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芳
(桂林旅游學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旅游資源的先天優勢和國際影響力,使得旅游業可以脫穎而出,率先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導產業,而在這過程中海上旅游業具有先動先行的巨大優勢。廣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位于“一帶一路”的交匯點,蘊涵豐厚的海洋資源和文化,應主動推進“海絲旅游”發展,全面整合海洋資源,實現廣西海上旅游由點向面,梯次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和全面開發的新格局。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交通貿易及文明交流的海上通道,廣西的海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廣西北海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經過考古發掘出來的大批遺址和海絲文物,讓人們直觀感受到千百年前廣西海上絲綢之路商貿和文化的繁榮,北海老城、千年古郡——合浦、白龍珍珠城遺址等等都在向世人訴說寶貴的海絲歷史文明[1]。作為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廣西至今保存著合浦漢墓群、大浪古城遺址、草鞋村等國家級代表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單單是合浦漢墓出土文物達上萬件(套),這里面還包括一千三百多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舶來品,諸如波斯陶壺、玻璃器皿、金花球等,帶有鮮明的異域特色,堪稱海絲之路文明的“活化石”,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歷史遺存為廣西海上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北海具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底蘊,要努力譜寫新世紀海上絲路新篇章。近年來廣西北海出臺了《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行動方案》、《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合浦漢墓群保護總體規劃》等一系列文件及規劃,明確提出探索加快歷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路,推動“海絲旅游”框架內的廣西海上旅游發展旅游經濟發展邁入新的階段。
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因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交流創造了璨若星河的海洋文化歷史遺存,沿線國家應該共同,將這些寶貴資源整合起來。正如國家開放大學旅游學院名譽院長王志發所指出:“海上旅游不僅僅是國家宏觀發展戰略的落腳點、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撐點,更是文化和旅游的重要承載。”早在1994年世界旅游組織(UNWTO)在就有了系統開發海絲旅游資源的構想,2010年設立了專門的海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項目。2015年7月中國國家旅游局組織的“海上絲綢之路旅游推廣聯盟”先后赴東盟國家開展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的聯合推廣活動,活動反響熱烈,向世界進一步推廣了“海絲旅游”的品牌和概念。2020年1月第五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在中國福州開幕,旅游節以“共建海絲之路、共促文旅繁榮”為主題,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文旅高峰論壇、海絲國際旅游中心項目招商推介會等一系列活動,海絲國際旅游中心項目將于年內投入使用,目前已有美國、意大利、加拿大、法國、俄羅斯、烏克蘭、拉脫維亞、秘魯等多個國家旅游機構意向入駐。隨著世界各國加快了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海上旅游已成為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熱點[2]。可以預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周邊或沿線的自然、人文景點聯系起來,將城市、地區和國際旅游聯系起來,各國旅游者能夠盡情領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歷史遺跡和現代文明,深度的拓展了海上旅游的廣度與內涵[3]。廣西不僅有豐富的海絲文化,更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旅游資源,海灘、海島、海灣、海港、海鮮、海底珊瑚、海水珍珠、海岸森林、海上航線等等構建起完整的海上旅游資源體系,具有發展海絲旅游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資源優勢。但應當清醒的看到,廣西是海洋大省,但尚不是海洋強省,“海絲旅游”框架內的廣西海上旅游發展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巨大的發展潛力,仍需加強頂層設計,整合廣西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資源。2018年4月,廣西北海簽署了《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章程》,與廣州、南京、寧波、福州、揚州等24個城市一道加入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同時運用海絲文化元素打造了潿洲島、銀灘、郵輪母港、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等四個百億級項目,初步形成了海絲文化產業集群。
海上旅游發展不但是生態旅游,也是文化旅游,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廣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的優勢,制定“海絲旅游”框架內的廣西海上旅游發展方案,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形成廣西海絲旅游獨特的海上旅游目的地形象。廣西海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對挖掘與開發之前需進行充分的考察和評價工作,凝練特色,合理利用,從海上旅游資源配置體系的角度來進行整合規劃,推出“一程多站”旅游線路[4],開發精品項目,構建不同主題、特色、檔次的多元海上旅游產品體系,涵蓋濱海旅游、海島旅游、郵輪旅游、海洋文化、休閑購物、研學考察等等,滿足當前游客的多元化和個性化消費需求。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廣西海上旅游發展進入發展的黃金期,高起點規劃,多元化發展將傳統的海上旅游升級為精品化的產業結構體系。深入評價消費者的行為,認真開展市場調研,體驗與文化相結合,創造前景廣闊的新價值鏈條。如特色風情漁村模式、海洋旅游產業園模式、海洋主題公園集群模式、濱海旅游度假區模式、郵輪游艇基地模式、綜合海島開發模式等豐富多樣的開發模式,培育海洋牧場、郵輪經濟、臨港工業旅游、港口觀光旅游等海上旅游衍生模態,有機融合旅游經濟和海洋文化,秉承高端、經典及個性的設計開發理念,加強對海洋資源以及產品的研發。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了東線、西線和南線3條主要航線,其中西線和南線均經過東盟國家。東盟地區整體上對旅游業發展高度重視,而且與中國的旅游合作也開展較早、相對成熟。旅游市場一體化(Market Integration)指伙伴國家之間打破旅游市場的界限,建立統一的市場空間,實現旅游資源在整個一體化市場內實現最優化配置。廣西與東盟海上旅游市場一體化將打破廣西與東盟國家間海上旅游市場的區域邊界,促進各方海洋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進一步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資源優勢,更好融入和參與海上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海絲旅游”發展背景下拓寬海洋資源與市場的外溢效應[5]。“海絲旅游”發展背景下,廣西與東盟建立海上旅游市場合作機制,搭建一體化的高效合作平臺,推進海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挖掘海上絲路文化資源,將有助于打造“海絲旅游”的升級版[6]。
海洋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海洋環境也極為脆弱,因此“海絲旅游”框架內的廣西海上旅游發展要科學管理,嚴格保護,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目前海洋資源環境壓力十分之大,城市建設、港口建設、近岸養殖、過度開發等不可避免的向海洋排放了一些污水、固體廢棄物,如近年來赤潮、綠潮等的發生,這對于海洋環境的破壞不容小覷,為廣西海上旅游發展形成了一個嚴峻的挑戰,加強海洋科學環保技術的發展刻不容緩。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宣傳提升全民族海洋保護意識,普及海洋環保觀念,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在港口航運、礦產開采、近海養殖等領域嚴格管理,嚴控開發力度,關注自然岸線的保護、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修復,構建覆蓋近岸、近海及大洋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7]。
加快廣西海上旅游信息化發展速度,構建高標準的管理服務平臺,包括高標準的游客集散中心、廣西海上旅游大數據中心、廣西海上智慧旅游游客共享服務平臺、廣西海上旅游市場監管服務平臺等,在電腦端、移動端、微信端、小程序、APP(IOS、Android)等不同終端形成切換,促進廣西海上旅游市場監管向信息化和智慧化轉變,為國內外游客營造安全、有序舒適的海上旅游環境,促進海上旅游服務質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以“海絲旅游”為主線,舉辦形式多樣的主題旅游宣傳活動,積極開展立體式廣西海上旅游營銷:大數據精準營銷,廣西大數據發展局、廣西旅游數據中心等單位牽頭,聯合通信運營商,通過管理數據和商業數據相疊加,實現精準的廣西海上旅游客畫像,制定針對性營銷策略。國際社交媒體營銷,加強傳統大眾媒介宣傳推廣基礎上,充分運用 Facebook,Instagram等國際通行社交媒體開展廣西海上旅游的營銷。微電影營銷,組織廣西海上旅游微電影國際大賽,邀請各國游客參與制作廣西海上旅游微電影(短視頻),建立專門網站拱游客上傳,加大獎勵力度、范圍及流量,比賽結果可在一年一度的“東盟博覽會”或“桂林世界旅游組織/亞太旅游協會世界旅游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上展示,既推介了廣西海上旅游,又為上述活動增添新元素。
置身于“海絲旅游”大背景下看廣西的海上旅游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完整的海洋文化體系,加強對海上旅游經濟的深入研究,迎接絲路大旅游時代的到來,將廣西海上旅游打造成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