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楠楠 王久才
中華傳統文化既是維系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團結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又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樹立大國形象的一種隱性文化資本。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文化軟實力也亟待提升, 文化自信也急需增強,而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發展勢在必行,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1.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首先,文化是區別于政治、經濟的人類一切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它具有高度的人文性和社會性,同時具有多元性。文化的內容包羅萬象,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歷史文明、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等等,由此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華傳統文化,即特指中華文明長久以來逐漸演化發展,最后凝結成的可以反映民族特質和觀念意志的全部文化實體與文化意識。一般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以儒家、道家以及本土化后的佛教文化為主要精神內核的,在中國的歷史演進中所有思想藝術、道德觀念、服飾禮儀等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2.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①因此,近年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黨中央、國務院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面也頒布相關的文件和政策,這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傳統文化教育得到了重建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長期以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忽視,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育內容更新過快,對于具體內容的界定相對模糊,缺少文化本位的意識。而且國學經典一直占據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地位,而富有傳統特色的戲曲歌謠、手工技藝等方面的民俗技術文化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二,多年來的忽視,導致其文化主流地位弱化,中華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逐漸喪失話語權。第三,教學形式上相對比較單一,缺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以及人文情懷方面的深入挖掘。第四,地域間發展失衡。相比較而言經濟發達的華北、華東地區等一二線城市教育發展情況相對較好,而中西部一些相對欠發達地區以及三線以下城市教育情況也不容樂觀。
總體來看,雖然國家對于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給予了很大的重視和政策上的支持,但是我們確實還有很多方面都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日后推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向縱深發展所必須要打破的一道藩籬。
1.有利于更好地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文明是在千百年的傳承過程中,從來沒有間斷過的文明,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由此可見其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在該過程中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歷史積淀,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這也就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處事原則和思想意識。中華傳統文化包括了豐富的人生哲學、道德品行、民族精神以及治國思想等多方面的精神財富,深刻理解和闡釋并加以靈活運用這些思想理念,可以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養料。
但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必須與時俱進,秉承唯物主義觀念,用科學客觀的態度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發表了關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將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主要任務,致力于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注重推動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發展,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和內部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2.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思想保證。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對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漸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加充實和豐富,中國也面對著眾多外國文化的沖擊和挑釁,而且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狀況復雜多樣。面對如此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能否堅持本國文化獨立,建立文化自信,是事關民族精神和國家安定的大事。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需要和充足的精神食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應對國際文化復雜形勢的穩固基礎,就是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②”因此,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迫在眉睫,而這一重要任務理所當然地落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作為國家未來的主人,我們理應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歷代先哲流傳下來的哲學思想和處世之道,吸收思想文化的精華,建立高尚的道德品格。只有推動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擴大自身文化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立起文化自信。
3.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文化強國戰略的實踐。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各個國家也開始重視用文化,打造國際形象,推動建設多元性文化格局。從歷史角度來看,人類社會每一次進步和發展,無一不伴隨著社會文明的歷史性變革。遍觀中華民族發展的史冊,文化的興衰總是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每個王朝的繁榮興盛都不只是社會經濟上的發達,精神文化上也必然燦爛輝煌。例如,中國的唐代,不僅經濟和軍事實力異常雄厚,思想開放,文化也空前繁榮,唐代的詩畫藝術、歌樂舞蹈以及建筑雕塑等都堪稱世界文化的珍寶。高度的思想開放和文化自覺可以推動文化不斷發展,這是人類歷史發展帶來的經驗,也是實踐文化強國戰略的所必須要遵循的邏輯架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充分理解和運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結合當前時代背景進行創新性發展,探究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脈絡,明確其戰略意義,積極推動社會各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以此加快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步伐,為建設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1.促進與核心價值觀的融合,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對中華傳統文化本身的理解與研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找尋二者在文化道德等層面的互通之處,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借此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深入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讓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文化精神與現代社會潮流相適應,樹立起更加鮮明的、具體的文化形象,使中華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化基礎。這不僅可以增強整個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同時也有利于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堅持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一是需要我們找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和歷史發展脈絡,揭示文化的本質和內在發展規律,為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提供了文化根基。中華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其眾多思想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強的利用價值。要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相契合,從理想信念角度以及道德修養的層面進行深入挖掘,使其更具有時代色彩,充分發揮它的思想意義和精神價值。二是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準確把握,明確其重要內涵和時代意義。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互為表里,將他們進行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目標。
2.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師資隊伍。在歷史的喧囂中,各國文化競相爭鳴,我們中華民族當然也曾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文化財富,發軔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質,是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教育和歷史文化學習的重要素材。中華傳統文化是歷代先哲文人經過時間的洗禮而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考驗不但沒有消逝,反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足見其所帶有的與時俱進的精神以及其厚重睿智的歷史智慧,所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理應對中華傳統文化給予足夠的尊敬與重視。推動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深入闡揚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從而建立文化自信。
推動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建立起文化自信,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在遵循教育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開展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設置課程難度,建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課程內容,開發優秀的傳統文化課程體系。二是培養具備專業知識以及高尚師德的教育師資隊伍。要注重培養和引進具備專業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致力于努力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文化素養。同時要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注意高校師德師風的建設,發揮高校教師的引領作用,切身踐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以此激發大學生自身的能動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致力于讓他們自主建立起文化自信。
3.借助媒體宣傳的力量,樹立民族精神榜樣。“文化模式論的代表本尼迪克特認為,在每一種文化內部都具有多樣性的同時,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主旋律,一般來講主旋律就是民族精神。”③實現文化強國戰略,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是關鍵。而民族精神則主要來自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的詮釋與發展。民族精神作為一種文化遺傳基因,深深扎根于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因此,踐行文化強國戰略也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影子。魯迅先生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④將我們的民族精神引入高校教育之中,將當代大學生作為文化承繼的主要對象,以此塑造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神面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這就為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增強我們整個民族的凝聚力提供了可能。
一是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網絡媒體,充分發揮其影響滲透作用。高校大學生是網絡媒體的主要受眾,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網絡媒體,是傳承中華文化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在方法上將原本的填鴨式灌輸改為滲透式灌輸,更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民族精神的建立。二是充分運用榜樣的力量,樹立富有民族精神的榜樣人物,使中華傳統文化的形象變得具體化、形象化。人的認識都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因此樹立榜樣人物,宣傳具體事例,這種“抽象為具體”手段,更加有助于人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總而言之,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要“深入生活,深入實踐”,深化文化實踐育人,將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落到實處。探尋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具體道路,變革和解決固有的理念和思路,實現文化觀念上的突破與創新。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順應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發展目標。
注釋:
①習近平.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 itics/2015- 10/14/c_1116825558.htm
②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③李榮之,唐守彥.現代社會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系統構建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1):60
④魯迅全集編輯委員會.魯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