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受人民銀行總行發放3000億元疫情防控專項再貸款和增加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專用額度等政策支持影響,疫情期間吉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水平總體保持合理充裕。主疫情過后,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機構流動性比例為52.38%,低于全國商業銀行58.57%的平均值,但遠高于25%的監管水平,較去年同期小幅上升了1.11個百分點;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存貸比為75.66%,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略高于74.97%的全國商業銀行均值,總體流動性充裕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對于餐飲、住宿、旅游等行業沖擊最為強烈,部分借款人面臨失業、工資延遲發放等情況,導致銀行業出現逾期貸款增多,貸款資產質量下滑。主疫情期間,吉林省14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發放貸款及墊款減值準備計提增加的機構為96家,占比68.57%,其中發放貸款及墊款減值準備金額增幅在20%以上的為40家,占比28.57%,可見銀行業機構預期受疫情影響貸款風險有所增加,從而加大了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力度。撥備覆蓋率方面,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總體撥備覆蓋率低于183.20%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城商行較去年同期降低了近50個百分點,體現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不充足,需加大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力度以進一步增強風險抵御能力。資本充足指標方面,主疫情后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部分農村金融機構資產充足指標低于監管水平且有下滑趨勢,由此體現的融資壓力應予以關注。
總資產利潤率反映商業銀行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總資產利潤率越高,說明商業銀行的資產獲利能力越強。主疫情后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總資產利潤率0.07%,較去年同期下降了0.14個百分點,降幅達70%。從機構類型看,農商行、農信社及城商行呈同比下滑趨勢,下降幅度分別為0.11、0.06和0.29個百分點。凈資產利潤率方面,經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凈資產利潤率為0.75%,同比下降了1.68個百分點,降幅69.14%。其中農信社、城商行和農商行凈資產利潤率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了24.39、4.0和1.12個百分點??傎Y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為疫情期間吉林省地方法人銀行正常的經營受到影響,凈利潤大幅下降66.61%。
對省內3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調查顯示,針對此次疫情,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訴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適當放寬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相關監管標準。中小銀行普遍存在資金成本高、收入渠道狹窄、盈利能力較弱等共性問題,考慮疫情對相關行業借款人還本付息的影響,此類銀行希望監管部門適當提高不良貸款相關指標的容忍度,以緩解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二是建議監管部門對于受到疫情影響企業的到期貸款處置問題,尤其是在不良認定、逾期考核、展期續貸等方面出臺一些監管指導和具體細則。三是建議監管部門有針對性地調整貸款核銷備查資料,允許銀行業在提供一定頻度的內部電話、短信催收記錄后核銷貸款損失。四是因為重整和續授信要求借款人結清拖欠的利罰息,針對無法一次性結清拖欠利罰息的且需要繼續延期還本付息、重整續貸的借款人,希望監管機構明確允許將借款人拖欠的本金及利息(或部分利息)全部視同拖欠的本金,進行授信重整或續貸。五是建議設立專門針對中小銀行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解決中小銀行不良資產問題,加速中小銀行不良資產出清,促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良性發展。
一是按照《關于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銀保監發[2020]6號)要求,對于2020年1月25日以來到期的困難中小微企業貸款,給予企業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付息安排,最長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建議結合目前企業受疫情影響情況和經營狀況,適當延長該政策。二是希望相關監管部門出臺對大型企業、銀政類業務的疫情紓困政策,支持通過轉化、展期等方式為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奠定政策依據。三是建議成立針對涉農信貸或小微信貸的風險補償基金,對符合條件的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出現損失的農村金融機構,給予一定比例風險補償資金支持,進一步緩釋風險。四是建議由政府引導基金、擔保基金等牽頭設立實體企業擔?;?,發揮好政府背景的地方擔保機構的服務能力,利用好財政扶持的杠桿作用,形成“銀政擔”風險共擔的合力,提高銀行支持實體企業的風險承擔能力,支持區域的實體企業發展。
一是希望與工商登記窗口對接,掌握小微企業一手開戶信息,主動對接與服務小微企業。二是建議可以共享小微企業納稅及相關評級信息,彌補企業與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銀行進行風險甄別,提升貸款審批和投放效率。三是希望監管機構定期更新發布疫情保障客戶白名單,讓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夠實現精準投放、有效投放。四是建議繼續加大“銀政企”信息平臺建設,通過線上線下信息交流和共享,把企業的有效需求轉化成金融供給的有效對接,促進經濟社會的良好發展。
一是建議將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免稅優惠政策范圍擴大到普惠口徑小微貸款。二是建議提高稅前貸款損失準備扣除比例。在中小銀行不良貸款攀升的大背景下,按監管要求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額遠遠大于稅法允許扣除的金額,財稅部門制定的貸款損失準備稅前扣除比例偏低,不足以覆蓋銀行的潛在貸款損失風險,如能提高稅前貸款損失準備扣除比例降低銀行稅負,則多留存利潤會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有利于銀行提高抗風險能力。三是建議對銀行取得的小微企業主貸款利息收入可以享受等同于小微企業貸款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繼續做好小微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深入了解小微金融客戶的金融需求與經營狀況,對受疫情影響暫時遇到困難、仍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小微客戶,通過適當的管理與引導,幫助小微企業渡過難關。二是做好授信后管理工作,加大授信后檢查的力度與頻次,密切關注企業、個人經營變化情況,對因疫情影響不能現場進行核查,要多渠道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判斷,充分使用預警系統,強化對授信企業的前瞻性管理及風險辨別能力。三是加大風險管理力度,掌握貸戶經營情況,做好還款預約和催收通知工作,對于受疫情影響客戶量體制定延期還款方案,確保長期可實現貸款收回。四是繼續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打造科技金融和智能銀行,簡化優化業務辦理流程,加大手機銀行APP場景的應用和開發,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體驗感。
6月11日,吉林省為解決轄內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出了“吉企銀通”平臺,平臺內容涵蓋銀行信息、政府公開信息及企業信息,搭建了銀企橋梁,為銀行授信決策提供信用信息,有效解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的直接對接。但目前政府公開信息相對有限,建議政府部門定期公開小微企業工商登記及納稅評級等信息,促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真實、全面的小微企業信息,提升金融服務對接效率,減少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信貸風險影響,促進吉林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一是依據對吉林省銀行業財務狀況的分析,目前省內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不良貸款暴露有所遲滯,中小銀行資產質量仍然存在隱憂,監管機構應結合疫情后續影響適當放寬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等監管指標,以緩解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二是針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關注的不良認定、到期貸款處置、重整和續授信要求等問題,出臺具體流程及細則予以明確,規范相關業務操作,真實反映金融機構資產質量。三是加大信貸政策支持力度,繼續運用再貸款、再貼現、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及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等政策工具,助力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
一是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免稅優惠政策范圍,逐步與普惠口徑小微貸款“接軌”,發揮政策導向性,進一步鼓勵金融機構大力開展小微業務。二是適當提高稅前貸款損失準備扣除比例,進一步降低銀行業金融機構稅負,多留存其利潤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三是加大稅務相關政策培訓力度,舉辦疫情期間稅務處理專項培訓,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真正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