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琦 張援 王云濤
(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663)
在政治、經濟飛速發展的前提下,全民健身將掀起一股新的高潮。生活在“城市森林”的辦公室人群,他們有著較高的收入和看似舒適的生活。辦公室人群簡稱“白領”,指企業中無需進行大量體力勞動且文化水平較高的一類工作人員,可是在他們衣著光鮮的背后承受著巨大的身體和精神壓力,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為了解所在區域白領人群的體育鍛煉狀況和運動損傷情況而進行了調查。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向辦公室人群發放相關問卷,其中共得到有效樣本179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72人。年齡為23~59歲,平均年齡為(40.7±8.7)歲。受教育程度,小學1人,占0.6%;初中4人,占2.2%;高中或中專5人,占2.8%;大學(含大專),92人,占51.4%;研究生及以上77人,占43.0%。
1.2.1 問卷調查法
自行設計與此次研究相關的“體育鍛煉調查問卷”,該調查表包括28題,共發放問卷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79份,采取現場發放、面對面填寫指導,當場回收的調查方式,問卷有效率為99%。對辦公室人群的體育鍛煉情況進行整體分析。
1.2.2 數理統計法
研究采用EpiData 3.1進行數據錄入,用SPSS 20.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采用頻數統計、t檢驗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獲得統計結果。

表1 不同性別人群運動前熱身運動的情況

表2 不同性別對肌肉力量練習重視程度分析

表3 不同性別肌肉力量練習頻率的比較

表4 有鍛練習慣人群不同熱身習慣發生運動損傷情況

表5 不同肌肉力量重視程度與發生運動損傷情況
2.1.1 參與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
調查結果顯示,辦公室人群在過去一年中有過體育鍛煉的有143人,占79.9%。其中有49人(27.4%)為經常參加鍛煉的人群(每周3次及以上,每次30min及以上,強度達到中等強度及以上)。其中男性占了61.2%,女性占了38.8%。
2.1.2 參加體育鍛煉頻率分布
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為12.3%,每周參加3~6次的人數比例為31.3%,每周能有3次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43.6%。男性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為57.6%,女性為42.3%。
2.1.3 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
調查結果顯示,每次鍛煉時間在60min及以上的人數比例為23.5%,每次鍛煉時間為30~60min的人數比例為50.3%,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了26.3%。男性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及以上的人數比例為62.8%,女性為37.1%。

表6 運動損傷部位的情況

表7 體育鍛煉中受傷的類型分析

表8 造成運動損傷主要原因分析
2.1.4 參加體育鍛煉時的強度
調查結果顯示,在參加體育鍛煉時有48.8%的人群采用中等強度,24.0%的人群選擇小強度,有27.4%的人群選擇大強度。男性鍛煉強度在中等及以上的人數比例為61.0%,女性為38.9%,其中大強度鍛煉的男性比例明顯高于女性,男、女分別為20.1%和7.3%。
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有過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63.1%的人認為體育鍛煉非常重要,25.1%的認識認為比較重要,10.6%的人認為重要,僅1.1%的人認為不重要,可以看出,有體育鍛煉行為的人對體育鍛煉的認識程度高。
調查發現,有鍛煉行為的人群對體育鍛煉重視程度明顯高于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群重視程度又高于偶爾鍛煉的人群。
2.3.1 熱身與放松運動
運動前有熱身運動情況中,每次都做熱身運動的有55人,占30.7%;有時做熱身運動的有100人,占55.9%;從不做的占10.6%;被迫做的占2.8%。男性人群比女性人群參加熱身比例要高(見表1),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人群從不做熱身運動的占77.8%,與體重正常的有統計學差異。
調查發現,在熱身方式方面,采取肌肉和韌帶拉伸的有92人,占51.4%;慢跑有51人,占28.5%。每次熱身時間,5min以下有166人,占64.6%;5~10min有49人,占27.4%;10~20min占5.5%;20~30min占1.1%;30min以上占1.1%。
調查顯示,結束后的放松運動中,覺得很有必要的有43人,占24.0%;覺得有必要的有108人,占60.3%;覺得沒必要的占15.6% 。
2.3.2 肌肉力量練習
調查發現,在是否重視力量練習方面,不重視的有97人,占54.2%;重視的有73人,占40.8%;非常重視的占5.0%。不同性別比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肌肉力量練習頻度,每次都有的有22人,占12.3%;偶爾會的有78人,占43.6%;基本沒有的有55人,占30.7%;從來沒有的占13.4%。不同性別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調查發現,曾經有41.3%的人在體育鍛煉中受傷,其中男性50.5%,女性27.8%。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每次運動前都做熱身運動人群有過運動損傷的比例為58.2%,偶爾有熱身運動人群有過損傷的比例為38.0%,而從來不做熱身運動的人群中有過運動損傷的比例僅為15.8%。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肌肉量力的強弱與運動損傷的發生有直接關系,肌肉力量越好其運動損傷的發生幾率越小。調查結果顯示,非常重視肌肉力量練習的人群運動損傷的發生率為55.6%,一般重視人群運動損傷發生率為43.8%,不重視人群的運動損傷發生率為38.1%,隨著肌肉力量練習重視程度,運動損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2.4.1 損傷部位
根據調查,腳踝部發生過運動損傷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膝蓋和皮膚。男性主要的受傷部位為腳踝,其次是膝蓋和皮膚,女性主要的受傷部位為腳踝,其次是其他部位(見表6)。
2.4.2 受傷類型
調查發現受傷類型主要為肌肉拉傷,占36.2%,其次是關節扭傷,占32.7%。男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7)。
2.4.3 受傷原因
調查發現受傷主要原因主要為技術不規范,占21.6%,其次是準備活動不足,占21.0%,直接對抗,占18.8%(見表8)。
(1)辦公室人群體育鍛煉的意識有待提高,目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僅為27.4%。男性人群鍛煉的積極性比女性高。骨質疏松人群的不鍛煉率較骨質正常的人群高,說明亟需加強科學健身的宣傳教育,提高全面科學健身意識。在運動健身過程中不注重運動頻率、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的合理安排,不能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需要引導健身愛好者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運動習慣,科學安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以便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2)辦公室人群對運動健身日益重視,進而對科學健身知識的需求也愈加多樣化,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各類人群的調查研究,從不同人群的實際出發,制訂運動健身指南,以滿足群眾的多元化需求。
(3)在有運動行為的人群中,男性在運動中發生運動損傷的比例明顯高于女性。運動損傷的預防和治療是目前運動健身人群亟需解決的問題,人們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治療存在諸多的誤區,不當的運動習慣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也反映出大眾在運動健身計劃安排、運動項目選擇、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合理搭配、運動損傷與治療方面的知識不足,需要在運動損傷的發生機制及科學健身知識方面形成科學的教育機制。
運動前進行準備活動對于健身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準備活動的意義主要是通過全身各關節肌肉的活動加快血液循環,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從而增加肌肉收縮力和彈性,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使人體不易受傷。在進行運動前應適度拉伸,并以較輕的全身運動進行預熱,才能開始進行各項運動。
(4)運動損傷與肌肉力量練習的重視程度有密切的關系,調查結果反映出的問題是大眾在參加力量練習時由于缺乏科學的指導,造成越重視力量練習,運動損傷的發生率越高。需要制訂科學、安全的肌肉力量練習指南,避免在力量練習時運動損傷的發生。
運動損傷重在預防,運動前最好提前進行體質測定,了解自身身體機能,做好運動測試與評定;制訂科學合理的運動健身方案;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預先動員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潛力,提高體育活動效果;嚴格控制運動強度;避免局部負擔過重;選擇安全的運動場地、運動器械和運動裝備。
(5)辦公室人群在運動健身方面尚存在較多的誤區,導致健身效果不明顯、運動方式不正確、運動方法不科學及造成運動損傷,需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研究制訂針對辦公室健身常識與誤區宣傳教育模式,引導大眾科學、安全、有效地參與運動健身,減少運動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