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朱熹與陽明對孟子盡心章理解之異同

2020-03-01 18:35:53徐會利
理論界 2020年1期

徐會利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在孟子看來,人盡到自己本有的善心,就意味著覺悟到了自己固有的善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于是就理解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而不丟失,養護自己的本性而不被外物改變,以此來對待天之所命。無論自己是長壽或是短命都不改變這種態度,只是修身養性等待天命。盡心、知性、知天在孟子看來是一貫的過程,是為了保持內心固有的善性而不丟失,培養人固有的四端之心。

研究朱熹與陽明對孟子盡心章的理解,除了看到朱熹與陽明對此章理解的不同思路之外,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研究者還應該看到儒家思想從先秦到宋明時代一以貫之的相同之處。關于朱熹和陽明的分歧,學者多就孟子盡心章研究孟子本意,或者從宏觀上研究朱熹與陽明之別,但將前后兩者聯系起來從微觀上——針對孟子盡心章來看朱王之異同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旨在探析朱熹與陽明對孟子此章不同的解釋思路并分析其得失,以便清晰地觀察宋明時代儒者對孟子理論的新發展。

一、朱熹與陽明對盡心章理解的相同之處

孟子盡心章涉及的核心概念便是心與性、命,到宋明時代,朱熹與陽明二人或明或隱都對此章闡發了各自的理解,雖然二人有很大分歧,但其共同之處在于,在心與性、命的基礎上,增加了“理”這一最高范疇,從而使心、性、命與最高的天理相聯系。此外,朱熹與陽明都重視心的主宰作用,這一主宰有兩方面的內涵:形體肉身之主宰與義理之主宰。

1.心之主宰功能

孟子尤其重視心的作用,“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所謂“大體”便是心,跟隨心而動,不是跟隨耳目之官,這樣才能不被外物遮蔽心的本來狀態,成為具有崇高德性的“大人”。孟子對心的看重這一思路被朱熹、陽明所繼承,到了宋明仍舊繼續發揮心的主宰作用,對心的重視和探討提升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朱熹這里,“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2〕可見,心具眾理,理存于心,天理落于人成為人之性,性在心中。“心者,一身之主宰也。”〔3〕由此來看,心是人的主宰,不僅主宰人的形體四肢的運動,而且主宰著人的是非等義理判斷。心的特點是虛靈知覺,正因心之虛才可容納性的存在,心有知覺外物的作用,才能對外物產生情感并作出各種判斷,對外物及時作出反應,比如饑餓的時候想吃食物、口渴便想要喝水、寒冷的時候想要保暖。若無心之主宰,人之行為會失去準則,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只剩個肉體罷了。正因為心的主宰作用使得人與其他外物區別開來,人心所秉受的天理之生生不息的善性成為人之特質。

在陽明這里,“若為著耳、目、口、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視,口如何言,四肢如何動……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4〕心同樣主宰著耳、目、口、鼻、四肢,心要視、聽、言、動,才有了人的各種器官的功能。至于如何視、聽、言、動才合乎天理,則應聽從內心的準則。陽明不把心當作那個生理器官意義上的心,若心僅指器官之心,已經死去的人為何有心卻不能正常運用?陽明將心提高到天理的地位,人之為人、心之為心在于此心通達天理,心中有性,此性才是導致人能視、聽、言、動的原因。至于如何視、聽、言、動才合乎天理,陽明認為要拋棄美色、美味、美聲等向外馳求之物,回歸本心、減去外在束縛才是符合天理的行為。陽明和朱熹一樣,二人都充分肯定心的主宰功能:不僅體現在心對人的形體肉身的主宰,更包含義理的判斷的主宰。心不能沉溺于外物的享樂,否則就會違背天理,心對是非善惡等義理的判斷是二人共同關注的問題。

總之,從對心的重視和心的主宰功能方面看,朱熹與陽明乃至孟子都是一致的,心主宰著人的四肢等器官的運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心對義理判斷的主宰,后者是儒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2.天理與本性之純善

“性即理也,何以不謂之理而謂之性?蓋理是泛言天地間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5〕陳淳作為朱熹的弟子,其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朱熹的認識。天理下貫于人成為人之性,性存于心中。從更廣意義上看,理是為各種事物和人所共有的,而性是理下貫于人而為人所特有之理。無論是理還是性,都是人與生俱來的。這是朱熹與陽明的共識。

天地化育萬物、生生不息體現了天地的德性,“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因此,天理是純善的,而人秉承天理為人性,因此,人性本來也是純善無惡的。無論是朱熹還是陽明,在承認人性的原初狀態是純善無惡這一方面與孟子是一致的,人都有為善的可能,之所以產生惡要歸因于后天。

天理的生生不已的特點正體現了其仁德之性,人與天同構,人秉承了天理之德性,因此,人性也本應該是純善無惡的。朱熹與陽明各自從天理生生不已以及天人同構、天理之純善無惡的角度推出人性本來是善的這一結論,雖然二人代表不同的理學觀點并有很大分歧,但是就其得出的對人性的本來狀態的結論來看,孟子與朱熹、陽明三人是一致的,這也構成朱熹與陽明理解此章的共同的出發點。

二、朱熹與陽明解盡心章的不同思路

朱熹從格物致知角度解知性與盡心的關系,從知與行的角度解“盡心知性知天”與“存心養性事天”二句,朱熹與陽明的分歧便主要聚焦于此二句。研究朱熹與陽明對孟子盡心章的理解,首先要明確孟子所講心、性、命、天與此二人所理解的不同,宋明儒者所理解的心、性、命、天是對以往認識的豐富,并且在這幾個范疇之上立了一個更高的范疇——“理”,天理的預設構成了宋明儒者討論心性問題的前提。宋明儒者所講之心是容納性的存在,而心或者性都來源于天理,因此,宋明儒者所講之心不單單是孟子所理解的道德本心,更是被置于一個與天理一樣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宋明儒者所講之性更是天理下貫于人的善性,不單單是孟子所理解的人異于禽獸之處。宋明儒者所理解的命也是天理落于人身之命,總之,相較于孟子,朱熹、陽明所講之心、性、命都賦予了天理的含義,代表了儒學發展到宋明時代,儒者對概念范疇賦予新的解釋思路。

1.朱熹解盡心章

(1)先知性而后盡心

“人有是心,莫非全體,然不窮理,則有所蔽而無以盡乎此心之量。故能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必其能窮夫理而無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則其所從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學之序言之,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6〕在朱熹看來,孟子所謂的“知性”相當于格物,“盡心”相當于知至,格物而后知至,知性而后盡心。“知性,然后能盡心,先知然后能盡,未有先盡而后方能知者。蓋先知得,然后見得盡”〔7〕心具眾理,只有先知性最后才能盡其心。這是朱熹對孟子此章的解釋思路。

孟子原文中是按照“盡心知性而后知天”的次序,因此,一般人總是認為先盡其心而后知其性,朱熹認為這就把前后次序顛倒了,他認為心性本不可分,“心只是包著這道理,盡知得其性之道理,便是盡其心”。〔8〕朱熹從天理的角度解釋知性、盡心、知天,認定知性在前,盡心在后。“知性者,物格也;盡心者,知至也。”要理解此句,不得不先理解朱熹對心與性關系的界定,“蓋郛郭者,心也。郛郭中許多人煙,便是心中所具之理相似,所具之理便是性。”〔9〕“心只是包著這道理,盡知得其性之道理,便是盡其心。”〔10〕在朱熹看來,盡心是指要盡見得、盡知得此心所包之理,要達到盡心就不得不先知心所具的眾理——性。因此,他認為知性與盡心是一個一貫的過程,知性與盡心有一個邏輯上的先后關系。

性所具有的道理都存于人心之中,窮盡性之理就是盡心的過程。因此,知性就是盡心,二者并無嚴格的界限和時間上的先后次序,但就實現目標而言,先知性而后才可能盡心,盡心是知性自然而然的結果。若只追求盡心,卻不知先體悟本心所具之天理,便不能實現盡心。“所以能盡其心者,由先能知其性,知性則知天矣。知性知天,則能盡其心矣。”〔11〕在朱熹看來,要先知得性之理,然后才能見得此心之盡。性只是此心所具之理,性之理存在于心中,盡知其性之道理便是盡心。

“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12〕程子認為,心、性、天,其實是一個理,只不過從不同的角度去言說罷了,從理的來源角度講叫做天,天是理所由以產生的存在;從人秉受天理角度講叫做性,性是心所具有的理;從存在于人身上的角度講叫做心,心是具有一切理并可應一切事的存在。知性盡心然后知天,最終追求的是認知最高的天理,而存心養性以事天,是為了具體實踐這一最高的天理。朱熹認為,僅僅認知天理、人性是不夠的,關鍵在于行動,認知此天理并能付諸實踐才是最高的智和仁。

朱熹從知而非行的角度理解盡心,“‘盡心、盡性’之‘盡’,不是做功夫之謂。蓋言上面功夫已至,至此方盡得耳”。〔13〕盡心不是實踐等外在工夫,而是知曉心內所具天理。盡心不僅是個過程也是追求的目標——心內所包含的眾理無所不知,存心是從踐行上符合理之要求。心內本來具備眾理,如今為何有能盡者、有不能盡者?朱熹從氣稟角度解釋這一差異,“盡心如明鏡,無些子蔽翳。只看鏡子若有些少照不見處,便是本身有些塵污”。〔14〕盡心便如同擦拭鏡子,這鏡子本來無所不照,本來是明鏡,但如今有照不清的地方,一定是鏡子沾染了污物,所以需要擦拭。今人本來具備天理,但在一定程度上受物欲所蒙蔽,所以不能盡其心,處于昏亂的狀態。因此,需要去除物欲,盡其心——盡知天理,能“盡得此心者,洞然光明,事事物物無有不合道理”。〔15〕能夠盡其心之人,行走坐臥無不符合天理。

(2)存心養性事天——知行相須

“存,謂操而不舍;養,謂順而不害。事,則奉承而不違也。夭壽,命之短長也。貳,疑也。不貳者,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則事天以終身也。立命,謂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為害之。”〔16〕朱熹不僅看重知,同樣看重行,有了天理還不夠,還要練習存養工夫,不因長壽或夭折而懷疑內在具有的天理和善性。存養天理要保持誠意和正心,不因人生境遇的好壞而產生邪念,從“盡心知性”到“存心養性”,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愚謂盡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養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17〕知其理并能行其事,人存養本來具有的天理和善性,不因夭壽亂其心,修身俟死,由此達到最高的智和最高的仁。若僅僅知卻不行,便等同于無知,更談不上“智”和“仁”。朱熹從知行相須的角度解釋盡心知性知天和存心養性事天,“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18〕知和行的關系如同眼睛和腳一樣,兩者不能相離,但相較于知,朱熹更看重行。盡心知性知天屬于知的范疇,存心養性事天屬于行的范疇,朱熹更看重存心養性事天的行動,“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行動所秉持的專一的態度,體現了“智”和“仁”的統一。

朱熹以“操而不舍”來解釋“存”,這和孟子所講“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萬物皆備于我矣”,“操則存,舍則亡”,“求其放心”具有一致性。孟子主張操存心中的四端之心,擴充善端成為仁義之人,朱熹所操存的對象是天理,而天理被視為純善無惡的存在、是仁義的象征,從此意義上看,朱熹對“存心養性事天”的詮釋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孟子思想契合的。

在教導人存養本來固有的善性方面,朱熹和孟子是一致的,都認為僅僅有善性或善端是遠遠不夠的,修身養性、存養內在固有的善性才能實現仁義。僅僅有善性卻不加存養,就有流于惡的可能。因此,孟子認為學問之道不過“求其放心”罷了,朱熹則教導弟子以盡心知性為知,以存心養性為行,以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為智之盡、仁之至,以此操存天理成為圣賢。

(3)朱熹解此章之得失

朱熹對孟子此章的理解,其得在于把握了孟子從性善之開端到培養、擴充善端的這一路徑,“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19〕人人生而具有四端之心,這可以以突然看見小孩子有入井的危險,而自然生出“不忍人之心”為證,這四端之心正是人性善的根據,但這并不能排除現實之惡的可能。因為四端之心雖然是人生而具有的,但若不精心培養,同樣有丟失善端流于惡的可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20〕求學問道不過是培養善端、求其本心,恢復善性的過程,丟了雞犬尚且要找回來,更何況丟失了人之本心呢?朱熹正是看到了孟子所主張的擴充善端的重要性,因此,認為僅僅盡心——熟知內心所具眾理是不夠的,更強調“存心養性事天”的實踐活動,此二人都從人性善這一端點出發,走向擴充、培養、踐行善的道路。

“孟子所謂盡心者,須是盡得個極大無窮之量,無一理一物之或遺。”〔21〕陳淳認為,盡心就是把心內所具眾理一一窮盡,所采取的方法就是格物,通過日積月累的格物工夫最終窮盡天理。這為學者提供了清晰的修行方向。陳淳作為朱熹的弟子,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朱熹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朱熹還是陳淳,都和孟子本意所講有些許偏離。

朱熹解此章時,其關鍵概念“性”、“盡心”與孟子原意有很大差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22〕孟子認為,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少,但正是因為這些許的差別才將人與其他禽獸區別開來,這細微的差別便是人之性,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構成人的善端,但是僅僅有善端是不夠的,只有細心呵護才能使善端得以擴充,最終順應本性成為善良之人。這種擴充善端的過程就是盡心,只有使善端真正得以擴充、培育才會實現人性之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性”,順應本性而為,從而與天相合。但朱熹將“知性”理解為“格物”,將“盡心”理解為“知至”,無疑將知性看作通往盡心的手段和方法,這和孟子的思路是相反的。

此外,朱熹所謂“盡心”,是盡知心內所具眾理,至于認知到何種程度才算“盡”,以及個人有限的經驗是否能完全實現“盡”其心,這都是現實的問題。朱熹所闡述的理論上雖然比較完備,但在現實修行中仍然存在諸多疑問。

2.陽明解盡心章

陽明通過對朱熹的批評闡發自己對孟子此章的理解,他反對朱熹從格物知至角度講知性盡心,沒有區分普通人和圣人的資質稟賦和功夫次第;此外,陽明批評朱熹將“盡心知性知天”理解為知,將“存心養性事天”理解為行,認為這有把知行割裂開的思想傾向。陽明將圣人、賢人和學者分開,認為不能籠統地要求不同資質的人都盡心知性知天,賢人和學者不可能一下子達到圣人的境界,因此,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功夫次第;陽明用知行合一觀批評朱熹的知行相須、以行為重的說法,認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1)工夫次第——“三知三行”

陽明是用《中庸》為孟子此章作解,將此章與“生知安行”的圣人工夫、“學知利行”的賢人工夫以及“困知勉行”的學者工夫相聯系,對朱熹的次序做了糾正。“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23〕生而知之者是最具智慧的人,學而知之者是極具有仁義之人,困勉而行之人是最勇敢的人,雖然人性無有不善,但這三種人聞道有先后,行道難易程度不同,等到各自按自己的道路通達目標后,這三種人也沒什么不同了。如果沒有生而知之的天賦,又輕視困勉而行的辦法,就很難達道了。雖然每個人資質稟賦不同,但達道的目標是一致的,聞道有先后,行道有難易,因此,每個人達道的方式可能不同,但一旦達道之后,無論生知安行還是學知利行,或是困勉而行,都沒有什么差別了。好學雖非智,卻足以破除愚昧,力行雖非仁,卻足以使人忘卻私欲,知恥雖非勇,卻足以使懦弱者振奮。

陽明看到了每個人生來具有不同的資質稟賦,正因為有資質的差異,所以不能對所有人都要求達到圣人的境界。“人之氣質清濁粹駁,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其下者必須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則一。”〔24〕在陽明看來,成為圣人不在于知識上多么淵博,成圣的標準只有一個:心純乎天理。因此,成圣功夫不在于追求知識、增長才干以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在于反觀本心,使心純乎天理,不摻雜絲毫外在之物。

陽明依據此章將人分為三種:圣人、賢人、初學者,并以《中庸》中的思想作為根據,認為只有“天下至誠者”才能“盡其性”,“知天地之化育”,“質諸鬼神而無疑”,若將之要求到普通人身上,便不能實現。故陽明將“盡心知性”歸諸生知安行的圣人。只有圣人能做到盡心知性知天,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并且能自然而然地踐行,而賢人所稟賦的資質不如圣人,不能生而知之,是通過學習而后才去踐行,才去存心養性事天,對于初學者不能直接要求其做“盡心知性知天”的圣人工夫,初學者在困頓中不因夭壽動搖自己的意念,能勉勵而行,修養身心就已經難得了。

陽明區分了“存心”與“盡心”,“存心者,心有未盡也。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與天為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須是恭敬奉承,然后能無失。尚與天為二。此便是圣賢之別”。〔25〕存心不同于盡心,存心是尚未盡心的狀態,事天仍是把自己和天對待來看,如子事父,臣事君,人與天仍是兩個物,恭敬事天,不失善性,這是賢人的狀態。而圣人卻能與天為一,實現人與天的高度契合,因此,比賢人修養程度更高。不因夭壽而懷疑人之本性天理,修身以俟天命,這是對初學者的最基礎的要求。從初學者到賢人、圣人,其要求越來越高,夭壽不貳是初學者的行為,存心養性事天是賢人的行為,盡心知性知天是圣人的行為。

圣人生而知之,能盡心知性知天,與天實現高度契合,與天為一;賢人則是存心(未盡心)事天,人與天猶為二物。因此,要求賢人存養本心,“存之而不敢失,養之而不敢害”,等存養功夫日益成熟,才可能達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的圣人境界。因此,陽明將“存心事天”歸于“學知利行”的賢人。而“夭壽不貳”又是比“存心事天”低一層次的工夫。“存心事天”雖然人與天為二物,但已見得有個天在前,知天命之所在,故能一心為善以“事天”;而“夭壽不貳”乃是教導初學者“不以夭壽貳其心”,不能因個人的人生境遇或夭壽等懷疑人的本心之善,修身以俟,雖然不曾見得天理所在,卻能修身俟命,安然自若,因此,陽明將“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歸于“困知勉行”的學者。

“朱子錯訓格物。只為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物格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26〕在他看來,朱子所解是將為學工夫倒做了,“知性”不是格外在事物之理,而是反觀內心,若一味要求初學者向外尋求事物之理,甚至讓初學者做至誠之圣人才能實現的“盡心”功夫,將使初學者徒費心力而一無所得。陽明不贊同朱熹將“知性”理解為格物,將“盡心”理解為知至,不贊同朱熹將孟子盡心章理解為知和行的結合,知行本來就是合一不可分的,不能將盡心知性知天理解為知,將存心養性事天理解為行,認為“盡心知性知天”和“存心養性事天”分為不同修養層次的人,將圣人、賢人和學者分開,對初學者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其“盡心知性知天”,而要循序漸進,從不以“夭壽貳其心”,逐漸“存心養性事天”最后才能達到“盡心知性知天”。陽明認為,朱熹沒有區分不同修養程度和不同資質的人,直接要求初學者就做生知安行的圣人工夫,這是難以實現的。

“譬之行路,盡心、知天者,如年力壯健之人,既能奔走往來于數千百里之間者也……既已能奔走往來數千里之間者,則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間而學步趨,而步趨于庭除之間,自無弗能矣;既已能步趨于庭除之間,則不必更使之扶墻傍壁而學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無弗能矣。”〔27〕

陽明認為,能夠達到盡心、知性、知天的人,不必說存心、養性、事天或“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因為前者已經包含并實現了后者,這如同身體健壯之人可以走數千百里的路程,一定是經歷過了孩童之年在庭院學步這一階段,因此,不必要求盡心、知性、知天的人還去修行存心、養性、事天的功夫,因為前者本來就已經實現了后者。同理,已經能夠做到存心、養性、事天的人,必定已經實現了“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因此,不必要求存心、養性、事天的人還去學習“夭壽不貳、修身以俟”,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礎上的。陽明批評朱熹“倒看了此意”,批評朱熹讓初學者就去做圣人的工夫,初學者是很難做到的。

(2)知行合一

朱熹認為,盡心知性知天是講知的層面,存心養性事天是講行的層面,雖然知行相須,但若要分個輕重,則行為重。此一區分,在陽明看來就有割裂知行的嫌疑。陽明把知行看作合一的,在他看來,關于知行只存在兩種可能的狀態:“不曾知”與“知行合一”的狀態,不包含“知而不行”這種可能,“知而不行”在陽明看來只是“不曾知”,陽明所認同之“知”,必定是與行合一的,知中含行,無行便不為知。

在陽明這里,“知”是一個主觀性的范疇,“行”不僅指人的實踐活動,還包含人的心理行為。明好色、明惡臭屬于知,好好色、惡惡臭這種心理活動陽明將之歸于行,是否真知曉孝悌之理,不是看其說了多少關于孝悌的道理,而是看其是否行孝悌之事。

之所以講知與行,不過是為了糾正那些懵懂而做不知其原因、憑空思索而不踐行之人,對于那些懵懂而做不知其原因之人,圣人教其知,即知曉這樣做的原因;對于憑空思索而不踐行之人圣人才講行,旨在教其實踐已知之理,無論是講知或講行,都是為了糾正古人的不當認識和行動,都是為了實現知行合一。陽明所講知行合一,強調個人體悟,由別人言傳得到的認識不夠真切,須得自己親身體悟方能得真知。

朱熹將“盡心知性知天”理解為知,“存心養性事天”理解為行,在陽明看來是將知與行割裂開來,沒有離開行的知,也沒有離開知的行,陽明采用知行互訓的方式界定知與行。陽明強調知與行的合一主旨是強調德行的培養和成圣的目標,“陽明以念為行,無疑有其道德涵養上的考慮:把觀念上的惡等同于實踐上的惡,旨在根絕觀念層面的不良動機,這也是陽明在以知為行意義上講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28〕由此看來,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具有防范惡念的意義,教人修身向善,同時也有教導人把善念轉化成善行的內涵。

三、結語

在對孟子盡心章的理解上,陽明與朱熹有很大的不同,朱熹是從格物致知角度解釋知性與盡心,認為“盡心知性知天”是從知的角度而言,“盡心知性知天”是從行的角度而言,“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從態度上而言,知性如同格物,盡心如同知至,知性而后才能盡其心。陽明則將孟子盡心章比配三種不同根器之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盡心知性知天”是生而知之的圣人才能實現的,“盡心知性知天”是學而知之的賢人才能實現的,“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而知之的學者能夠做到的。陽明以三種不同根器的人來反對朱熹以格物致知注解此章,用知行合一反駁朱熹從前知后行的角度注解此章。

朱熹所理解之“盡”是窮盡、盡知的意思,“盡心”就是盡知心內所含眾理,這不免讓人疑惑:至于認知到何種程度才算“盡”,以及個人有限的經驗是否能完全實現“盡”其心,針對這一問題,朱熹為孟子此章所做的注解引起了后世不少學者的批評,比如牟宗三。此外,陽明對孟子此章的分析與他對三種人格以及成圣工夫的理解相關,但陽明對此章的延伸發揮并不具有很高的說服力。

總之,朱熹與陽明分別從理學和心學角度分析此章,雖然和孟子原意不完全一致,但各有所長,二人對此章的理解體現了后代儒者對孟子研究的不斷深入與創新,借孟子此章不斷闡發并完善各自的理論體系。除了看到朱熹與陽明為此章注解的特色和發揮之外,也要關注從孟子到宋明時代儒者朱熹、陽明,不同時期的儒者關注的重點以及思想傳承的內在脈絡——對心性問題的重視,同時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與時俱進的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天堂| 欧美一区福利|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av在线5g无码天天| 5555国产在线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91丝袜乱伦|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久操视频|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91成人|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欧美网站| 在线无码私拍|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夜色91|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91麻豆国产视频|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性色综合网| 久久特级毛片|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在线国产三级|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欧美啪啪精品|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亚洲男人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18|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久草视频一区|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91青青视频| 99re精彩视频| 国产啪在线| 国产青榴视频| 国产精品va| 无码免费视频|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婷婷午夜天|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五月天久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