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冰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沈陽 110168)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東北時強調要“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根植和服務于綠色發展,綠色金融的蓬勃發展成為近年來我國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6年以來,伴隨著國家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浙江、廣東、江西、貴州、新疆五省(區)部分地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等政策措施出臺,我國綠色金融迎來了快速發展。2018年末,全國21家主要銀行綠色貸款的余額達到8萬多億,同比增長了16%;全國境內綠色債券存量規模接近6000億,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在綠色金融領域我國已步入國際第一方陣。
從遼寧來看,綠色金融發展處于起步階段。2019年6月末,全省綠色貸款余額為2181.2億元,同比增長2.68%,比年初增加21.9億元。具體來看,全省綠色金融發展呈以下特點:
2019年6月末,全省貸款余額47782億元,同比增長9.51%,比年初增加2683億元。同期,全省綠色貸款增長速度為2.68%,,低于全省貸款增速6.83個百分點;全省綠色貸款占企業貸款余額為5.93%,遠低于全國約10%的平均水平。
綠色金融產品種類少,綠色信貸占絕大部分份額,其他綠色金融產品缺乏。例如,2018年我國共發行綠色債券144只,發行金額2600多億元(占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的18%,排名世界第二),但遼寧近年來僅由大連銀行在2018年末發行了一筆20億元的綠色金融債券;廣東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總規模達250億元的綠色產業基金,內蒙古在2016年成立了投資規模達200億元的環保基金,但遼寧目前尚未建立綠色發展基金。
分機構來看,全國性金融機構得益于總行的重視和指導,普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成為地方綠色金融發展的主力,相比之下,地方性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量較小且不夠規范。2019年6月末,遼寧省全國性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達到2005.7億元,其中僅遼寧省國開行的綠色貸款余額就達到480.19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24.24%,而全省144家地方性金融機構綠色貸款余額僅為175.52億元。
一是實體經濟制約。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在于綠色經濟發展。當前,遼寧以傳統重化產業為代表的舊產能居高不下,裝備、石化、冶金三個行業增加值占工業比重超過70%,不可避免地對綠色經濟發展產生擠出效應,導致綠色經濟發展不足。特別是近年來全省經濟發展陷入困境,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綠色金融發展受到明顯制約。
二是對綠色發展認識不足。當前,地方政府已普遍接受綠色發展理念,但在具體推動綠色發展方面辦法不多。2018年底,全國已經有100多個地級城市公布了綠色發展建設方案,但遼寧還處于空白狀態。從金融機構來看,全國性金融機構得益于總行重視和指導,推動綠色發展的積極性較高,但限于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現狀,在綠色金融發展中往往采取謹慎態度,如興業銀行綠色金融走在全國前列,但在遼寧的綠色信貸投放卻僅為49.26億元;地方性金融機構綠色發展意識則亟待提高,全省144家法人機構中只有23家開展了綠色信貸業務,且業務規模較小。
綠色金融發展不僅涉及金融管理部門,還涉及財政、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住建等管理部門;參與主體不僅有金融機構,還包括大量的企業、第三方中介機構等。調查發現,一些地區部門協調和政策對接不暢的問題較為突出,導致金融機構難以及時掌握企業環保處罰等信息,影響經營決策。如當前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時需要與地方環保部門、安監部門溝通,獲取《環境、安全等重大風險企業名單及淘汰落后企業名單》,登陸省市各級環保部門網站、信用中國等平臺獲取企業環境評價結果、環保處罰情況,聯系各地市獲取中央環保督察結果、審計署檢查結果,無疑加大了信息搜尋與處理成本,影響了業務拓展。另外,由于管理部門在綠色金融領域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和指引,金融機構對于綠色信貸、債券、保險等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界定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給相關業務的開展帶來不便。以綠色債券為例,按照不同類型,項目認證標準分別由央行、發改委、證監會、銀保監會制定,尚未形成綠色項目認證標準的統一。
綠色項目普遍存在前期資金投入大、收益期限長、不確定性大、風險高等特點,本身具有一定公益性,兼具公共產品性質,這就決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起步階段尤其如此。目前,遼寧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嚴重不足,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機制尚未建立,甚至發生新能源發電企業可再生能源補貼到位不及時情況。從金融方面來看,現有宏觀審慎信貸規模調控機制對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的激勵不足,金融機構在優先發展綠色信貸業務、加大對綠色產業融資支持力度的同時,并沒有被允許適當增加信貸規模總量;現行再貸款政策也對綠色貸款無額外優惠支持,由于沒有支持綠色信貸業務的專設再貸款,無法獲得像支農支小再貸款模式那樣優惠利率的資金支持。正是由于現階段支持政策不足,造成一些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難以有效內生化、投資回報率不高、市場吸引力不足。
綠色金融發展關系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涉及對企業環保信息的判斷、環境風險的評估和貸款產品的定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綠色產業、綠色項目往往輕資產特征明顯,其風險隱蔽性、滯后性特征強,開展業務亟需環保技術和信貸業務兼通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商業銀行現有員工多為金融、財會專業背景,缺少從技術角度對綠色信貸業務進行可行性評估和風險識別、量化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信用評級等中介機構具備專業人才條件,但發展明顯滯后,這都限制了綠色金融發展。
加大對地方政府政績評估中環境因素的權重,促使地方政府及地方性金融機構支持和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制定綠色發展的地方法規,及時出臺城市綠色發展建設方案。學習借鑒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經驗,爭取早日試點。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探索成立綠色發展基金。根據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需求特點,明確綠色債券為地區綠色金融發展重點。進一步加大對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的宣傳教育,全面提升社會各界對綠色發展的認識。
在金融監管部門之間、金融監管部門與政府行政管理部門之間構建有效的跨部門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強金融監管部門與環保、安檢、質檢、經信等部門的信息合作,構建雙向信息溝通和共享平臺,及時溝通有關環境保護的技術信息、行業標準以及違法違規處置情況,有效促進信息共享。建立統一的綠色項目庫,探索綠色項目的認定標準和邊界,提出綠色項目的認定程序和方法,形成了一套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項目庫標準體系。
通過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將綠色項目的正外部性和污染投資的負外部性顯性化,為綠色金融發展提供足夠的市場激勵。比照對農村金融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建立對綠色金融的財稅、信貸政策支持體系。整合地方財政的各類環保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抓好補貼和補償政策落實,建立和完善對綠色投資項目的財政貼息政策和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對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收入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以及對綠色債券的投資收入實行減免稅收。繼續完善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納入了MPA制度,探索制定專門的“支綠”再貸款政策。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引領作用,發揮好開發性金融的綠色信貸主力作用。
金融機構應積極構建綠色金融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從組織管理、制度建設、流程管理、考核機制、信息披露、內控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制度體系,注重加強環境評估、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育和引進。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支持綠色金融評估機構的發展,引導現有專業服務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相關業務,加快地區綠色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