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交媒體的發展使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更廣泛,內蒙古民族文化通過社交媒體傳播的途徑很多,微博傳播、即時通信傳播、搜索引擎傳播、微視頻傳播等多種傳播形式,對文化傳播起到推動作用,同時可以廣泛增加受眾的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關鍵詞:社交媒體 民族文化 傳播途徑
內蒙古民族文化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形成內蒙古地區人民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精神價值,從而形成民族集體人格。社交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交流,拓寬了文化途徑,改變著民族文化代際傳播的困境,讓更多的年輕人以能夠接受的方式感受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一、社交媒體發展概述
社交媒體是指互聯網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微視頻等。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炫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制造了人們在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是吸引著傳統媒體爭相跟進。
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有很大差別,傳統的社會大眾媒體,包括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媒體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與銷售。新興的社交媒體,多出現在網絡上,內容可由用戶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關系社交的集結,可以自行根據愛好等形成某種社群。社交媒體的服務和功能更先進和多元,但費用低廉,傳播效果好,廣受現代年輕人的喜愛。社交媒體從傳播結構、近用能力、專業要求、即時程度、信息固定等方面都與傳統媒體有較大差別,社交媒體的出現是傳播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播效果。
二、運用社交媒體加強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的意義
(一)社交媒體促進內蒙古民族文化的網絡化傳播
社交媒體是技術發展的產物,社交媒體是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拓寬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能夠讓更多的人以更易接受的方式了解民族文化,讓更多的人認識民族文化。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社交媒體兼具“分眾”與“聚眾”的屬性,正在為民族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帶來新氣象與新機制。2009年以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軟件在我國互聯網用戶中廣泛使用,今天的受眾生活在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也是一個“社交媒體”的時代,個體作為社交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正在以點贊、轉發、評論、再創作等方式為一條信息的傳播不斷增值,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形成“病毒式傳播”效應。 分眾、聚眾乃一體之兩面。就社交媒體所搭建的網絡來說,其本質是體現了一個以“個人”為中心的網絡結構特點,該網絡與無數以其他使用者為中心的網絡既有重疊,也有分離,從而形成了相互間具有敏銳互動效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龐大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應將會對文化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細分”的市場化過程。社交媒體加快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使得具有相同興趣與品味的人更容易建立聯系。
(二)碎片化傳播激活了網上民族文化
社交媒體時代,受眾在接受信息方面更加自由和富有個性色彩,多元的文化環境、教育背景和文化價值取向使人們對同一信息的理解千差萬別。信息在從傳播者向受傳者的傳播過程中,伴隨著噪音、反饋和修正行為,這些行為的發出者有集體、官方、個人,而個人又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角色定位。因此即使是有計劃地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民族文化傳播,傳播效果也難免碎片化。消費主義、后現代是當下社會語境的特點,拼貼、解構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碎片化的民族文化傳播換來的可能是更加碎片化的傳播效果,對民族文化信息感興趣的除了本民族人士、部分民族文化愛好者,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旅游者。走馬觀花式的觀看,浮光掠影式的印象將民族文化進行了分化肢解,不夠系統和邏輯。但是碎片化傳播也一定程度上將民族文化激活了,其強大的交互性吸引更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到網絡民族文化的構建當中,網絡許多詞條的初建、數次的編輯和修改都由網友完成。社交媒體的出現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傳播速度,擴大了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
(三)虛擬社群的凝聚力整合了民族文化
社群化、虛擬的信息傳播是社交媒體的重要特點,虛擬社群與從群體“社會邊界”或綜合角度來界定族群有一定的重合度,但不完全重合,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虛擬民族族群,這就讓民族文化在社交媒體生根發芽,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語言、民族藝術、民族宗教、民族手工藝、民族影視等,這些傳播介質承載著民族表達、民族交流、民族情感。
三、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途徑
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內蒙古民族文化的途徑有很多,主要分為內蒙古文化微博(博客)傳播、內蒙古文化即時通信傳播、內蒙古文化微視頻傳播、內蒙古文化社區傳播等。
(一)內蒙古文化微博(博客)傳播
微博即微型博客,也就是一句話博客,博客無字數限制,微博字數限制在140字以內。微博(博客)傳播信息共享迅速,其信息發布速度比傳統媒體和一般網絡媒體要更為迅速。其中微博作為傳播內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分享和交流信息的平臺,是重要的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的渠道。目前,許多內蒙古民族文化的相關信息、內蒙古民族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內蒙古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要素結合的信息大多都是在微博中傳播的。例如,在呼和浩特的大中小學,和林格爾捏面人、剪紙、蒙古族皮雕畫、布貼畫等30多個“非遺”項目進入學生課堂,在微博中傳播,讓普通受眾對“非遺”項目進課堂有了關注。傳播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微博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由內蒙古民族歌手、作曲家、學者等名人創辦的微博,例如騰格爾、武利平、玲花等,此外還有各類博物館,如昭君文化博物館、紅山文化微博、河套文化微博等多類型文化微博。這些微博都對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內蒙古文化即時通信傳播
在現代信息社會,即時通信工具在互聯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成為社交媒體環境下最典型的傳播形式。目前,QQ與MSN是我國受眾使用最多的即時通信手段,微信雖然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才推出的即時通信軟件,但其用戶注冊量已經超過10億。QQ與MSN主要運用于企業溝通、團體協作,微信主要集中于人際交流,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通過對話框進行交流溝通。同時,微信公眾賬號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可以更好地與訂閱者進行溝通。涉及內蒙古文化的微信公眾賬號眾多,如蒙古麗人、蒙古語、蒙古文化周刊、夜聽蒙古、蒙古圈、蒙古文化、蒙古百科、蒙古民俗聯盟、蒙古草原情、蒙古智庫、蒙古歌曲欣賞、蒙古視頻、蒙古舞蹈圈等各種微信公眾賬號,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內蒙古民族文化。通過微信公眾賬號,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得更為便捷,個人選擇訂閱相關微信公眾賬號,選擇前提是對內蒙古民族文化有興趣,有了解內蒙古民族文化的欲望,因此相關的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公眾賬號傳播效果顯著,這些微信公眾賬號所聚集的受眾都是有效受眾,相關微信公眾賬號的運營者也與受眾建立了良性互動關系。
(三)內蒙古文化微視頻傳播
在內蒙古民族文化區外傳播效果調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語境下的內蒙古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當被問及“哪些渠道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時,快手、抖音等熱門網絡短視頻平臺成為最熱門的選項,被選率為54.91%,在梨視頻官方網站中搜索內蒙古,有1751條短視頻,各類型有關內蒙古的視頻,在抖音中搜索內蒙古,內容種類繁多,民族舞蹈、方言、民歌、旅游等,還有眾多娛樂視頻,例如內蒙古人騎馬上學、騎馬限號等短視頻,讓人一笑之余,對內蒙古淳樸真摯的民族文化印象深刻。
內蒙古民族文化是內蒙古各民族在不斷的發展中積累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化傳播有益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高文化認知度,因此,文化工作者應認識到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在保護內蒙古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拓寬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整合文化傳播力,提高內蒙古民族文化認可度,塑造內蒙古新形象。
參考文獻:
[1] 丁麗.數字技術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傳播途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4(1):17.
[2] 希娜吉.新媒體環境下藏文化傳播研究[J].西藏科技,2018(8):34-36.
[3] 劉艷婧.內蒙古民族文化區外傳播效果調查[J].新聞論壇,2019(2):61-65.
基金項目: 本文系河套學院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社交媒體環境下內蒙古文化傳播研究”,項目編號:HYSQ201813
作 者: 錢聰,河套學院漢語言文學系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