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濤
自2014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表述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成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國家開展民族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維。黨的十九大首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 年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民族地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地域空間和主要場域,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在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應發揮應有作用,擔當光榮責任,履行神圣使命。有效路徑是以課程思政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改革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脫離了單獨通過一門課程開展的舊有模式,而是被融入到全部課程的教學實踐之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就指出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通過課程思政,高等院校的思政課、專業課以及通識課之間的壁壘被打破,思政課、專業課、通識課實現資源整合,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立德樹人合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融入當代大學生頭腦、深入當代大學生心靈。因此,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協同推進一方面使課程思政更加生動化、更加具有時代感,另一方面拓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是將思政內容融入到課程設計與教學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正向互動關系。高等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國家的人才培養方面尤為重要。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平臺,使其成為青年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廣大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民族地區的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同樣的歷史使命、責任和擔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國民族眾多,千差萬別的多民族文化使得各民族地區的教育也呈現出多元化和差異化。鑒于此,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必須充分結合民族地區特點、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民族地區青年大學生人才培養的崇高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正確引導青年學生包括民族青年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育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和宗教觀,引導他們做擁有家國情懷、愛黨、愛國、愛民族、愛人民、愛學習、愛生活的新時代的青年人才。通過科學的正確的引導和課程思政教學,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促進我國民族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健康發展,維護祖國的和平、統一與穩定及各民族團結互助的良好關系,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良性互動關系。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在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存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相對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區高等學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更高,民族組成更為豐富。各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不同民族學生大多采用普通教材進行常規學習,盡管在學習過程中已經開始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但往往無法和各自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整合到一起,很多學生并沒有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化傳承也是屬于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面對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這種復雜的民族和文化傳承環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面臨了更復雜的挑戰,如何協同推進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教學中的主要挑戰。
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承上啟下的環節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無論是課程思政的內容設計、素材收集,還是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思政內容傳播,都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然而,作為一個全新的改革項目,很多高校教師并未對課程思政的方案和內容設計做好準備,如何結合自己承擔的專業課程體系設計合適的課程思政內容對高等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于硬性考核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課程思政內容在專業教學中如何進行考核和評價也沒有形成統一標準,這可能導致高等教師面對復雜的課程思政任務時無從下手,進而影響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效果。教師知識準備不足、考核抓手不清晰是可能影響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另一挑戰。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中,由于特殊的學生構成特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為課程思政提供一個可供使用的工具,如何將課程思政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結合對民族地區高等學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除了學生構成與其他高校存在比較顯著的差別之外,在教學內容和整個教學過程方面并沒有太多差別。但是由于專業構成復雜,各專業知識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如何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成為另一個重要挑戰。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并不能替代專業知識本身的育人作用,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在專業知識中有機融合課程思政內容,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避免將兩者割裂開。如果不能將二者有機融合,不僅可能影響專業知識的教學效果,更可能無法有效地傳遞課程思政內容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都是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教學管理中面臨的全新問題,需要設計新的評價方案和管理方式,以往的教學管理經驗并不能完全適用。課程思政的推進過程需要進行有效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隨時改進課程思政方案。然而,由于課程思政內容本身并不等同于知識傳授,很多內容無法通過傳統的考試來考察學生對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對教學管理部門而言,如何考察教師的課程思政實施效果成為一個全新問題,需要針對課程思政本身設計新的評價方案。此外,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課程思政內容,所有課程的教學和考試大綱都需要進行重新修訂,這不僅增加了各級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任務,還要求各級教學單位在自己專業領域內對課程思政的建設水平做出客觀評價,既要保證專業知識傳授有效,還要實現課程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內容的有機融合。對教學管理人員來講,僅通過形式上的審核很難實現對課程思政內容改革的評價,對教學管理人員的跨專業知識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課程思政改革過程中,民族地區高等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這一優勢,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作為課程思政改革的切入點,克服各種困難,實現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推進。
思政內容是課程思政改革中教師和學生溝通的紐帶與橋梁,恰當的內容對于課程思政實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個民族共同生長的優勢,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可以更多采用多民族文化的內容,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有機融合。由于各民族之間對歷史和文化的認識存在差異,在課程思政改革中需要注意避免出現民族間的歷史文化認知沖突。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承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構成內容。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通過課程思政設計,可以讓各個民族的文化優勢得到充分發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一體化。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教師在實施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需要首先將課程思政內容內化,以內化的課程思政內容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才可以達到同時完成課程思政與知識傳授的效果,并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出于對項目與論文等教師評價指標的機械錯誤理解,少量老師個人對課程思政的內容重視度不夠,在教學中無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對于此類情況,學校應該對相關情況進行摸底,掌握老師對課程思政內容的駕馭能力,對無法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師及時提供思想和知識上的指導,確保全體教師都具備較高的課程思政教學與實施能力。對民族地區高校而言,考慮到各種教學資源的局限,可以有計劃安排專業教師到經濟發達地區學校考察、進修和學習;積極邀請在課程思政領域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來校講學,通過共同交流與討論提高民族地區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由于各專業之間知識差異明顯,推行統一的課程思政改革顯然無法實現。對不同專業知識而言,都可以根據課程的特點選擇與課程思政關系密切的知識點切入。比如介紹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在研究與發現重要創新時所需的性格特點與家國情懷,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既可以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也可以通過悄然無聲的課程思政達到教育學生提高思想認識和文化素養的目的。另外,對于部分在國外產生發展并主要由外國科學家做出關鍵貢獻的學科,可以介紹學科知識的產生背景,并以此激勵學生樹立積極趕超的理想,既要認識到現有的差距,也要積極尋找存在差距的瓶頸所在,以努力奮斗、科學趕超為目標向學生傳遞愛國主義思想。
民族地區高等院校的各級教學管理人員需要首先積極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對專業知識課程思政改革的認識,在必要的時候將評價權下移,由各專業的教學管理者實施專業知識課程的課程思政評價,并根據各自學校的情況設計合理的課程思政改革評價方案。在民族地區高等院校中,教學評價的主體既有學生、同行,也有教學管理人員,在實施課程思政的課程教學評價中,需要針對不同評價主體制定不同的評價視角,讓課程思政效果可以在學生、同行和教學管理人員中都能得到有效評價,逐步提升課程思政效果。此外,由于課程思政實施需要專任教師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因此在各級教學改革項目中可以針對課程思政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環節設定專門項目,提供教學改革資金方面的傾斜,為專業教學改革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