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碧垠
(甘肅省靜寧縣阿陽實驗學校,甘肅靜寧 743400)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首先應當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其次才是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這樣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就是有效手段。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較強的說教性,難免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并且,課堂教學內容枯燥單調,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成為流于表面的課程擺設。因此,將時事教育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有效拉近學生與教師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1]。時事內容比較有趣,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堂學習。此外,國內外時事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多喜歡依據教材進行講授。教材是根據過往實踐編纂而成的,其內容缺乏新鮮性,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教師應當注意到時事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無論是考試還是日常教學,時事政治都屬于重要內容。時事教育會涉及政治、經濟、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時事教育的缺失,會造成教學內容空洞,無法實現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目的,并且枯燥的內容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
當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手機成為人人必備的物品,各種信息可以通過手機被學生所獲得,使得部分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被網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然而,優良的信息也會進入學生的視野。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合理利用這些信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2]。時事教育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進入社會后通常會感到迷茫。時事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養,從而有更充分的準備走入社會、融入社會。此外,時事教育還會涉及國內外的政治話題,將這方面的話題引入課堂教學,學生能夠更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則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
想要產生一個良好的課堂效果,材料選擇十分重要。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選擇時事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以及認知程度。時事材料要新穎有趣,具有典型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如果所選時事材料不合適,就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產生該有的教學效果。同時,選取的時事材料應當真實可靠。國家近年來的發展規劃以及戰略規劃等方面的新聞,以及在經濟文化領域取得成就的新聞,都可以成為時事教育的材料來源。引入的時事材料最好具有一定的話題性,學生有一定的認知,這樣才會在學生之間引起話題性,就算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在互相之間也會引發討論。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踴躍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更投入地參與課堂教學。在學生討論完后,教師再與學生進行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完成對學生的思想引導。這樣的課堂教學會讓學生產生更強的學習興趣,逐漸產生學習熱情,教師則可以更充分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健康成長[3]。
道德與法治課程抽象性較強,容易給學生的學習與理解造成較大的困難。而且,課程缺乏趣味性,教師進行觀點輸出,很容易讓學生理解為說教,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喪失學習興趣。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地引入時事材料,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時事材料相結合,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引入時事材料,不但可以讓學生產生興趣,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家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動態,開闊視野,提高認知層次,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將時事材料與道德與法治課相融合,能有效轉變課堂教學形式。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觀點的輸出者,往往只是進行單方面的講授,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其產生的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很差。兩者的有機結合,可以讓師生處在平等的位置,雙方都可以觀點輸出,在交流過程中,都不會被自身身份所束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在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后,教師在今后的課程中可以融入相關教育觀點,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完成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前為下一堂課做準備。學生小組按照自身興趣搜集材料,表現出較強的興趣和積極性,課堂上再根據搜集到的材料,更好地參與到下一課時的學習中[4]。在材料搜集過程中,學生會更深層次地了解材料內容,并對其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其想法與教師的思想產生碰撞,加深印象,有效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時效性,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材料搜集是通過小組合作來實現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合作分工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
在社會越來越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對學生以及教師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教學道德與法治課時,應當更加用心,改變枯燥的課堂氣氛,將時事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其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