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初明 駱俊暉 米德才 于偉然
摘要:小直徑支盤樁是一種變截面樁,具有強度高、工后沉降穩(wěn)定周期短、沉降量小,單樁及群樁穩(wěn)定性高等特點,適合處理軟土路基。文章結合潮汕環(huán)線高速公路項目一期工程T7標河溪互通工程實例,通過擠擴支盤樁軟基處理現(xiàn)場試驗,對支盤樁與等截面管樁承載性能進行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實測結果對比分析,得出支盤樁承載力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且其單樁及群樁沉降量小、穩(wěn)定性好。
關鍵詞:支盤樁;軟土路基;承載力;穩(wěn)定性
中國分類號:U416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基礎建設工程中,樁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使用,典型案例如在中國上海中心大廈(632 m)采用了直徑為1 m、樁端埋深88 m的大直徑超長灌注樁[1];中國港珠澳大橋島隧結合段應用了高壓旋噴樁[2]。本文主要是介紹一種新型樁型——小直徑支盤樁,小直徑支盤樁直徑一般為600 mm,是在等直徑灌注樁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在樁身的不同位置增加分支和承力盤。支盤樁的特點是:承載力高;完工后穩(wěn)定周期短,沉降小;支盤樁樁身剛度大,單樁及群樁穩(wěn)定性高;減少后期預壓工序,可節(jié)省工期[3]。
軟土路基,是指強度低、壓縮量較高的軟弱土層,軟土包括保水的軟弱黏性土和淤泥[4]。樁基礎在軟土路基的使用也是極其廣泛。在軟土路基中,由于軟土中普遍存在淤泥和軟弱黏性土,使普通等直徑樁的側摩阻力利用率不高,只能通過樁端進入較深的持力層從而通過端阻力提供承載力。相比等直徑普通樁,支盤樁更適合用于軟土路基中,支盤樁通過支盤提供的端承力和側摩阻力,不用進入深層持力層也可大幅度提高承載力。同時,小直徑支盤樁仍存在著較多的關鍵技術問題需要解決[5]。
1 現(xiàn)場試驗分析
1.1 工程概況
潮汕環(huán)線高速公路項目是廣東省高速公路網(wǎng)規(guī)劃“十縱五橫兩環(huán)”高速公路主骨架網(wǎng)中的加密線,呈半環(huán)形穿過粵東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項目全長約82.2 km,多處于沿海軟土地基范圍,T7、T12、T13標主線位于牛田洋區(qū)域內,地表以下存在10~20 m流塑狀淤泥層(含水量為80%~100%,孔隙比為2.1~2.7),地質條件非常差,地基處理費用高,現(xiàn)有的處理方案多有局限性。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地質調繪成果及鉆探揭露,地層物理力學性質參數(shù)如表1所示。
1.2 支盤樁在軟土路基中的承載力分析
地質資料顯示該場地上部淤泥物理力學性質非常差,管樁地基處理往往存在單樁承載力低、軟土地基適應差及路基滑移等問題,在潮汕環(huán)線高速公路[6]項目一期工程T7河溪互通擠擴支盤樁軟基處理試驗段進行現(xiàn)場試驗對比,分析現(xiàn)場試樁的結果顯示,小直徑支盤樁在淤泥層中成樁及砂層中能成盤的效果良好。
支盤樁為摩擦多支點端承樁[7],是在等直徑的樁身增加支盤,通過支盤大幅度地提高支盤樁的承載力。支盤樁承載力=側摩阻+支盤端阻+樁端阻[8]。支盤樁單樁軸向抗壓容許值[Ra]計算公式由《JTT55-2013橋梁擠擴支盤樁》式(B.1)、(B.2)得下列公式:
通過在T7進行擠擴支盤樁軟基處理試驗,對樁承載力性能進行測驗,樁長32.1 m,樁徑為60 cm,設置2盤1支,分析得到圖1及圖2。如圖1所示,可知通過樁身內力檢測,結果是支與盤是協(xié)同受力的。如圖2所示,合理地設置支、盤的位置,支與盤承擔了60%左右的承載力。通過公式計算[Ra]約等于2 200 kN,支、盤占總承載力約60%。計算結果與實際的檢測結果基本相符。
1.3 支盤樁在軟土路基中的沉降分析
根據(jù)支盤樁試樁靜載荷試驗,在2 200 kN豎向荷載作用下,得試驗成果如下頁圖3所示。擠擴支盤樁的豎向沉降約2 mm,沉降滿足規(guī)范要求,可認為樁基基本不發(fā)生豎向移動。其中最大沉降量為56.67 mm,最大回彈量為17.76 mm,回彈率為31.3%。
2 數(shù)值模擬分析
2.1 建立模型
依據(jù)前期工作確定地基土層參數(shù),樁、梁、土工格柵參數(shù)如表2所示。根據(jù)實際工程進行建模,計算厚度為4倍樁距,在生成網(wǎng)格時應當注意單元尺寸和形狀盡量一致,相鄰單元尺寸差異不大,采用八節(jié)點實體單元進行網(wǎng)格劃分。對土體前、后、左、右、下進行約束,添加土體自重,重力由上至下傳遞。群樁和土工格柵網(wǎng)格劃分同土體一致。最后對單元材料進行屬性確定后進行數(shù)值分析。
2.2 沉降分析
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對單樁沉降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路堤中心支盤樁沉降量最大,達12.8 cm,越靠近道路兩邊的支盤樁沉降量越小,最小沉降量約為2.8 cm。單樁沉降量變化規(guī)律呈現(xiàn)為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由于群樁中每根單樁的初始剛度相同,在受到樁土、樁樁、土土之間相互作用時,每根樁的剛度發(fā)生內弱外強的變化,從而致使中部沉降大,外部沉降弱。
2.3 穩(wěn)定性分析
使用有限元軟件對路面沉降及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填土高度為8 m,設置60 cm碎石墊層,墊層頂面及底面分別設置1層土工格柵。設置地連梁選取間距為4 m,等邊三角形布置連梁尺寸為60 cm×80 cm,滿足裂縫控制要求。設置地連梁的目的是固定樁的上部,保證路基的整體性、穩(wěn)定性,使上部荷載更有效地通過梁傳遞到樁上,避免出現(xiàn)“鼓包”現(xiàn)象。在設置地連梁之后模型需要重新計算,需要考慮上部所有荷載作用在梁上,由梁傳遞到樁上。優(yōu)化后重新進行數(shù)值模擬計算。由于路基填土與梁間土的自身強度、壓縮模量不一樣,導致土體變形不一致。路基填土加設有土工格柵及碎石墊層,沉降小,而梁間的土自重沉降大,導致沉降量不同,引起差異沉降,所以地連梁的沉降量與梁間土的沉降量不同,如圖5所示,安全系數(shù)達到2.3,路基穩(wěn)定性好。
3 結語
(1)支盤樁中的支盤,提供了端阻力作用及其與土的共同作用,使支盤樁承載力大于等直徑普通樁。具有強度高,工后沉降穩(wěn)定周期短、沉降量小,單樁及群樁穩(wěn)定性高等特點。因此,在軟土路基中,支盤樁的適用性較好。
(2)由于樁的剛度發(fā)生內弱外強的變化,導致路堤中心支盤樁沉降量最大,達12.8 cm,且越靠近道路兩邊的支盤樁,沉降量越小,最小沉降量約為2.8 cm。單樁沉降量變化規(guī)律呈現(xiàn)為中部沉降大、外部沉降小的特點。
(3)現(xiàn)場對樁承載力性能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支與盤是協(xié)同受力的,應合理設置支、盤的位置,支與盤承擔了60%左右的承載力。采用理論公式對承載力進行計算的結果與現(xiàn)場實際檢測結果基本相符。
參考文獻:
[1]王衛(wèi)東,李永輝,吳江斌.上海中心大廈大直徑超長灌注樁現(xiàn)場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1,34(12):1 817-1 826.
[2]王延寧,蔣斌松,于 健,等.港珠澳大橋島隧結合段高壓旋噴樁地基沉降試驗及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6):1 514-1 521.
[3]王 輝.淺談擠擴多支盤鉆孔灌注樁在某小區(qū)工程中的應用[J/OL].科技展望,2014(16).
[4]王 磊.軟土路基特性及處理措施分析[J].交通世界,2016(19):32-33.
[5]盧成原,施 穎.擠擴支盤樁的研究進展[C].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2002.
[6]佚 名.廣東省公路學會舉辦潮汕環(huán)線高速公路擠擴支盤樁技術交流及現(xiàn)場觀摩活動[J].廣東公路交通,2017(5):13
.
[7]巨玉文,梁仁旺,白曉紅,等.擠擴支盤樁承載變形特性的試驗研究及承載力計算[J].工程力學,2003,20(6):34-38.
[8]錢德玲.新型擠擴支盤樁的數(shù)值模擬及其在優(yōu)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7):1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