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利
(山西省道路運輸管理局)
在疫情沖擊下,一季度全國城鎮失業率已達6.2%,比去年同期增長0.9%,就業壓力明顯增大,人們開始愈加關注事業單位的招聘狀況,在此形勢下,事業單位招聘改革與完善十分重要。近十年來,事業單位招聘制度的正式運營為單位注入了新鮮血液,吸引了諸多優秀人才,不僅使事業單位干部隊伍結構得到了有效優化,還大大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1]。因此,新時期背景下,公開招聘制度的優化與完善就是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進度的關鍵舉措,同時,如何改善新時期背景下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實踐應用過程中配套制度不健全、招聘計劃不合理、考試方式不科學、相關程序不規范、招聘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不足的招聘現狀,是我們亟需思考的問題。
其一,增進公開招聘透明度有助于構建良好的人才氛圍。在新時期背景下,人力資源已然成為單位需增進的第一競爭力,市場中單位綜合競爭實力的提升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合理化輸入,因此,公開招聘的實施與不斷完善不僅可改善以往招聘體系中存在的裙帶關系、近親繁殖等問題,還可有效吸引各種類型、不同地區的人才,繼而不斷擴充單位人才儲備,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2]。其二,有助于優化事業單位人才結構配置。公開招聘制度在事業單位中的合理化推行不僅可確保各個招聘環節的透明性與公正性,還能夠充分體現出單位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態度,繼而有效增進整體職工工作水平。其三,有助于體現單位規范性招聘原則。優化單位招聘制度,不僅可促使招聘程序更加規范,還能夠切實體現出單位透明、規范、公正的招聘原則,有效避免以往用人不合理、不科學的招聘方式。
就目前來講,事業單位現行的招聘配套制度通常存在操作指南、實施細則不健全的問題,不利于公開招聘的合理化實施。2017年,為進一步增進事業單位招聘的公開性、公正公平性,人社部相繼發布了《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規定》(人社部令第35 號)和《關于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崗位條件設置有關問題的通知》(人社部規〔2017〕17 號)文件,對招聘單位和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進一步健全了相應考試紀律,然而各省市事業單位在具體的實踐招聘活動中,依然存在試用期考核、體檢指標要求、分數權重設置無據可依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關政策性文件的實際效用,破壞了事業單位公平公正的人才招聘形象。
公開招聘實施前充分研究崗位指標,合理設置招聘計劃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招聘過程中,招聘計劃往往缺乏一定科學性與合理性,致使單位公開招聘實效性難以被有效提升,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其一,缺乏合理的人力資源評估環節,一定程度上對單位人員結構合理性產生了影響[3]。其二,設置崗位招聘指標時融入個人好惡或經驗主義,致使崗位分析合理性相對不足,其三,崗位設置存在因人設崗、歧視性條款等現象,從而使公開招聘公信力、合理性被削弱。
就目前來講,事業單位崗位設置主要包括工勤技能崗、專業技術崗、管理崗這三種類別,因此,針對不同崗位,我們需設置與之對應的工作內容和知識技能考核指標[4]。就目前來講,各事業單位普遍應用面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模式來開展公開招聘工作,筆試時在命題內容設置方面,存在較為顯著的隨意性特質,針對性卻相對匱乏,面試時主要采取無領導小組討論和結構化面試的考核方式來對考生應急處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綜合分析能力進行測評。總體分析,現如今的公開招聘考試往往以公務員考試模式居多,更加注重考察人際交往、口頭表達、寫作、行政等方面的內容,對考生外語水平、學術能力、專業素質考察相對匱乏,未能充分結合事業單位現代化的人力資源結構需求來合理規劃考核方式與考試內容,對科研型、實踐型、專業性較強的單位而言,此類考試方式并不合理,尚待完善。
一般來講,在實際公開招聘中,事業單位往往存在招聘程序嚴謹性、規范性缺失的問題[5]。例如,公告發布“朝令夕改”;報名審核條件隨意放寬;差額通過報考人選;體檢程序不嚴謹等現象皆會致使公開招聘的科學性與公正性被大打折扣。
實際招聘中,單位通常借助郵件形式來收集考生報名信息,再通過短信、電話、郵件等渠道將審批信息反饋給考生,如此招聘方式不僅推廣力不足,往往會消耗更多時間成本與人工成本,不利于增進公開招聘實效性。同時,就目前來講,事業單位信息化招聘體系建設實力依然較為薄弱,存在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的問題,難以有效增進招聘信息推廣效率,在信息化平臺開發方面存在一定滯后性,不利于充分發揮單位公開招聘制度所具備的招聘信息透明化、公開化優勢。
第一,健全的配套制度與相關實施細則是確保公開招聘程序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保障,鑒于此,我們可合理借鑒公務員考試中應用的“制度框架”來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框,并在此基礎上依據單位特征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制定與事業單位招聘需求相符的實施細則,有效完善配套制度[6]。第二,事業單位招考需要盡快立法,并在此基礎上明確操作細則,完善單項規章,繼而逐步構建完善的配套制度,例如,招聘監督制度、考試保密制度、招聘回避制度、信息公開制度等皆可有效助力事業單位順利實施公開招聘工作。第三,依據時間招聘經驗進一步完善面試考官資格、面試組織形式、面試命題、崗位條件等招聘關鍵點,使公開招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使招聘體系更具規范化、法制化特質。
為切實增進事業單位崗位結構合理性,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優化崗位設置:首先,需建立崗位指標備案制,以此來加強主觀部門指導、監督、管理效用,避免公開招聘發生歧視性、指向性招聘事件[7]。其次,設置崗位條件時需以“對崗不對人”原則為基準,以崗位職責為導向,全面了解單位崗位分配現狀,依據實際崗位需求設置招聘崗位,以確保單位崗位設置的公正性與合理性。
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是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機制的核心要素,因此,優化考試形式與內容十分重要,具體措施如下:第一,需結合崗位特征,因人而異的設置考試招聘形式。例如,針對管理崗,需將側重點放置于考察應聘者臨場應變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文字表述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等方面。針對專業技術崗,需將側重點放置于考察應聘者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水平方面,并在此基礎上適度測評其綜合能力[8]。針對急需緊缺人才,可靈活采取直接面試的方式進行招攬。針對工勤技能崗位,需考察應聘者專業實操能力。第二,需將筆試作為切入點,優化考試內容。例如,分系統、分行業的構建專業知識庫,不斷擴充題庫資源,全面考察應聘者綜合素養,以確保考核成績的透明性、公正性與客觀性與科學性。
規范、健全、公開的招聘程序不僅是有效增進單位公開招聘水平的基礎保障,還是體現招聘公信力和單位形象的重要路徑,若想強化招聘程序規范性,則需采取以下管理措施:第一,增進公告推廣力,針對各個招聘環節設置明確的時間節點,若臨時需要變更,則需及時發布公告。第二,嚴格審核崗位條件,以確保報考人員皆可公平參與考試。第三,錄用前,需嚴格履行檔案查閱、政治檢測等程序。試用期階段,需在明確試用期限的基礎上,注重測評報考人的政治素養、綜合表現力和工作能力。第四,需不斷加強各個招聘程序的監督力度,做好公開公示工作,以確保社會各界監督效用皆可被充分發揮。
綜上所述,新時期背景下,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改革尚需面臨諸多挑戰和新的難題,基于此,我們更需總結實踐招聘經驗,依據單位發展實情探索科學的公開招聘革新路徑,不斷健全公開招聘程序,優化考試形式與內容,健全崗位設置,完善配套制度及相關政策實施細則,全面增進單位招聘水平,提升單位綜合競爭力,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