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輝 石紹偉 黃坤
(1.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第二中學 河北邯鄲 057250;2.河北省邯鄲學院體育學院 河北邯鄲 056006)
校園足球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我國有80%的農村小學,其足球發展相對緩慢困難。本次研究針對曲周縣,該縣已被定為“國家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工程”,經專家考核論證,制定了該縣《校園足球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年)》并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進行推廣。近年全面探索校園足球發展的“曲周模式”,以該縣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價值和代表性,對農村小學足球發展具有借鑒與戰略性意義。
調查探究曲周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發展現狀,從學生、老師、家長等角度了解、分析影響因素,提出相應教育管理策略,為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部門就校園足球發展建設提供必要參考。
通過此次研究,找出制約農村小學足球發展的影響因素,并探尋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使其普及范圍越來越廣,為農村校園足球發展盡綿薄之力。發揮它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塑造品格和改善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作用,使農村小學生享受校園足球樂趣。
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
通過檢索有關校園足球、農村校園足球相關著作論文,并整理分析,助于本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2.2.1 問卷設計
由于調查問卷設計是課題研究關鍵因素,因此課題組決定在查閱文獻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對曲周縣部分小學進行調查,以獲詳實數據。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和農村小學特性,設計面向教師、家長和學生的3種問卷,以期從各視角了解農村小學校園足球的現狀和態度。這3種問卷較好覆蓋了影響農村校園足球發展的各因素,較好地體現了本次研究目的。
2.2.2 問卷信效度檢驗
為確保問卷設計內容與調查研究事物有較高一致性,采用邏輯分析方法對問卷所設問題進行有效性分析,采取“很完善、比較完善、不太完善”的定性評價。選取5名邯鄲市從事體育學和心理學方面專家學者對問卷初稿征詢意見,數次交流后再請專家進行評定,最后對定稿問卷進行了效度評價。評價結果:調查問卷所列問題能較有效地反映所研究內容,具有較高有效性。信度檢驗反映測驗題目間一致性程度。并采用小范圍內重測的方法,對于相同人群發放兩輪問卷,計算兩次測量結果相關系數檢驗問卷重測信度。初次預測選10名體育教師、15名家長和20名學生;20d后再對相同人群發放二輪問卷,由原調查對象填寫。兩次測量結果相關系數為0.87>0.8,說明兩者高度正相關信度較高。問卷信度和效度均符社會學研究要求,調查結果可以接受。

表2 場地情況調查表(n=20)

表3 足球器材配備情況調查表(n=20)

表4 學生對足球愛好程度統計表(n=350)

表5 足球教師學歷情況調查表(n=12)

表6 教師足球學習經歷調查表(n=12)

表7 足球教師持有教練員證書調查表(n=12)

表8 足球教師獲得裁判員等級情況(n=12)
權龍飛[1]在豫南對105所鄉村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足球活動沒有得到重視;主體人對校園足球的認識很少、缺少校園足球活動有關的設備、缺乏校園足球的專項資金、專業師資匱乏,這些都是限制校園足球在該區域開展的因素。
近年,曲周在校園足球工作上,秉承“普及中提高、創新中發展”的理念,形成特色,呈現了“足球紅了、學生樂了、校園火了、教育活了”[2]的良好局面。
2016年6月,曲周縣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2017年4月,與教育部簽訂《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縣改革發展備忘錄》[3];2017年11月,河北校園足球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曲召開[4]。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3所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18年,成功申報教育部“全國校園足球滿天星訓練營”[5](河北僅2個)。
曲周總結以下主要做法是:“一個牽總,六個強化。”
以“強身健體、益智育人”為宗旨,在縣委、縣政府領導,教育體育局牽總全縣校園足球工作。

圖1 家長對校園足球認知情況圖表(n=170)
3.2.1 強化領導,力同心抓推進
將校園足球發展列入該縣《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以足球為切入點,旨在打造文化體育強縣;制訂《校園足球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年)》[6];成立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多管齊下,推進工作開展。
3.2.2 強化推廣,做大分母抓普及
各校開展足球課;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教學指南》為課標系統教學,強化梯隊建設,各校建立班隊、年級隊、校隊,幼兒園開展足球游戲課,實現機制全覆蓋,提升普及率。
3.2.3 強化競賽,做強分子抓提升
開展縣級、校際、校內和選拔性四級競賽體系。每年兩次縣級聯賽;各校間開展友誼賽;校內以班為單位組織錦標賽;選拔賽通過訓練營等形式開展,選拔苗子為縣精英隊培養儲備人才。
3.2.4 強化師資,建強隊伍提質量
(1)實施“走教”:長期聘請國家、省、市、縣優秀足球教練員或教師到鄉村走教,實現師資共享。
(2)定向招錄:對體育類研究生、足球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應聘者實行直簽直聘。
(3)培訓提升:邀請名家名宿來曲周授課,安排專項培訓。
3.2.5 強化機制,規范運行促發展
主成分分析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各樣品的相對位置及與感官特征的相關關系,樣品之間、樣品與感官特征之間的相對位置越近,表明它們在風味特征上,關系越密切[27],16種怪味胡豆樣品與風味特征在F1/F2坐標中的分布,見圖1。
(1)安全保障:全縣學生落實校方責任險和運動意外傷害險,制定完善青少年校內外足球活動與競賽安全管理制度。
(2)評價激勵:制定《校園足球工作考核辦法》,納入教育督導范疇、星級學校創建標準。
(3)人才升學:制定《中小學足球后備人才招生辦法》,完善對口入學制度。
(4)縣校合作:與邯鄲學院簽署《關于建立校園足球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協議》,安排專業人才支持該縣校園足球發展。
(5)體教結合:建立教師指導隊,派駐教練強化訓練、巡回指導、交流比賽。

圖2 家長對子女參與足球運動態度圖表(n=170)
3.2.6 強化保障,加大投入補短板
(1)基礎建設:以縣財政投入為主體;近年,在操場建設器材配備等方面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足球場37塊。
(2)專項經費:校園足球工作經費足額列入年度預算;特色校按經費10%列支,其他校按5%列支。
本調查研究采取整體抽樣的方式(見表1)抽取了馬蘭頭小學、河南疃小學、龍通寨小學、朱口小學、侯村小學、薛莊小學、白寨小學、前衙小學、馬疃小學、安寨小學等20所小學為樣本,大致能夠反映出曲周農村小學校園足球基本狀況。
向體育教師發放12份問卷,回收問卷12份,有效問卷1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家長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1份,有效問卷170份,回收率96%,有效率89%;學生問卷400份,回收問卷381份,有效問卷350份,回收率95%,有效率92%(主要去除基本情況填答不全、指標選項不明確的問卷)。
場地是客觀基礎,高標準高質量場地,更利于校園足球推廣發展。筆者在抽取樣本小學做調查(見表2)發現:人工草皮足球場14塊,占總數70%;土質操場4片,占20%;無足球場地或青磚場地2所,占10%,這兩所學校有操場,但不規則。較多數場地設施符合基本要求,少部分因客觀原因條件欠佳,但有提升空間。綜上,該縣農村小學足球場地整體水平良好,改造潛力大;實地調研發現,普通小學與足球特色學校間場地條件差距較為懸殊,不過整體符合活動開展要求。有的甚至要優于一些城鎮小學,但縣內校際間場地條件差距懸殊是農村小學面臨的一大問題。
其他條件(見表3):所有調查學校均配有足球、球門,配備率90%,表示所有學校都可開展足球活動。但開展規范教學與訓練,必需具備更多種類和數量的訓練器材,教學訓練用具配比反映學校能否進行更加規范且專業的教學與訓練。調研中超半數學校配備的器材,基本可滿足一般教訓需求。足球風靡的重要因素得益于開展的隨意性,任一開闊地都可進行足球活動。需說明,筆者進行足球場地器材調研的意圖是了解如何更規范、更優化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而非能否開展足球運動、普及推廣足球,有球和踢球的人就足矣了。
筆者分別從愛好程度和動機兩方面進行調查。學生對足球喜愛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園足球推廣潛力空間。假如學生總遠離足球,那么對校園足球開展普及非常不利。
上述20所學校中隨機對350名學生進行問卷形式調查(見表4):有72名學生非常喜歡足球運動,占20.6%;97名比較喜歡,占27.7%;55名態度“一般”,占15.7%;不喜歡的為66人,占18.9%,“不太喜歡”和“不喜歡”中女生占絕大多數。由此,該縣學生比較喜愛足球運動。
筆者通過學生向家長發放問卷,家長對校園足球的認知(見圖1):不了解占67%;了解不多占12%;一般了解占9%;比較了解占9%;非常了解僅占3%。多數家長對校園足球狀況并不了解。
高飛宇[8]在進行山西省農村中小學開展足球活動研究時發現,家長意見決定學生參與某些活動,所以幫助家長加強對足球乃至體育運動的認識,亦是重要推力。
家長在青少年教育中起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認知直接影響學生。父母對于孩子(尤其年幼學生)參加特定活動態度起重要作用。因此,家長對校園足球活動認知極大影響了學生的認知程度,也影響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家長意見直接影響他們的行為。家長對子女參與足球運動態度的調查結果(見圖2):對子女參與足球運動很支持的有35人,占21%;比較支持的有48人,占28%;—般支持的有63人,占37%;同時不太支持的有14人,占8%;反對的有10人,占比6%。
總體而言,保持支持態度的家長占比86%,這表明大多數父母支持子女參加足球運動。
該縣小學多機構集團化(若干小學或教學點集合以校部為單位)。由于農村義務教育師資較匱乏,該縣實行足球教師走教制:即一校部保證有一名足球教師,采用巡回教學方式,下沉到各小學或教學點,輪流在校部內進行足球教學。樣本20所學校“共用”約12名體育教師,由此可見,足球師資不足。年齡結構方面:12人中8人年齡在35歲以下,師資結構相對年輕化,得益近年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于經濟欠發達的縣殊為不易。師資緊缺,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校園足球深入推廣,成為繼續促進校園足球向好發展的瓶頸之一。
從師資學歷情況、足球學習與運動經歷、教練等級、裁判等級可體現出師資隊伍的專業程度。
表5顯示,本科學歷7人,占比58.3%,學歷情況良好。
表6顯示,有專業運動經歷1人,體育專業足球專項5人,總和占50%。
表7顯示,50%的教師考取了D級教練員證書,1名教師考取了C級教練員證書。
關于裁判員等級(見表8),有3名二級裁判員、1名國家級裁判員,專業程度良好。
以上數據說明,下沉到一線的專業教師是有限的,且能從事教學訓練工作的專業教師,更捉襟見肘,一線教師隊伍還需補充,專業層次有待提高。
該縣有關部門的重視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重要基礎與前提,對其他地區開展校園足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農村地區發展校園足球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地廣人稀及農村學生吃苦耐勞意志品質等;同時因地制宜,靈活彈性開展活動,走特色農村體育之路。
校園足球不應過分追求數據。通過校園足球文化建設正確引導學生參與運動鍛煉,更助于社會體育文化建設,從而提高校園足球發展水平、提升中國足球青訓水平。校園足球應更強調健體、健心和育人的本質,從而通過校園足球的開展,帶動其他體育項目在農村中小學的開展。對于熱愛足球、熱愛體育運動的孩子,給予廣闊空間,創造機會條件,鼓勵他們將喜愛的體育項目堅持下去。以校園足球促動校園體育,以校園體育助力校園文化,進而促進以體育智,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