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紅
(濟南市萊蕪區人力資源管理服務中心)
穩就業是促大局、保民生的根本立足點,是當前社會最大的民生工程與民心工程,為了提高就業率,改善就業結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這就為當前的就業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在《意見》的指導下,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就業能力顯著增強,城鎮人口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就業趨勢日漸平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逐漸轉好,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帶來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尤其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了科技化、現代化發展進程,并孕育出大量的新興產業,比如電商、快遞、外賣、移動支付產業蓬勃興起,截至2018年末,這些新興數字經濟產業的就業人數已經突破1.7億的大關,占據國內就業總人數的22%。正是宏觀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才使得就業形勢逐步趨于穩定。
數字經濟體的形成使產業鏈條逐步向縱向延伸,從經濟增速快的一線城市逐步輻射到中小城市,乃至周邊鄉鎮,構建了一個信息化、現代化、多元化的經濟綜合體。在這一背景下,城市與鄉村建立了聯動機制,新型產業結構日漸完善,以農業、工業為主導的產業類型逐步與各種新型產業并駕齊驅,不僅帶動了地方經濟的迅猛發展,同時,也給人民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尤其在“一帶一路”政策推廣實施以后,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主體的帶動下,中部地區經濟迅速崛起,西部大開發進程不斷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成績斐然,無形當中為整個社會就業形勢的轉好注入了強大的驅動力。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逐步推進,不僅給國有企業帶來了經濟發展契機,同時也使個體私營等小微企業創造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全國日均新登記企業數量為1.97萬戶,其中個體小微企業占據著較大比重,這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嶄新格局也為各領域的專業型人才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就業新政策的提出,為一些自由創業者帶來了諸多發展機遇,比如創業基金、求職補貼、創業補貼等惠民政策,激發了自由職業者的創業激情,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大批高校畢業生以及社會有志青年紛紛自主創業,就業崗位也呈現出指數級上漲態勢,求職人員可以結合個人優勢與潛質,合理選擇就業崗位,這就打造了創業與就業并存的格局,對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也越加明顯[1]。
據國家統計局權威發布,截至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量達到2494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9%,從這一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老齡化現象越加嚴重,而由此帶來的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卻大幅減少,尤其在2010年—2020年十年間,我國勞動年齡的人口減幅逐年加快。但是,受到居住環境、文化水平、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呈現出下降態勢,每年在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數量約為1500萬人,加之在城鎮登記失業的近千萬人口,每年需要就業的人口數量仍然有2500萬人之多。尤其在城市化建設進程逐步推進過程中,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增量不斷擴大,就業缺口也明顯增大。因此,我國的穩就業形勢依然面臨著嚴峻考驗。
近年來,受到外界創業條件、創業政策以及創業個別成功案例的影響,一些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畢業后,更傾向于自主創業,而放棄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這種形勢之下,國內多數企業普遍反映招工難、用人難,尤其對專業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來說,由于薪資待遇無法滿足個人需求,或者企業發展空間狹小,導致跳槽現象屢屢發生。另一方面,由于就業群體的個人價值觀發生轉變,在選擇就業崗位時,往往將關注焦點放在薪酬待遇、企業規模、工作強度上面,而一些勞動強度大、薪酬待遇低、經營規模小的企業則無人問津,最后就業群體挑來選去也不能找到合適的崗位,導致待業人群數量大幅增長。
產生招工難與就業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供給與需求不相匹配。從供給端看,就業人群多為90后的新生力量,這一人群注重個人成就,注重經濟收入,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進而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實狀況。而從供給端來看,各種新興行業的迅速崛起,對中低端的一線工人以及服務人員的需求量逐年增大,這就與就業人群的擇業觀發生矛盾,以至于出現就業與招工的兩難境地。
隨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工業生產領域、農業生產領域、科技研發產業、數字經濟產業相繼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管理,工業生產流水線也由自動化機器人取代了過去的人工作業,導致各大企業的裁員率不斷攀升。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中高端產業數量逐年遞增,對高尖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面對就業新形勢,一些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學習意識淡薄、缺乏進取精神的勞動力群體面臨著失業危機,導致待業人口數量直線上升。
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呈現出不均衡態勢,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總量遠遠超過中西部地區,這就導致多數高校畢業生紛紛將就業關注點轉向經濟發達地區,而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遲緩的地區,就業崗位的空缺數量與日俱增。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就業機制不完善所致,尤其對一些新型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專項資金投入少,使創業者失去創業熱情,加之各個地方的就業管理部門往往注重本地人才的培養,而忽略了外地人才的引進,久而久之,就業崗位空缺現象越加嚴重,給地方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處于就業年齡的人口占比較高,尤其是下崗失業人口數量逐年上漲,在這種嚴峻形勢下,各級地方主管部門應當進一步落實國家的相關就業政策,為就業與創業提供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為創業群體以及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教育機會,以豐富和充實這部分群體的知識儲備與技能儲備,為再就業與成功創業提供先決條件。同時,各地區應當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訂出臺相關的扶持與優惠政策,并借助于互聯網平臺以及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向就業與創業群體予以大面積宣傳,以改變這一群體的就業觀與創業觀,為實現地方穩就業做好鋪墊。
企業穩定發展是穩就業的必要前提,因此,各級地方主管單位應當進一步加大惠企措施的執行力度,使企業更具存在感與成就感,進而激活企業的發展潛力,為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堅實保障。比如稅收減免措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額度提升措施、社會保險補貼措施等,都是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另外,根據地方企業的經營發展動向,可以定期向企業提供用工指導服務,并鼓勵企業積極改善用工環境,調整基層員工的薪酬待遇,使廣大員工能夠樹立高度的主人翁責任意識與大局意識,為促進企業與員工的雙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
創業已成為21世紀的熱門標簽,大批高校畢業生以及城市務工人員相繼成為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就當前形勢看,雖然創業群體基數大,但是創業成功率相對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地方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因地制宜,結合當地豐富的社會資源,制訂出臺相關創業扶持政策,以激發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與返鄉務工人員的創業熱情。比如稅收優惠政策、擔保貸款扶持政策、資金補貼政策、教育培訓政策等,使創業人員消除心理壓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同時,也可以采取行業交流、創業交流的方式,使各行各業的創業者能夠在統一的交流平臺上面相互交換創業心得與個人意見,共同研討創業項目,精準實施創業計劃,為維護地方穩就業局面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
勞動者就業能力弱是低就業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為了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術水平、充實勞動者的知識儲備、豐富勞動者的工作經驗,地方勞動就業部門應當結合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和就業能力,與當地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以及龍頭企業建立長期往來合作關系,為廣大勞動者提供再教育以及集中培訓的機會,通過培訓,使勞動者樹立自信心,同時,提高勞動者的專業技能水平以及個人職業素養,為拓寬就業渠道,打通就業死穴,提升就業率創造更多的機遇。另外,針對貧困勞動力,應當結合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個人能力等因素,制訂專門的專項技能培訓計劃,使這部分勞動力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就業的美好夙愿。
穩就業是人民群眾獲取經濟來源的一條持久、高效路徑,因此,在新形勢下,勞動就業管理部門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并時刻秉持與時俱進的態度,利用優惠政策、創業扶持、教育培訓等多項并舉的方式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數量,提升勞動者綜合素養,使穩就業成為當前社會的一種常態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