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國際局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從1964年開始,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中國工業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遷移工程,是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貴州省的遵義、安順、都勻、凱里、六盤水等,因地處貴州山區,符合“分散、隱蔽、靠山”的選址原則,成為“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主戰場和開發建設的重點地區。“三線”建設在中國軍工史、區域經濟史、工業文明史、民族團結史、城市建設史、交通發展史等方面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也孕育出以“三線”文化為代表的一個具有特殊時代背景的現代紅色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
“三線”文化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但相較國內極其豐富的工業遺址、移民文化、歷史記憶,“三線”文化的創意、接續和繁榮才剛剛起步,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六盤水市作為一個因“三線”而生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三線”文化已深深融入生產、生活、生態的方方面面,“三線”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相互交織、包容成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要形成“三線”文化出精神、城市文化出精品、民族文化出精彩、農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華的多元化發展格局,需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的“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國家長征文化主題公園建設”等發展戰略給貴州“三線”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春天。作為“紅色文化”主戰場的遵義、“陽明文化”主戰場的貴陽和“國企三線”的六盤水,憑著涼爽的氣候、便捷的交通、多彩的文化擁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潛質,會展經濟、康養佳地、紀念活動等系列創意設計必將帶動“三線”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一是全力搶救歷史記憶。建議由貴州省政府提出倡議,把現有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新增重慶市)的“三線”文化整合起來,爭取成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或世界工業遺產。同時,利用地方黨史研究室、史志、文化、高校等機構,建立“三線”文化研究中心,設立專項研究經費,從管理者、建設者、見證者、參觀者的角度,分門別類收集整理領導、工人、群眾、游客等不同人群對“三線”建設的體驗和評價,重點聚焦1964年至1980年期間的建設人群,在口述、攝影、視頻、信件、書畫、集郵、歌曲、舞蹈、獎章、衣物、家具、日用品等方面加大挖掘保護力度,充分印證“三線”建設的艱辛和輝煌。
二是合力營造文化氛圍。城市形象是外在特征和文化底蘊合二為一的產物。在外在特征上,將“三線”工業遺跡、“三線”建設博物館、“三線”記憶創意小鎮、“三線”建設系列圖書、“三線”題材紀錄片等加以優化組合,通過短視頻、VR全景視頻、深度報道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生產出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作為整體品牌和城市名片對外展示;在文化底蘊上,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等方式,推動“三線”文化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在內部公眾心里樹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從而自發對外宣傳推介,塑造“三線”文化為內核的城市形象。
三是大力爭取政策支持。建議由省政府向國家爭取設立不低于50億元的“三線”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或“三線”文化事業開發資金,把“三線”文化作為紅色文化和工業遺址進行包裝設計。在全省層面統一成立“三線”文化保護辦公室或“三線”文化投資集團,對“三線”文化進行全方位的開發、保護和利用。由省政府制定支持鼓勵“三線”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三線”文化進行全方位扶持,鑒于六盤水市在“三線”建設中能源的地位和作用,爭取把六盤水市列為全國“三線”遺產的核心示范區之一,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
站在一盤棋的大思維,以遵義的“紅三線”、六盤水的“煤海三線”、貴陽的“新三線”為主線,將“三線文化”的內核在百姓心中滲透,走親民的、喜聞樂見的、大眾傳播傳承的路子。
一是拓展“三線”文化博物展覽館功能。拓展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等現有設施的館藏、陳列、展示、研究、教育等功能,圍繞貴州“三線”博物館的功能拓展,以政治、文化、生產、生活、交通、倉儲建筑群的修繕保護為契機,形成“1+X”的工業博物館群,對“三線”遺產進行系統性的挖掘、保護和利用。
二是新建軍民融合文物館。展覽館初步定位為全省首個以軍民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展廳落戶遵義,與已建成的三線建設博物館形成姊妹篇。三線建設博物館主要展示1964年至1984年期間的內容,軍民融合展覽館展示1984年以后軍民融合發展歷程、出臺政策、成果展示和對未來展望等內容,是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延續和升華,共同構成對三線建設、軍民融合與遵義市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完整表達。展覽館建成后具備軍民融合展示中心、科普園區、體驗基地和技術平臺等功能,將極大提升全體市民自豪感,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成為遵義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優勢。室內展廳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靈活采用實物展陳、采訪紀實、文字影像、模型沙盤等表現形式展覽軍民融合文化。第一部分“尋融合本質”,主要介紹國家和遵義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背景、政策、決策部署和世界軍民融合發展主要趨勢;第二部分“憶崢嶸歲月”,主要介紹1984年至21世紀初駐遵軍工企業保障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發展航天汽車、風華冰箱等風靡全國的軍轉民產品,助力遵義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光榮歲月、典型案例和重要人物;第三部分“聚融合創新”,主要展示21世紀以來,遵義國防科技工業成就以及國防動員、國防教育、雙擁、基礎設施等領域軍民融合成果;第四部分“譜軍民樂章”,主要對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支撐遵義市高質量發展,邁步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未來進行展望。
三是打造“三線”文化創意產業園。六盤水市整合“三線”文化資源,在4個縣區建成1—2個“三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地)。以水城鋼鐵集團、六枝工礦集團、盤江煤電集團、水礦集團等“三線”龍頭企業為載體,打造鋼鐵、煤電、建材等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園區和特色文化企業并形成產業集群。舉辦“全國‘三線’文化藝術節”“‘三線’文化活動周”以及各類“三線”高端論壇,打造“三線”特色文化活動品牌。規劃設計一批涵蓋旅游、演藝、會展、影視、繪畫、紀念品等領域的“三線”特色文化項目,建立“三線”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儲備庫。
四是規劃“三線”文化紅色旅游帶。抓住三線路線與紅色路線的有機整合,將遵義、六盤水等紅色旅游發展納入全省“十四五”旅游發展規劃,整合遵義、六盤水文物、古跡、民俗、風情、特色民族村寨、古鎮、古村落等文化資源,有序開發各類紅色資源,包括“三線”建設遺址、會議會址、紅軍紀念基地等革命遺址,規劃如“三線”建設市內一日游、紅色旅游周邊兩日游、三線深度體驗三日游等線路。在規劃線路的同時,圍繞“三線”文化做好“雙創”工作,在已開發景點上適當增加“三線”文化元素產品,開發紅色旅游周邊產品,如定制郵票、定制手繪明信片、定制郵戳、銅制景區紀念牌等,讓游客帶得走、記得住,提高貴州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外界游客感受貴州氣候養人、文化養心、風景養眼,開創文化與景點美美與共的良好局面。
圍繞省委、省政府對全省“三線文化”的文化品牌定位,在主題化、全域化發展的基礎上,堅持差異化建設,打造獨樹一幟、別具一格的“三線”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打造不可復制的“三線”文化影視娛樂基地。把三線建筑風貌結構形式植入到新建筑中,改造古城原有建筑和生活、文化肌理,挖掘提煉獨有的“三線”文化,把老城改造為拍“三線”片、工業片等具有特殊歷史印跡影片的拍攝基地,吸引更多劇組前來拍攝,利用明星宣傳帶動效應,把影視娛樂基地建成“網紅打卡地”,提升“三線”文化知名度,讓老城重新煥發古老的歷史價值。以“三線”文化創作為重點領域,激勵、扶持省內外文藝工作者創作、生產影響較大的優秀文藝作品,講好“三線”故事,傳遞“紅色”基因,打造具有貴州“三線”文化標志的文學、影視、戲劇、音樂、歌舞等文化藝術品牌。
二是嵌入獨一無二“三線”文化愛國主義教育。“三線”建設雖已完成歷史使命,但“三線精神”并未過時。依托已建成的“三線”文化展覽館,嵌入紅色文化教育,通過講述建設者們艱苦的創業歷程,用“三線精神”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發揮基地平臺優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活動,把全省范圍“三線”文化打造成面向全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面向全省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作為全省機關團體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場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
三是新增“三線”文化軍民融合展示。以軍民融合發展為主題建設展覽館,展示1984年以后軍民融合發展歷程、出臺政策、成果展示和對未來展望等內容,與已建成的“三線”建設博物館形成姊妹篇,實現“三線”建設博物館的延續和升華,共同構成對“三線”建設、軍民融合與六盤水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完整表達。展覽館重點展出軍民融合、科普園區、體驗基地和技術平臺等內容,采用實物展陳、采訪紀實、文字影像、模型沙盤等表現形式,介紹國家和全省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背景、政策、決策部署和世界軍民融合發展主要趨勢,展示全省及六盤水市國防科技工業成就以及國防動員、國防教育、雙擁、基礎設施等領域軍民融合成果等,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
堅持以體驗做“內核”,讓省內外游客通過實地旅游體驗、虛擬感受體驗和軍工科技展示等方式,實現情景式體驗與互動。
一是增強現實體驗,打造“三線”文化休閑旅游,包裝更多的網紅打卡點。以“懷舊休閑體驗游”為主題,在保留“三線建設”時期面貌的前提下,將部分“三線”建設工廠的功能區打造為旅游度假村的核心服務區,建設三線主題酒店、三線大食堂、蒸汽觀光火車等“三線”文化元素組成,融入山林軍事體驗等要素,吸引省內外游客前來追尋“三線建設”時期的艱險境地和“三線建設”時期的紅火場面,使旅客在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服務中體驗“三線”文化。
二是增強虛擬感受,打造“三線”文化科技旅游,營造更多的沉浸氛圍。通過“三線”文化+大數據方式,運用AI、AR、VR、語音識別技術,使用VR頭盔、體感設備、可觸摸屏等裝置,在動感和沉浸感方面更加完善,將“三線”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現“三線建設”時期艱苦卓絕的創業歷程,開啟一段“三線”文化之旅。比如,使用“沉浸式”虛擬交互空間技術,對場景進行復原或掃描,搭配頭盔和游戲手柄等,通過還原“三線”建設時期場面,觀眾可以走進虛擬的“三線”建設世界,穿越到過去,感受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三是打造“三線文化”教育式旅游,讓不同年齡階段的體驗者有不同的收獲。如中年人喜歡的是《芳華》式的表述,老年人喜歡的是紅歌式的音樂,而年輕人可能會喜歡體驗式的勁爆式的項目,少年學生喜歡動畫、漫畫型的項目,作為打造和傳承者就需分類而示,達到收獲滿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