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冰婷
(武漢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上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嚴格落實居家隔離防控措施。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當前各行業復工復產正穩妥推進,體育運動場所安全有序開放,體育活動也逐步恢復開展。經歷此次疫情,國民的健康意識大幅提升,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已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全民健身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又掀起一波新熱潮。水中健身是一項以水為媒介的新興運動,其內容體系豐富,包括水中健身操、水中康復練習、水中體能訓練、水中娛樂活動等[1],具有健康促進、慢性疾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重要價值,能有效滿足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人群的運動健身需求,是深度融合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重要載體。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新形勢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是群眾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最便捷與直接的方式,大力普及推廣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在豐富全民健身內容體系的同時,還可為群眾參與休閑健身提供新選擇。基于此,融合休閑、健身、娛樂和健美于一體的水中健身運動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研究分析我國水中健身運動的推廣現狀,探索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形勢下的推廣策略,進一步促進我國水中健身運動的推廣與發展,讓這項新興的休閑體育項目在后疫情時代全民健身活動中發揮其獨特的價值,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水中健身是人類為了達到促進健康、增強體質、促進傷病康復、塑造體型和休閑娛樂目的,利用水的環境特點,在水中進行各種形式鍛煉的活動[2]。水中健身具有安全性、多樣性、針對性、普及性特點[3]。通過參與練習能提高肌肉力量、肌體柔韌性,改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身體機能,具有強身健體、康復醫療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達到陶冶情操、休閑娛樂的目的[4]。由于水環境的特殊性能有效避免陸上運動帶來的損傷與煩惱,可以對人體健康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被認為是有效和安全的健身運動[5-6]。
師資培訓是運動項目推廣的有效路徑,自2001年起,我國引進歐美國家的水中健身理論,舉辦《全國水中健身教員培訓班》,努力促進該項活動在國內健康、規范地開展。截至目前,體育總局游泳中心已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18次培訓活動,覆蓋近20個省、市地區,培養1500余名學員獲得水中健身教員資質。參與培訓的學員大都是在大專院校從事水中健身課程的教學工作或在游泳俱樂部中擔任游泳與水中健身教練工作的一線人員[7]。隨著水中健身教員隊伍的不斷壯大,該運動在他們的教育傳播下也逐漸走進群眾視野,目前我國各省會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游泳場館均開展了各種類型的水中健身活動。但由于主管部門組織培訓活動的次數有限,參與師資培訓的來源渠道狹窄,當前獲得水中健身教員資質的人數與社會市場需求科學指導水中健身運動的教員數量存在配置比例失衡,師資力量的不足制約了水中健身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專業培訓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只有增加培訓頻次,拓寬師資來源渠道,才能加快該項運動的推廣進程。
競賽活動具有促進運動項目發展的功能,是推廣與展示運動項目的必要途徑。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水中健身運動在我國可持續發展,體育總局游泳中心、中國游泳協會通過競賽和展示來推廣普及這項運動,進一步提高國民的認知度與參與率。2007年,我國舉辦了首屆水中健身比賽,而后時隔2年舉辦1次比賽活動,直至2012年開始才發展為每年舉辦1次。雖然參與比賽的人數逐年遞增,但由于競賽平臺較為稀缺,依然有眾多的水中健身運動愛好者缺少經驗交流與技能提高的機會,加上賽事的宣傳力度不大,活動的影響力不強,且近幾年競賽活動的舉辦地點都集中在同一地區,賽事活動的成果僅能造福承辦地區人民,無法惠及更大的范圍與更多的群眾,以致于水中健身運動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以競賽為載體,賽事宣傳為窗口,完善競賽體系,豐富競賽活動,加大賽事活動的宣傳力度,擴大競賽的影響力才能有助于國民對水中健身運動的認識,吸引更多的民眾加入水中健身運動的行列,最終實現競賽對項目普及推廣的積極作用。
校園是推廣普及水中健身運動的主要陣地。2001年,天津體育學院率先將水中健身運動作為新興運動項目引入高校,開設了《水中健身》這門課程,為該項運動進校園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后隨著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的逐步推廣與發展,現國內有近20余所的體育院校與普通高校開設了以水中健身操、水中康復、水中游戲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水中健身類課程[8]。為進一步規范教師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根據教學資源需求,我國水中健身運動的專家學者編寫了水中健身運動相關的系列教材,以促進水中健身運動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發展。除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外,游泳場館與專業器材也是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保障,但目前我國大多數校園內都存在場地設施稀缺、有限等問題,無法滿足開設課程的基礎條件,致使該項運動在校園的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校園的普及率并不高,學生對水中健身這項運動認知度尚低。唯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自身的資源,有效解決場地設施的供給問題,才能推動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內更好更快地發展。
師資培養是推廣發展水中健身運動的基礎工程,培訓即是教師學習技能、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徑。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多人聚集的線下培訓尚未全面恢復,針對現實困境,項目主管部門應打破傳統、單一的培訓形式,創造新的培訓模式,充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構建突破時空限制、無接觸的網絡培訓平臺,其培訓的形式可通過直播、錄播、微課等方式,為參與培訓的學員提供理論講解、實踐指導與考核評價等內容,讓線上培訓的新嘗試成為當前水中健身運動師資隊伍發展的助推器,讓水中健身運動推廣的新舉措能夠覆蓋更多的受眾人群,進而實現新的傳播效果。
體育賽事對群眾參與水中健身運動起著積極的引領作用,是宣傳、普及與推廣水中健身運動的重要載體。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形勢下,需積極應對疫情對賽事活動帶來的影響,有效滿足水中健身運動愛好者參加體育賽事的需求,充分依托互聯網技術和融媒體平臺,努力探索新的辦賽模式,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競賽活動,如水中健身操創編賽、水中減脂挑戰賽、水中康復展演賽等,通過賽事活動發揮水中健身運動聯絡紐帶、服務社會的作用,這樣既為參賽者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機會,又利用了網絡媒體擴大宣傳力度,還兼顧了全國各地區不同的防疫政策和措施,可實現一舉三得的多贏效果。
將新興的體育運動引入校園作為課程普及,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促進教學改革,還能培養專業人才推動項目發展。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推廣已具備一定基礎,但受師資、場地等因素的影響,該課程在校園的普及程度不高。在疫情防控期間,各類學校都依托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此舉措的啟示下,提升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的普及率,可創新教學模式,組建先進的教學團隊,在全國性公開課程平臺開設面向各類學校開放的《水中健身》慕課,為學生提供全新獲取知識技能的方式。在場地資源方面,學校可通過場地借用、校企合作等多種方式來完善場地設施,加大場地的供給,進一步促進水中健身運動在校園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