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趙 嵐
文化是影響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為國家產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經濟增長的新型支撐點,也是展現國家綜合國力、傳揚國家文化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國全面奔小康建設的初步成果,經濟結構正面臨著從工業化低段產業生產,轉向科技更精尖、內容更綜合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階段。而文化經濟這一新型經濟創新驅動力,既能夠提升我國的多樣化核心產業競爭力,也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型增長點,能夠建設和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各高校也在積極利用科研經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和實驗,例如筆者所在學校開展的柳宗元文化資源建設,是為了讓文化經濟資源能夠創造更多資本價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進而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新時期的中國新建設。
我國的文化經濟發展相較于制造業、食品加工等其他產業鏈,發展時間相對更短,而文化經濟受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影響也更大,文化市場化發展的制約因素更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讓文化經濟在資源資本結構形成和完善化構建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經濟結構不明晰。我國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思想理論和相關工作的準備方面都不夠充足,市場所發揮的文化資源的更優化配置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傳統政資不分的體制尚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其弊端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我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和壯大,干擾了我國文化生產力的發展。
2.文化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現代的優勢特征是開放與統一兼具、競爭與有序共存,從而讓文化能夠以自身的創造性和兼容性,在開闊的文化市場總環境中取得較快的發展。然而,我國文化經濟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成果,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體制性松綁及相關政策的推動作用。但原有的文化體系對于文化市場的經濟建設發展有著日益凸顯的制約作用。因此,文化經濟市場上的各條塊分裂、區域間高聳的壁壘和政府的行政干預措施等盡管有所改變,但在根本體制和市場運行根本行為上還具有歷史不良影響,整體的文化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
3.文化經濟創新驅動不足。真正推動現代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動因,是創新力的驅動作用。曾經,中國人一四大發明的創新力,建設了中國豐富的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而當今在文化發展上的創新驅動常常表現出不足。賺快錢、掙文化套路收入等浮躁化的心理特征,讓許多文化創作者失去了自己的真正創新力,而是選擇照抄他人創新成果,例如現在的套路言情電視劇,許多旅游地建園林題故事即說文化,我國文化經濟的創新驅動不足。
4.文化經濟資源與金融資本對接渠道不寬。當前對于文化經濟資源的投入只占政府財政支出的很低比例,而對于外部其他金融資本,尚未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資源也難以與之相互對接
對于現有文化體制做進一步優化,從而構建出當今和諧社會文化經濟市場中,具有深厚影響力的長效管理制度,以整體兼具各部分的靈活高效的文化經濟市場調控,引領我國文化經濟建設朝著可持續性方向發展。在我省的文化經濟建設中,政府以本校提倡的柳宗元文化為先進引領,樹立了我省文化市場經濟以守法、道德誠信的意識,推動了文化的體制管理與未來發展。
各級政府應當處理好市場、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研究者、研究機構等這幾方的關系,讓政府在文化經濟市場中更充分的發揮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等主要職能上來,避免過多干預,但要注意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從而促進本地文化產業的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作用的發揮。例如筆者所在的文化研究機構在政府的調控下,積極發展柳宗元文化等文化經濟的研究,例如文化形象構建、文化旅游建設等,在本地區取得了較好的文化經濟成果。
若要建立文化經濟,需要依托文化市場各部分的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與本國、本地具有文化特色、創新點等的內容做有機結合,推進文化與科技、建設、其他產業等的聯合創新方式。例如在柳宗元文化經濟品牌構建和應用方面,可以在他出生、作出名詩名篇的地方開發旅游項目,以古典文本文化與現代實際建設結合的方式發展文化經濟效益。
文化金融需要引入資本扶持,可以利用多種渠道,促進文化資源同金融資本的對接,讓優質、有創新力的文化經濟項目能夠得到足夠的金融資本支持。