生態治理實踐中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將之與“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哲學理念相融合,超越了以往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式,立足當代世情國情,揭示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并將其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成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指南。
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作為其中一項理念,意味著我國在推動改善民生時,不僅是將物質財富納入民生范疇,還涵蓋增強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因此,我國所推進的經濟社會發展是永續的發展:既要通過經濟發展滿足民眾的經濟物質需求,也要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滿足民眾的生態產品需求,使得生產力發展與自然承載力限制之間的矛盾得到妥善消解,將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動力。故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站在更高的生態文明層次拓展生產力范圍、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同時滿足人們的經濟物質需求和生態環境需求。
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以系統性思維治理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各個組成要素構成有機統一的生態系統,每個組成要素都具有獨特特質,治理生態環境需要系統性思維。習近平總書記以山水林田湖為例,要求在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過程中需要堅持整體性方法論,從而形象地論證了每個環節的治理活動同整個生態系統的治理活動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依然嚴峻,但長期以來生態環境管理職權交叉重疊,權責脫節,監管部門和層級較多,不利于系統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治理必須避免監管“碎片化”傾向。只有堅持自然恢復為主的統籌謀劃思路,把握生態環境組成要素的本質,推動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相互達成生態環境治理合力,才能真正做到系統治理。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探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內在一致性,協調推進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古代社會由于生態惡化而造成的人類文明悲劇不勝枚舉,恩格斯曾指出由于農業過度開發,在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等地出現生態危機,十分發人警醒。因此,在謀求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不能忽視“藍天”“碧水”的重要性,要樹立“環境就是民生”的理念,處理好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辯證統一關系:經濟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人民開始追求生態優美的美好生活;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生態環境優勢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優勢。
隨著世界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原本某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問題會逐步向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展,并最終影響全世界的生態平衡,由此生態危機也將呈現全球化趨勢。生態文明關乎全人類的前途命運,生態文明理論也必須具有全球化維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國際情懷,提高了中國在參與世界生態治理中的話語權,中國逐漸成為該領域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對建立“清潔美麗”的中國和世界都具有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國際峰會上指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不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主動同世界各國開展交流合作,探索合理分配各國生態治理責任機制,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在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必須注意到生態文明建設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態危機固然同一定的思想理念有關,但本質上還是與生產方式相關聯,是生態資源占有和分配問題。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每個國家都應當承擔保護自然生態的責任。回溯地看,從18 世紀至今,當代發達國家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構建了高度發達的經濟模式,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這是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的前提。而發展中國家科技相對落后,有的國家甚至仍處于貧困邊緣,缺乏生態治理的資金支持。因此,必須合理分配各國之間的生態環境治理義務。但生態殖民主義作為當代帝國主義殖民方式的新形式,借助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分工,逐漸向發展中國家滲透,以生態政策壁壘等方式推行西方制度模式,試圖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治理責任等同。與此相對應,中國不以生態政策作為擴張的壁壘,為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條獨立自主的可以參考借鑒的生態文明建設思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工程,離不開法治體系的支撐和依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態環境法律制度體系從無到有,從粗獷到精細,逐漸形成較為全面且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制度規范是保障任何一項政策得以有效執行的依據。生態治理領域的改革需要于法有據,以法治保證改革得以順利進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積極推動生態文明立法工作,厘清各生態環境治理主體的權責界限,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了頂層設計,制定了40 多項生態文明建設改革方案,實施了“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構建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治理和修復制度等,有力地搭建起生態環境法治體系的“四梁八柱”。
生態環境保護關涉子孫后代的利益,必須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構建權責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思想觀念等多個領域。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就無法“一張藍圖干到底”。生態文明立法不僅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要調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既要設立保護自然生態的法治底線,又要為民眾更高水平的生活需求提供制度支撐。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完備有關,原因之一在于自然資源所有權人缺位。為此,在頂層設計上要求樹立紅線意識,明確“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依靠制度和法治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要“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要明確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對環保意識不強、執法力度不嚴、明知故犯的干部,需終身追究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要在考察評價體系中明確生態文明獎懲機制,擴大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