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凱提·吐爾遜
摘要:文章針對新疆地區交通運輸行業存在的環境問題,通過文獻檢索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考慮新疆交通運輸發展特征和背景,梳理了交通運輸領域在前期規劃、勘察設計、實施和投產運營階段的綠色發展現狀,提出了解決全生命周期污染問題的政策、標準體系和工程措施,構建綠色發展制度保障體系,推進實施綠色交通發展重大工程。
關鍵詞:綠色交通;污染防治;制度保障;融合發展;全壽命周期
0 引言
2018年5月18~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臺的《加強全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交通運輸部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自治區綠色交通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轉型升級,以交通強國、交通強區戰略為統領,結合新疆交通運輸發展階段性特征,因地制宜,著力實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組織創新、綠色出行、資源集約、裝備升級、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工程,加快構建綠色發展制度標準、科技創新和監督管理等三大體系,實現自治區綠色交通發展由“跟跑”轉向“并跑”,由試點示范轉向全面推進,由政府推動轉向全民共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交通發展現狀
“十三五”是新疆交通運輸投資規模較大、社會效益較好、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的時期,也是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初步建設期。在此期間高速公路的網絡骨架初步形成,普通干線路網布局更加完善;多式聯運等運輸組織方式得到推廣,清潔能源車輛占比增加,公眾綠色出行比例提升,節能環保培訓和宣傳工作有序開展;綠色發展的理念初步建立,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
雖然“十三五”期間新疆綠色交通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快速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運輸結構不合理、交通運輸組織方式落后、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綠色出行比例和公共交通分擔率較低,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低,公路沿線服務設施的污染防治任務艱巨,綠色交通制度標準體系尚未健全[1-2],綠色交通專項人才極為匱乏等,都制約了綠色交通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為:
在路網規劃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重路網規劃,輕環保與旅游資源整合,缺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規劃理念,使生態呈島嶼化、條塊化,自然景觀呈破碎狀態。
在工可論證中:公路選線選址不盡合理,使道路沿線出現城鎮化、街道化現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遭到破壞。
在勘察設計中:公路設計過程中重路基路面設計、輕環保及景觀設計現象突出。目前的環保篇章僅關注橋面徑流等的設計,公路與周邊環境的融合程度及景觀綠化等的設計較為缺乏。
在施工建設中:公路施工過程中主要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體現在施工機械的噪聲污染、施工揚塵引起的環境空氣污染、施工營地生活污水及生產廢水引起的水環境污染、廢舊材料造成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生態破壞主要體現在大量工程的占地和植被破壞,以及生態修復不徹底,效果不明顯等。
在運營管理中:公路運營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體現在營運車輛清潔化水平不高,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舊車輛淘汰力度不強,污染防治效率不高,公路基礎設施產生的污染源復雜多樣,缺乏針對性的污染源排查及治理方案。
在管理養護中:公路養護過程中的環境污染主要體現在廢舊路面的循環利用率不高。
2 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發展工程措施
為實現交通的可持續發展,達到既滿足交通需求,又減少資源投入和環境影響的目的,必須將不同交通方式間的分工與協調作為規劃的重點,協調滿足交通需求、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三者間的關系,協調規劃建設與使用管理的關系,協調滿足需求與成長管理的關系,建立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交通規劃理論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現有交通問題和交通環境問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交通發展。因此,需將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理念貫穿到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
2.1 交通路網規劃階段
倡導生態選線選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于穿越自然保護區、旅游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重要濕地及濕地公園、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區域新選線路時,優先選擇避讓方案。
根據項目所在地交通需求、旅游資源利用狀況、出行選擇大數據等,在前期規劃中融合智慧交通路網規劃、規劃建設無人駕駛和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如在編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規劃環評報告》《阿克蘇地區旅游交通專項發展規劃》《新疆公路交通環境監測網規劃研究》《天山北坡城市群公路發展戰略研究》等文件時,都在規劃階段貫穿了環保理念。
2.2 項目工可論證階段
根據項目區行政區劃、土地利用類型、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人文景觀、環境敏感要素等現狀特征進行線路方案比選,對重要的環境敏感要素進行避讓,對既有通道資源合理利用,避免重復修建。同時,減少占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對于穿越戈壁荒漠區、綠洲農田區、高山高海拔區等特殊地貌類型區域,因地制宜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斷面形式,盡量采用低路基、緩邊坡設計理念,少填少挖,追求取棄平衡。
2.3 項目設計階段
引入“交通+旅游+產業+生態”的環保設計理念,根據公路沿線的環境特征,加強風情小鎮、特色村寨、汽車營地、綠道系統等的規劃設計。在服務區和停車場,進行觀景臺、汽車露營地、旅游服務站等特色設施的設計。實現交通運輸業與旅游業的統籌協調、深度融合和共贏發展。同時,在景觀設計中,實施交通廊道綠化工程設計,在適宜綠化的路段大力推廣公路邊坡植被防護,合理選用如橡膠瀝青、降噪乳化瀝青等綠色材料。對于改擴建公路項目,要提高交通運輸廢舊材料的循環利用率。
2.4 項目實施階段
實現裝配式標準化施工,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降低養護成本,延長使用壽命,并嚴格落實生態補償機制。以制度為保障,檢測數據為支撐,工程監理為指導進行全方位的項目管理。
加強污染源的源頭管控,在公路建設的施工期和運營期進行實時監測,明確由于公路施工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措施。同時,增強環保監理的積極主動性,加強工程監理中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切實貫徹落實環保、水保文件中提出的減緩不利環境影響的具體措施。
2.5 項目運營和養護階段
加強公路沿線各類環保設施的維護和更新,確保各項設施正常運轉,嚴禁亂排亂棄,實現達標排放。對全疆公路沿線設施的環保情況進行摸排并形成調研報告,對服務區、收費站等小型燃煤鍋爐、污水處理設施、固體廢物處理機制等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分區域分批次的整改方案。
在進行預防性養護和路面病害修復中引入成熟的瀝青冷拌料技術。在大中修養護中因地制宜地使用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冷再生等施工工藝,提高廢舊路面、瀝青等材料的循環利用率。利用如新疆舊路改造評價及改善對策技術研究、橡膠瀝青技術在新疆瀝青路面中的推廣與應用、國產環氧瀝青在橋面鋪裝中推廣應用技術研究等科研課題的成果進行轉化與應用。
各地州中心城市進行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應用示范,鼓勵節能環保車輛優先使用,推進運輸裝備升級換代,加快老舊高能耗、高排放營運車輛的淘汰力度。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優先使用新能源汽車,逐年提高新能源公交車在新增公交車和更換公交車中所占比例。到2020年,烏昌石區域出租車、城市公交車氣(電)化率達100%,其他地州在2022年氣(電)化率達70%。
3 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發展其他措施
實現交通運輸業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轉變,除必要的工程措施外,還應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體系、綠色交通科技創新體系和綠色交通監督管理體系,提升行業節能環保管理水平。加快構建綠色交通規劃政策體系,編制交通運輸行業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輸組織等方面的綠色交通標準[3-4]。
3.1 構建綠色交通制度保障體系
3.1.1 綠色交通政策與標準
(1)加快構建綠色交通規劃政策體系。2019年發布《自治區綠色交通中長期發展規劃》《天山北坡經濟帶綠色交通發展規劃》,并納入“交通強區”戰略規劃研究中。2018年底制定自治區綠色交通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健全綠色交通的評價考核體系。
(2)落實完善綠色交通標準體系。全面落實交通運輸行業基礎設施、運輸裝備、運輸組織等方面的綠色交通標準。2020年前根據綠色交通標準體系,有序推動節能降碳、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監測監管等地方標準的制定。鼓勵各地企業制定應用具有當地區域特色的綠色交通標準。
3.1.2 綠色交通科技創新體系
(1)強化綠色交通科技研發。強化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協同,依托廳系統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博士后工作站等,整合創新技術力量資源,依托行業重點實驗室、行業協同創新平臺,于2018年6月底前成立新疆交通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交通運輸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和本地化應用研究。2019年制定綠色交通科研指引目錄,重點支持清潔能源應用、交通環境污染防治、交通運輸環境監測、能耗統計監測體系等技術研發和應用。
(2)推動綠色交通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鼓勵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全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進視線誘導標、積雪標桿、棚洞、擋雪板、管式化風墻等交通科技成果轉化和“四新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綠色交通人才培養、引進和交流工作,加快引入國內已成熟應用的交通技術,完善綠色交通科技創新成果的評價與轉化機制,加快先進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的示范、推廣與應用。加快推進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大力推動“互聯網+”交通運輸發展,提升交通運輸運行效率。借鑒國內綠色交通發展經驗,加強國內科技和成果交流合作。
3.1.3 綠色交通監督管理體系
(1)提升行業節能環保管理水平。2020年前健全綠色交通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監測統計體系,推動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加強綠色交通管理力量配備。嚴格執行國家環保“三同時”制度,深入開展交通運輸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加強與發展改革、環保等部門及地方政府協同合作。2018年起按照大氣、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分工,配合完成大氣、水污染治理攻堅任務。
(2)建立能耗統計平臺及環境監測網絡。2018年起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穩步提高環境監測數據的統計及分析評價能力。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加大施工期環境監測與監理力度。2019年建立能耗統計平臺,制定交通運輸行業能耗統計標準,完善交通運輸能耗統計監測報表制度。
3.2 推進實施綠色交通發展重大工程
重點實施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大力推廣多式聯運及物流信息化建設,推進綠色出行行動、集約資源利用及運輸裝備升級換代,實現運輸裝備能源清潔化,推廣環保節能“四新”技術、實施交通廊道綠化及路域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等工程,形成綠色發展新模式。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要培育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大力推廣風力、太陽能及光伏發電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
4 結語
針對新疆交通運輸行業綠色交通發展背景及現狀綜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措施,如加快推進綠色交通發展政策與標準的制定、實施綠色交通發展重大工程及其他工程措施,為地區綠色交通發展提供智囊支持。
未來綠色交通發展方向應注重“交通+旅游+生態”頂層設計,研究路景融合、路旅融合,在形成“車在路上走、人在畫中游”的生態景觀基礎上,成為帶動沿線的旅游、扶貧、產業發展的“金絲帶”。推廣“交通+新能源”,應用新能源車船、光伏發電、智能通風控制等環保新技術、新設備。推進“互聯網+”的業態創新模式,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動態信息服務以及網聯車輛自動駕駛的一體化智慧交通系統。增強“交通+節能減排”意識,通過能耗監測平臺等的建設,掌握能源消耗的動態趨勢及交通行業能耗結構,助力交通行業節能減排建設,也順應了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為投融資模式創新提供新視角。
參考文獻:
[1]胡建強,許家雄,江祥林.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公路與汽運,2018(2):20-25.
[2]李晨龍.綠色低碳公路運輸站場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5.
[3]姚霞霞,盧 毅,張 生.構建長沙市綜合和諧綠色交通體系[J].湖南交通科技,2008,34(3):153-156.
[4]王利軍,李英杰,陳 強.區域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評價[J].交通企業管理,2014,29(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