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逍 林珠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速公路路線對環境所造成影響的同時,分析高速公路路線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并提出了路線設計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設計要點。
關鍵詞:高速公路;路線設計;環境保護
0 引言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貨物運輸以及出行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推動了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規模的擴大以及通車里程的增加。據《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2018―2030年)》數據顯示,截止到2030年,廣西在原規劃的基礎上新增路線里程6600km,改擴建里程1400km,合計新增建設規模8000km;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5200km,面積密度將達到6.4km/100m2,比原規劃的面積密度3.6km/100m2提升78%。屆時,廣西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15200km,形成“1環12橫13縱25聯”的高速公路網,“環廣西高速公路”也將形成。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網絡逐漸建成且規模不斷擴大,高速公路由于長度較長且經過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和生態環境。同時,因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砍伐大量樹木,加之高速公路運營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汽車尾氣和煙塵等問題,還會由于交通噪聲和振動等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為此就需要在規劃和設計高速公路的階段,在設計標準上除了對地形條件、長度、造價等進行考慮,還要重點做好對環境的保護。
1 路線對環境的主要影響
在高速公路路線設計中,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社會環境、生態環境、水環境及空氣環境等。
(1)對農田等耕地、房屋或電桿等建筑物以及天然水域進行占用,對沿線周圍的居民生活以及正常的農業生產造成影響。
(2)在高速公路路線在穿越不同的行政區域的過程中,對現有的行政區域劃分、城鎮布局以及土地、道路、水域以及其他農副產品養殖或生產區域造成分割的影響,同時還會對路線周圍的人際交往、信息傳遞以及貨物流通、交通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3)建設中可能改變了沿線地區的生態環境,還會在山地開挖過程中造成對原有植被和景觀的破壞,增加出現水土流失以及斜坡失穩問題的概率,以及導致其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質災害數量的增多。
(4)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主要是高速公路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會由于各種廢氣、廢水以及廢渣、揚塵等問題而對周圍的大氣環境、土壤以及水資源等造成污染和破壞,而且在后期的運營中,由于大量的車輛通行而產生汽車尾氣等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
2 路線設計應注意的環境問題
2.1 路線走向的控制問題
在進行高速公路路線設計時,對路線走向的控制,重點就是要在對地質因素、路線的起止點位置和延伸方案進行綜合考慮的同時,控制好城鎮的進出口、機場港口的位置以及重要鐵路和公路干線的交叉位置與方式,此外還有對電網、通訊、地下管網、各種礦產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等分布情況的考慮。在路線的規劃設計中需要保證與公路和環境的協調,盡量避開城鎮等人口密集的區域,同時還要避開名勝古跡以及軍事設施等區域。在保證上述要求的基礎上,還要盡量保證路線的連續性以及均衡性,保證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一致,且符合和諧、立體景觀的設計要求。如果公路路線設計需要經過景區或古跡時,既要充分考慮線性走向的合理性和經濟性,同時也要與周邊的環境相結合,做到“過境不入境”,不破壞自然景觀,如果公路設計與古跡景點保護出現沖突時,始終將環境保護放在首位。
2.2 沿線土地資源的利用問題
在開展路線設計之前,需要沿著路線所要經過的區域進行現場的實地調查研究,針對沿線不同地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和實際的土地資源來開展路線的合理布設。比如可以在平原地區少占或者是不占高產的農田以及經濟園區,盡量占用荒地以及荒灘等地區;對山區來說,應盡量少占或不占經濟林區以及田地,而對荒嶺和荒山等進行占用。針對上述農田等地區,也可以通過擋土墻或高架橋等方式來減少對土地資源的占用。
2.3 沿線水資源的保護問題
在高速公路路線設計中,禁止穿越劃定的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同時還要盡量避讓農田灌溉以及養殖水庫等水域,可以在水體的下游進行建設。如果在建設中不可避免對上述水域造成占用,應盡量擇地進行恢復,或者是對水質進行隔離保護。對于確實無法避繞的情況,路線設計階段需要對水源保護區的水文地質情況進行詳細查閱,保護區域內應設置警示牌、強化護欄設計,加高防撞護欄等,橋面設計需預留徑流水收集系統。實際施工階段,對工期進行合理安排,杜絕在汛期施工操作;嚴禁在水源地的上游進行取水,保證水源的充分供水量;不能在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拌和站、預制場所,對施工場地實時灑水,防止出現飛土揚塵情況。
此外就是要盡量避讓有重要經濟效益、旅游價值以及保健作用的水體,同時在水域占用時盡量不要改變其流向或者是造成水斷面的壓縮,避免出現水流的堵塞和阻斷,對周圍的水土資源造成污染。
2.4 沿線水土保持的問題
為了滿足水土保持的要求,需要在線路設計中盡量減少高填深挖對環境的破壞,而且要盡量降低平原地區的路基填土高度,通過對排水以及防護工程的適當設計,在穩定路基的同時也實現土地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美化。而在山區則盡量通過上下行分離的方式來確保道路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或者是通過高架橋的方式跨越沖溝發育地段,通過綜合排水系統和工程防護措施的設計來盡量減少對山體的切割,避免出現水土流失的問題。
2.5 生態環境問題
公路路線設計,尤其是對山區公路路線設計,要格外關注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情況。不能一味用傳統定線的方法設計路線,需要充分考慮施工地區的實際地形、山體的生態環境等因素,合理設計路線走向。同時盡可能不去進行大量的填土挖土工作,把公路與附近的生態環境融合成一體。考慮到公路修建過程中出現的地質斷面情況,可以采取多種路基形式,使山區高速公路設計方案與原有的地形地貌相互和諧,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3 路線環境保護設計要點
(1)在開展路線的總體設計時,需要在綜合考慮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環境空氣以及交通噪聲影響等因素的基礎上對相應資料進行收集,而且在國家針對環境保護相關規定要求下開展技術分析論證。例如,如果路線設計時涉及水源地,且確實無法避繞時,需要對施工區的水源地質條件進行充分的調研,做好隔離防護,嚴禁在水源地尤其是上游地區進行具有污染和破壞性的施工操作(禁止穿越水源一級保護區)。
(2)在線形設計時,首先是在平面直線線形設計時盡量合理搭配直線、回旋線以及圓曲線等不同的線性,而且構成以曲線為主的平面線形。針對縱斷面的線形設計,盡量通過平緩的縱坡以及具有較大半徑的豎曲線來確保行車安全,同時對視距進行擴大和對路容起到美化的作用。針對具有較寬橫斷面的設計,最好是對分離式斷面進行靈活應用,而且可以對路基邊坡進行適當的放緩,或者是將邊坡的變坡點進行適當的修整,保證其邊坡盡量地向地面靠近。路線環境設計還需要對自然風景進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并且在曲線內側進行各種自然景觀或風景名勝的設計,保證公路線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3)針對路線景觀再造的設計來說,不僅要做好綠化,而且要做好沿線構造物的設計建造。在對綠化進行設計時需要因地制宜地對不同的草木組合進行利用,保障其美化路容、穩定路基以及確保車輛行駛安全等作用。針對沿線構造物來說,應滿足當地的建筑風格以及風土人文等要求,或者通過多元化的風格來構成獨特的公路景觀。
(4)公路路線設計時,需要考慮一些環境因子,通過對環境因子的判斷和計算,最終獲取最佳的設計路線。環境因子主要有土地和耕地的占用比、誘發地質災害與否、對生態敏感區的影響程度、是否產生廊道效應、是否造成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是否存在居民拆遷安置的情況、是否產生噪音污染和大氣污染等。
4 結語
目前我國的高速公路建設和通車里程不斷增加,表現出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和污染等問題。為此針對在高速公路路線設計中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問題,需要在路線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對路線走向的設計、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對水資源的保護以及確保水土保持等因素,通過有效的總體設計、線性設計以及路線景觀再造設計等來確保高速公路路線與環境相協調,保證將整個公路融入大自然中,推動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和運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錦濤.高速公路路線設計與環境保護[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8(5):103-104,107.
[2]劉 華.高速公路路線設計與環境保護探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8,41(8):194,196.
[3]吳 濤.環境保護的高速公路路線設計[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